Skip to content

    六七 精打細算

大師常嘲弄那些凡事決定之前總是深思熟慮的弟子。

他是這樣說的:「如果人們在踏出一步前都得全盤計算好,那麼他的一生,連耗在一隻腳上,都還嫌不夠用。」

CALCULATION

The Master would laugh at those of his disciples who deliberated endlessly before
making up their mind.

The way he put it was, “People who deliberate why before they take a step will spend
their lives on one leg.”

    六六 強 制

大師要求前來拜師的人,動機一定要十分誠懇而且認真。

但是,當弟子十分認真精進地修練時,他又加以責斥。他所要求的是「認真的放鬆」或「放鬆的認真」,就好像一位比賽中的運動員或是置身舞台的演員。

還有無限的忍耐。大師說:「在強制之下開放的花朶不再芬芳,在強制之下結的果實也會失去它的滋味。」

COERCION

The Master demanded seriousness of purpose from those who sought discipleship.

But he chided his disciples when they strained themselves in spiritual endeavour.
What he proposed was light-hearted seriousness or serious light-heartedness — like that of
a sportsman in a game or an actor in a play.

And much, much patience. “Forced flowers have no fragrance,” he would say.
“Forced fruit will lose its taste.”

《擺渡人》 由梁朝偉主演的電影『擺渡人』有一句經典問:『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事實上,靈魂的擺渡人並不存在,真正的擺渡人就是你自己。生命的長河裡,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難關,人這一生要三次擺渡自己:

◎年少渡情: 俗話說:沒有少女不懷春,沒有少年不癡情。年輕時,愛與恨總是來的驚天動地,沒有人逃得過一個情字,總以為遇見一個人就是一生,殊不知,人生的任何一個岔路口都可能走散,人生第一個關口就是從渡過情關開始。 林語堂先生說:『人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看得不夠遠,決然而去的不值得;愛而不得的莫糾纏;有緣無份的別執著。』既然不能相濡以沫,不如兩兩相忘於江湖。渡過去再回首,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會變得雲淡風輕。

◎中年渡難: 人生恍若一座山,我們所有人都是攀登者,從上學、工作,到結婚生子,每往前攀爬一段,山就陡峭一分,身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到了中年以後,登山的難度就達到了高峰,抱著子女、背著雙親、牽著伴侶,還要時時擔心失去賴以維生的工作。 生活的擔子像潮水般襲來,壓彎了腰、吹皺了臉,每個難字當頭的中年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壓力,難以想像的焦慮,中年不易,但你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能停也不能回頭。 人到中年,只能一關一關的自渡,渡完一關還有萬重浪,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渡過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的艱難時光。』有朝一日,你我都將如李宗盛所說: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放膽嘻笑面對人生的難。

◎老年渡心: 梁啟超曾說:『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僧。』作家楊絳100歲時感嘆的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與效益,好比香料搗得越碎、磨得越細,香得越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過是內心的淡定從容。』

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來,邁過了年少情關,越過了生活難關。人到暮年,千帆過盡,最後要渡的就是自己的心。事實上,如果年輕是一路奔流而去的放蕩不羈,中年是歷經萬水千山的滄桑,那麼,晚年就是抵達風平浪靜的平和淡然。 前半生的歲月都在為工作所累,為家庭而戰,經歷了潮起潮落,看遍了人生百態,有不捨、有執念、有掛礙,但到了一定年紀,終究要學會放下,餘下的人生只求內心平靜安寧,要為自己而活! 年齡可以老,心態不能老,享受當下陽光!心寬是福,豁達是路,天寬地寬不如人寬,命好運好,不如心態好!

