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作者:洪蘭

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

小時候寫作文時常寫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但是心中對光陰其實沒有感 覺,尤其那時連「梭」是什麼都不知道,只知道寫上這句話,作文至少會有「乙」。

匆匆過了一甲子,現在知道它的意思了,但是卻感覺這句話還不夠真實,因為箭和梭 是看得見的實體,而光陰從指縫中流失卻是無聲無息,完全沒有痕跡便不見了。

朋友傳給我一個日本銀髮族川柳比賽的訊息(川柳相當於我們的打油詩),老人們以三行日文,寫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

成對的碗,
一個給了我,
一個給了貓;

醫藥太進步了,
活得比預計的長,
超出保險年限;

現在能夠溫暖迎接我的,只有坐便器了;

懷舊歌曲不會唱,
太新了;

剛剛太好吃了,但吃什麼已經忘記了;

好不容易站了起來,
卻忘記是要幹什麼,
又坐了回去;

所謂年邁,就是不斷增加藥片和逐漸衰退的記憶;

以前走路必須抬頭挺胸,現在走路必須注意腳下;

現在人生已經不迷惘了,卻一直迷路;

不敢再做身體檢查,
每檢查一次,
就多出一種病;

有糖尿病,
卻沒有甜蜜的生活;

曾經打罵過的孩子,
現在溫柔牽著我的手;

照鏡子時,
感覺看到了媽媽;

睡個懶覺起來,
發現家人在
確認我的脈搏;

以前反覆確認還有沒有感情,現在反覆確認還有沒有呼吸;

過去的心悸是
為了愛情,
現在的心悸是犯了病;

飯吃八分飽,
還有二分用來吃藥。

這些詩句讓人哈哈大笑之餘,也不免反省一下,我們該如何來面對自己的老年?

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二者往者已矣,已成事實,只有老友是來者猶可追。

其實,一個人生活也不一定要孤獨,成對的碗,一個給了我,另一個可以送給好友啊!要有朋友,自己要先成為別人的朋友。

一起長大的朋友很寶貴。

人要不斷的問自己:
「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誰會真正想念我?」
只要有一個人懷念你,你就沒有白活。

但是友情需要培養,沒有付出就不會有收穫。

我剛去美國留學時,吃不起學校的餐廳,一個三明治 1.5 美元,一個漢堡 1.99 美元,同學說很便宜,但對新台幣 42 元換 1 元美金的我來說,還是很貴,我通常是吃花生醬三明治,花生便宜又有蛋白質,營養夠。

後來我發現不行,因為有些消息沒有跟同學在一起就不知道,例如老師的出題偏好、怎樣可以搶到儀器來用等等,所以只好一週二天跟同學一起去吃飯。

一學期下來,交到幾個好朋友後,我就約他們來我實驗室吃飯,我做蛋壽司請他們(做不起魚壽司),久了大家就自己帶三明治來我實驗室吃,我就聽到了小道消息,也省下了飯錢。

因此要交朋友,
先要付出。

早上早一點起床煮飯,拌點醋和糖做成壽司並不辛苦,獲得的友誼卻是長長久久。

多年後,我去美國開神經學年會,碰到一個同學(現在是名教授了),他說,他第一次吃到壽司是在我研究室,後來去紐約教書,雖然常去日本店吃壽司,卻覺得沒有在我實驗室吃的好吃,我告訴他,因為少了一味,叫做友情,他聽了哈哈大笑。

年輕的人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持久。

但是只要真心待人,老了也是一樣。

若是老本允許,一月一次跟朋友上館子聯絡感情,若是荷包不允許,也可以請朋友來家包餃子。

以前做留學生時,大家輪流去各家包餃子,飯後一杯清茶,天南地北,聊到不知東方之既白,貧窮之交,友情更長久。

年輕時純真沒有勢利眼,所以友情能持久。

人只要健康,不必怕活得超越保險年限。

走路倒是必須看腳下,因為老人摔不得,一坐上輪椅,健康就走下坡了。

至於照鏡子看到自己變老,要記得馬克吐溫說的:「皺紋只是告訴你,這裡曾經有過笑容。」心態一轉變,人生就轉變了。

吃飯本來就是吃八分飽,另外二分不如留下來吃甜點,一點甜的滋味讓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飯吃起來也似山珍海味!

三行詩很有趣,哈哈一笑,青春不老。

只要盡力幫助別人,讓別人懷念你,你的人生就值得了。

*內容摘自《什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一書。

端副主教 解釋

聖座教義部於12月18日發表經由教宗批准的《懇求的信賴》聲明,表示同性伴侶將能得到司鐸的祝福。這份聲明強調了對「人」祝福,而不是對「關係」或「行為」進行祝福。這份文件同時重申了婚姻由一男一女結合的教義不變。

身為賦有分施基督慈愛及恩寵的聖職,一位神父不應讓人與天主的大愛隔絕。無論他與什麼伴侶在一起,只要他意識到自己的需要,渴望來自天主的祝福,勇敢地向神父懇求降福,這份虔敬無疑是為天主所悅納的,神父就應將祂對我們的無條件大愛分施給他,讓天主的光照與慈愛屬於所有的人。

當有同性伴侶在適當的場合及情況下向神父請求祝福時,請神父為了人靈的益處,為他們祈求平安、健康、對話及互相幫助。也求天主光照,使他們能承行祂的旨意,達到最終的皈依。

請神父們及信友們注意教宗四個原則:
1.「婚姻仍然是一男一女的結合」
2.「同性結合仍然違背天主旨意」
3.「祝福非正常伴侶的目的乃是希望其皈依」
4,「關愛罪人但曾恨罪惡的教義仍然未變」

因此,第三章(31-41號)開啓了這些祝福的可能性,這是對那些請求祝福的人的一個舉動,他們“認識到自己貧乏和需要幫助、不要求自己狀況合法化,而是懇求在他們的生命和關係中一切真正美好和人性上有價值的東西,都因聖神的臨在而得到增加、恢復和提升”(31號)。這種祝福不是標準化的,而是託付於“特殊情況下實施的分辨能力"(37號)。

此外,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混淆和惡表”,當請求祝福的是非正常伴侶或同性伴侶時,“絕不可與民事結合的儀式同時進行,也不能與之有關聯。甚至不能涉及與婚姻相稱的服裝、舉動或話語”(39號)。這種祝福“能在其它場合發生,如到朝聖地參觀、與司鐸會晤、集體祈禱或在朝聖活動中”(40號)。

神父有條件祝福同性伴侶

梵蒂岡教義辦公室18日宣布,教宗方濟各,做出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示,這份文件,批准神父可以為同性戀伴侶送上祝福,不過條件是,不能成為常規教會儀式或禮儀的一部分,也不能是婚禮或民事結合的儀式。

祝福非正常伴侶的地點不會是在教堂的公開儀式。

《擺渡人》 由梁朝偉主演的電影『擺渡人』有一句經典問:『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事實上,靈魂的擺渡人並不存在,真正的擺渡人就是你自己。生命的長河裡,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難關,人這一生要三次擺渡自己:

◎年少渡情: 俗話說:沒有少女不懷春,沒有少年不癡情。年輕時,愛與恨總是來的驚天動地,沒有人逃得過一個情字,總以為遇見一個人就是一生,殊不知,人生的任何一個岔路口都可能走散,人生第一個關口就是從渡過情關開始。 林語堂先生說:『人之所以傷心是因為看得不夠遠,決然而去的不值得;愛而不得的莫糾纏;有緣無份的別執著。』既然不能相濡以沫,不如兩兩相忘於江湖。渡過去再回首,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會變得雲淡風輕。