《酒乾倘賣無》是一首80年代從台灣傳遍華夏大地的歌曲,在全國各地區廣為傳唱。「酒乾倘賣無」的意思是閩南語「有空酒瓶賣嗎?」……
這首歌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跛腳的老人靠收集空酒瓶養活自己,老人是個聾啞,不會說話,孤單的一個人,過著孤苦的生活。
有一天他在街上撿到一個小女孩,他欣喜異常,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唯一的禮物。 老人將孩子帶回家,用辛苦收來的空酒瓶,換錢買來廉價的奶粉,讓那個小女孩活了下來。在女孩6歲的時候,他們又撿了一條小狗,取名旺才。
聾啞老人,小女孩和小狗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小女孩的童年就在那一堆堆,堆積如山的空酒瓶屋中成長。
天生的好嗓子讓小女孩成為聾啞人的傳話機,在每一個清晨,女孩牽著老人,老人拄著拐杖,狗狗跟在他們後面。女孩大聲的喊著:‘’酒乾倘賣無、酒乾倘賣無‘’。
再後來,小女孩長大了,戀愛了,她愛上了一個作詞家。年青的作詞家一窮二白,但很愛她,帶她走進了藝術天地,使她成為了一個歌手,他為她寫了很多歌,對老人也非常好,每次來都會幫老人運酒瓶,和老人比劃著說話,逗旺才玩...... 然而有一天,女孩成名了,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有了房子,汽車和周圍追求的人......但女孩還是很愛男孩,她勸他和她一起住進大別墅,不要回酒瓶屋了,因為又聾又啞的父親,讓她覺得羞辱! 男孩不願意,仍然和老人來往,後來女孩越來越忙,名氣越來越大,生活完全由經紀人安排了。老人很想念女兒,央求男孩帶他去找女兒,但是還沒有進演唱會的大門就被轟了出來...... 再後來女孩也煩了,丟給老頭一大筆錢,讓他不要再打擾她,老人擦乾了含淚的眼睛,沒要女孩的一分錢,走時還留下女孩一直愛吃的一小袋松子! 男孩看不過去了,找女孩理論,這時女孩心裡卻根本聽不進任何勸言,因為兩人的地位太懸殊了,最終他們也只能分手。老人因思念女孩終於病倒了,男孩只好央求女孩,希望她能回家看看老人,女孩沒有聽他的!有一天,男孩打聽到女孩唱歌的地方,他告訴了老人,老人掙扎著要去看女兒最後一面。不料走在路上,一輛卡車飛馳過來,眼看就要撞著老人了,老狗旺才猛地拱向了老人,老人得救了,但旺才就這樣死了。男孩知道後決定為女孩寫最後一首歌,他連日連夜趕,頂著長期的貧困和思念,在他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歌,讓人送給了那個女孩。
男孩寫完歌詞後也離開了人世間。
演唱會上女孩不情願地打開紙條,這首歌的歌詞大意是:
多麼熟悉的聲音, 陪我多少年風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會忘記。
沒有天哪有地, 沒有地哪有家, 沒有家哪有你, 沒有你哪有我
,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是你撫養我長大, 陪我說第一句話, 是你給我一個家, 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 雖然你不能開口說一句話, 卻更能明白人世間的黑白與真假,雖然你不會表達你的真情,卻付出了熱忱的生命,遠處傳來你多麼熟悉的聲音, 讓我想起你多麼慈祥的心靈,
什麼時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讓我再和你一起唱,酒乾倘賣無, 酒乾倘賣無...........

多年前的往事一一再現,堆積如山的空酒瓶,聾啞的父親,為了給她買一包松子累暈在酷暑的街頭,還有小狗旺才拖著尾巴和她玩耍!......女孩哭了,她終於良心發現,愧疚,傷心,不安!她反復學著這首歌,最後登台的時候,她通知樂隊加唱最後一首歌《酒乾倘賣無》。
女孩忘情地唱著,台下所有的人震驚了,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淚,女孩在台上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然後不顧一切地跑向了醫院,她要見自己的父親。
當老人看到女兒時,一行老淚緩緩從腮邊流下,老人什麼也說不出口,只是微笑的看著女兒,慢慢的閉上了眼睛,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泣不成聲...... 這就是《酒乾倘賣無》,一個真實的故事...... 百善孝為先!獻給所有人! 也許,我們的父母,不曾帶給我們優越的環境和更多的財富,但是他們卻盡最大的能力,把我們養大,把他們最好的時光和經歷都給了我們。 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慢慢會爬到漸漸行走,再到長大成人,他們付出了畢生經歷和心血。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父母養育之恩,我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
感悟: 看了這個故事,相信今後再聽到《酒乾倘賣無》,你一定會有更多感動...... 但,這遠遠不夠! 歌詞唱到: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想像一下,假如沒有父母,我們的命運會怎樣?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論怎樣回報,都還不盡...... 感動之餘,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報答父母吧!照顧我們,父母唯恐不及;感恩父母,我們也該唯恐不及!永遠記住一句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六五 緣 由