◎中年渡難: 人生恍若一座山,我們所有人都是攀登者,從上學、工作,到結婚生子,每往前攀爬一段,山就陡峭一分,身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到了中年以後,登山的難度就達到了高峰,抱著子女、背著雙親、牽著伴侶,還要時時擔心失去賴以維生的工作。 生活的擔子像潮水般襲來,壓彎了腰、吹皺了臉,每個難字當頭的中年人都有不為人知的壓力,難以想像的焦慮,中年不易,但你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能停也不能回頭。 人到中年,只能一關一關的自渡,渡完一關還有萬重浪,正如胡適先生所說:『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渡過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的艱難時光。』有朝一日,你我都將如李宗盛所說: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放膽嘻笑面對人生的難。

◎老年渡心: 梁啟超曾說:『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僧。』作家楊絳100歲時感嘆的說:『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會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與效益,好比香料搗得越碎、磨得越細,香得越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不過是內心的淡定從容。』

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來,邁過了年少情關,越過了生活難關。人到暮年,千帆過盡,最後要渡的就是自己的心。事實上,如果年輕是一路奔流而去的放蕩不羈,中年是歷經萬水千山的滄桑,那麼,晚年就是抵達風平浪靜的平和淡然。 前半生的歲月都在為工作所累,為家庭而戰,經歷了潮起潮落,看遍了人生百態,有不捨、有執念、有掛礙,但到了一定年紀,終究要學會放下,餘下的人生只求內心平靜安寧,要為自己而活! 年齡可以老,心態不能老,享受當下陽光!心寬是福,豁達是路,天寬地寬不如人寬,命好運好,不如心態好!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他留下的智慧。

一、富在知足
富在知食不過求飽,居無非求安,此外的紅塵榮辱,都不過是人心的貪欲,而有了知足的念頭,就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更加不會自尋煩惱。有位哲人曾說:“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為欲望太多,結果造成心裡貧窮;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適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二、物極必反
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在理想和現實、天堂和塵世,找到一條最為實際、恰當、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會減少虛無目標時的痛苦,得到快樂的享受。

三、慎終如始
老子認為,對於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要始終保持對做事的熱情和激情,做到有始有終。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無論我們發生何種事情,要始終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謙遜,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一如既往堅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終。

四、福禍相依
這大概是老子最為知名的一句話,簡短的語言,卻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禍的本質關係,任何繁榮背後都蘊含著危機,而危機本身也意味著解脫困境的希望。禍患來時要經受得起,把持得住,順其自然;幸福降至時,要冷靜對待,淡然處之。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敗的時候,要從危機中看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在困難面前失去動力。

五、自知之明
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古希臘人把它奉為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

六、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從來不信什麼豪言壯語,恰恰相反,老子的謹慎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知道,沒有什麼空中樓閣,有的只是腳踏實地。
老子短短六個成語,如同箴言一般叩問著人生和命運。

意外的人生

1983年以前我和一般去美國留學的華人一樣,為在學術上能出人頭地,我早出晚歸。

我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我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所以我的病人特別多。

在美國時,一般的人很現實和精明,他們都會查問如果有護士或醫生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照顧的時候,他們會去找誰,他們把這樣一位醫生叫做〝Doctor's doctor〞。

我就是許多醫生的腦神經外科醫生。

因此我的病人最多,一年365天要開360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有5000人次,這樣可想而知我是多忙碌。

有時深夜歸家的途上,我會想到,我的兩位可愛的孩子不知道今天乖不乖?在學校有沒有問題?

我的心裡有時很虧欠,找不出時間在週末時應他們的要求一起去打棒球、騎馬或釣魚。

我只能自我安慰的說,我已經替他們的活動空間買下四甲地的家園,他們可以找朋友來家裡玩、可以露營、可以游泳、可以爬樹摘花,比起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好多了。

而且我要替他們存錢,繳最好的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

我要為他們存銀行的帳戶,做大學及研究院的教育基金;

我要為他們每一個人設立一個信託基金,好叫他們中年以後做事業時有個基金;

我要為年邁退休的父親設一個基金,所以他不必每個月向孩子們要錢;

我要…

有一個星期天我們全家上禮拜堂,主日學後因我內人有婦女會的聚會,我就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然後送他們回家,我就馬上回醫院巡視病人。

在開車的路上,我的胸口開始感覺悶熱不舒服,於是我把那部完全自動控制賓士的坐位調整,窗戶打開來通風,我想胸口痛或許會改善。

但是到了醫院,停好車走進急診處入口為止並不感到改善。

我請在急診科的住院醫師替我做一個心電圖,結果是正常,剛好有一個心臟科專家走過,就請教他的意見,他看了我的心電圖,看了我的病例,也聽了我的心臟,就判定我要住院。

他的理由是:「他及大家 (全醫院) 、全社區,不能冒險失掉一位像我這樣好的神經外科醫生。」

我辯論說:「我的祖父86歲,我的父親67歲都健在,沒有家族病歷是心肌梗塞的。」

他反駁說:「他們不是神經外科醫生,沒有我所受到的壓力。」

結果我住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他們為我做了一套完整且近乎10萬美元的檢查,檢查結果是認為說:「大概是中國麵湯中可能放太多味精,而使我的冠狀動脈產生痙攣現象,所引起的症狀,我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第四天早上,我從加護病房出院,就走到開刀房做手術。是責任感和榮譽感,既理性又感性地,我這樣做了。

但是,從此我的人生觀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住院的期間我看了很多書,其中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

故事這樣說:

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貧瘠的土地。

他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要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常自言自語的說:「have to save something for rainingdays。(我務必積蓄五穀,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位天使聽到了,覺得農夫很可憐,就靠近對他說:「你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做起點,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子回到原點時,我會將圈圈以內的土地贈送給你,讓你飽足。」

這個農夫真是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

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他想:「我這輩子夠用了,這塊地所產的五穀能供我一輩子。」

他想停下來了,但是又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應該為我的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的家產才是,於是又跑了一個鐘頭,他又渴又累、汗流浹背。

他往後看,離起點的地方已經很遠了,也許應該折回。

可是他又想起了他的兄弟姐妹,他再往前跑了一段。

他的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他開始想:「唉!我畢竟年紀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我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點路。」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連回到原點的機會也沒有。

當然,什麼土地都沒有得到。

故事的精神是說:當人太貪心時,最終會變成什麼也得不到。

從此以後,我修正了我的人生觀,我開始回轉,不應該像那農夫一樣貪婪不知足。

我每一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做義工,做短期的醫療宣教師,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也打算從55歲到65歲獻給主用。

這期間使我有機會遇到了很多朋友和信仰的前輩,也學習到服侍人的樂趣。

1984年在墨西哥的全世界基督徒醫師會議中,認識了手外科及痲瘋病專家Paul Brand 醫生,成了我的朋友。

1985年在拜訪德雷莎修女時,學習到了她節儉的真理,她告訴我說: 「Live Simple, 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因我們的節儉,所剩下的資源可供給成千的貧困人繼續生活下去。

1986年我來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月,第一次和前院長 Dr.Brown 相處,有一天晚上他請我和內人去他家吃飯,我發現Mrs. Brown 的手指頭因為花蓮的濕氣重而得了風濕症,並且有腦幹微血管的破裂出血。

Dr. Brown也有手痛,因常吃Aspirin而有耳鳴和重聽。

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繼續為後山交通不便、醫療不發達的台灣人奉獻了前後將近有四十年之久的時光。使我這個台灣人真感激又羞愧。

1990年薄院長退休回美國,連退休後的住家都沒有,這種捨己為人的情懷更教我佩服。

1991年他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他呼籲:「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台灣人,尤其是台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為自己的同胞,尤其是弱小無助的、需要人照顧的花蓮百姓服務,很可惜!台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到美國比較近,沒有人要去花蓮,倒是很多人跑美國來。」