大家都很驚異大師時髦的比喻:「生活有如一輛汽車。」

他們靜靜地等候大師進一步的解釋。


「是的。」終於不負所望,大師開口了:「汽車可以帶我們登山攀高。」

又是一陣沉默。

「可是大部分的人却躺在車前,任由車子從他們身上輾過,然後轉身責怪汽車肇禍。」

CAUSALITY

Everyone was surprised by the Master’s updated metaphor: “Life is like a motor car.”
They waited in silence, knowing that an explanation would not be long in corning.

“Oh yes,” he said at length. “A motor car can be used to travel to the heights.”

Another silence.

“But most people lie in front of it allows it to run over them, and then blame it for the
accident.”

六四 轉 變

一羣弟子興致勃勃地外出朝聖,大師說:「隨身帶着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在你們經過的每一條聖河中,也帶它進入你們所朝拜的聖殿裏去。」

當弟子歸來,他們把這苦瓜煮熟,當作聖餐。 大師嚐了一口,語重心長地說:「奇怪,聖水和聖殿竟然沒有把苦瓜變甜

CONVERSION

To a group of his disciples whose hearts were set on a pilgrimage, the Master said:
“Take this bitter gourd along. Make sure you dip it into all the holy rivers and bring it
into all the holy shrines.”

When the disciples returned, the bitter gourd was cooked and served as sacramental
food.

“Strange.” said the Master slyly after he had tasted it, “the holy water and the shrines
have failed to sweeten it!”

六三 可塑性

「我願學習,你願教我嗎?」

「我覺得你並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大師說。

「你能教我如何學習嗎?」

「你能懂得如何被我教的訣竅嗎?」

稍後,大師為這羣困惑的弟子解疑:「有真實的學習,才有真實的教導。當你能教自己一些事情,你才懂得如何學習。」

RECEPTIVITY

“I wish to learn. Will you teach me?”

“I do not think that you know how to learn,” said the Master.

“Can you teach me how to learn?”

“Can you learn how to let me teach?”

To his bewildered disciples the Master later said: “Teaching only takes place when
learning does. Learning only takes place when you teach something to yourself.”

六二 抽 身

 

「我如何才能幫助這個世界?」

「先認識它!」大師說

「怎樣才能認識它?」

「從裏面抽身出來。」

「那麼我怎能服務人類呢?」

「從認識自己開始。」

WITHDRAWAL

“How shall I help the world?”

“By understanding it,” said the Master.
“And how shall I understand it?”

“By turning away from it.”

“How then shall I serve humanity?”
“By understanding yourself.”

六一 發 現

「請幫助我們找到天主。」

「在這事上,很抱歉,我愛莫能助。」

「為什麼?」

「正如無人能幫助一條魚尋得牠的海洋,是同樣的道理。」

DISCOVERY

“Help us to find God.”

“No one can help you there.”
“Why not?”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no one can help the fish to find the ocean.”

六0 表 達

一位宗教界的名作家,對大師的觀念十分好奇。他問:「人當如何發掘天主?」

大師坦率地告訴他:「以靜默來恢復心靈的潔白,少用宗教理論污染他的潔白。」

接着,他瞄了身邊學富五車的弟子一眼,風趣地說:「說話時也不必旁徵博引,免得把空氣都搞的濁重了。」

EXPRESSION

He was a religious writer and interested in the Master’s views. “How does one
discover God?”

Said the Master sharply. “Through making the heart white with silent meditation, not
making paper black with religious composition.”

And, turning to his scholarly disciples, he teasingly added. “Or making the air thick
with learned conver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