他的這句話很扎心,對我來說,好像是在對我說的一樣,也更進一步的把我拉回到我起跑的原點--台灣。

我1993年底回來接下薄院長的使命-去服侍最小弟兄當中的一位,就是服侍上帝。為原住民、為偏遠地區的人民健康來服務。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我能在台灣頭部外傷頻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應用我的專長-腦神經外科。

天使沒有應允我土地,但是祂賜給我很多平安、給我豐富的生命、給我很好的健康。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是跨越世紀的現代人,我們一直在往前跑。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應該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作者/花蓮門諾醫院 黃勝雄院長

我們到底信什麼?又信誰?

今天讀經ㄧ給了我們兩張圖片。第一張圖,代表了相信人類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人。這種人就像一株生長在貧瘠沙漠中的荒蕪灌木,沒有生命,逐漸的死亡。第二張圖。代表了信靠天主的人。就像生長在溪流邊的樹木。高大強壯,枝葉茂盛,不斷地成長。兄弟姐妹們,信靠天主的確很重要。信靠人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確也很重要。

有一對夫婦坐的船在暴風雨中陷入困境。船來回顛簸,暴風雨又是如此的猛烈,女人害怕極了。大聲哭泣,呼喚丈夫,尖叫,呼救。但丈夫卻很平靜,沒有反應,只是閉上了眼睛,緊緊地抓著船。女人尖叫說:你不害怕嗎?難道你不知道我們即將死在這裡嗎?那人一言不發。從他的口袋拿出一把大刀,向四周揮舞,對她喊:你怕不怕?這個女人笑了,說:你在跟我開玩笑嗎?我不怕你,因為你愛我。丈夫回答說:我信任全能的天主,如果我們活下來,那就太好了。如果我們活不下來,也很好。的確,這個時候除了信任主,保持冷靜,我們還能做什麼?他的回答是不是很了不起?

對於貧瘠灌木,那些完全信任人類的能力的人,請問,你是否有過信任過某人,後來感到失望的經歷。我一直認為我的父親是個完美的人。但當我聽到他的懺悔時,我意識到他並不完美。我一直認為神父是站在高台上的天使,直到有一天我成了神父,我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我認為天主教會,和教區的生活,非常美好。所有去教堂的人,都全心,全意地愛天主,全力以赴。您也知道,事實上並非如此。

福音,先知,耶肋米亞,並沒有要求我們不要信任人。信任是一種基本的生活反應。信任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是有限的,軟弱的,也不那麼聰明。我們只能看到這麼多、做這麼多、說這麼多、知道這麼多。如果我們明知有許多的限制,但仍然完全信任我們的能力,那將會導致嚴重的災難。所以耶利米亞提醒我們,不應該把全部的信任放在人的手中。他提供了一個解決的方案。要我們信靠主。

天主在人類歷史中所作的,祂的信實,祂快速的憐憫施恩,而緩於懲罰。使我們認識了祂。讓我們看看我們的主耶穌,他是如何對待那些被拋棄的人,通奸的人,井邊的女人,附魔的,有各種罪孽的,和患病的人。看看我們的主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他們是怎麼跟隨他的?那些信靠主的人,知道天主是可信的,良善的,慈愛的。天主對他所創造的人都是耐心和仁慈的。天主不會做錯事,不會違背他的應許,會給他的孩子們祝福。我們的主耶穌反復的說:信靠我,你就會有生命,遵守我的誡命,你就會有生命,即使你死了,也會重生。

在今天路加福音中,耶穌用四福四禍來提醒我們,應該追隨什麼,信任什麼。首先是四福,今天的窮人,病人,受迫害的人,你們的眼光不要只看這個俗世,以及祂所提供的物質,或是政府的輔助。你們要向遠處看,來看看永生。你們會看到了在受過苦難後,會得到永遠的祝福。就在此刻,我們不是用人的眼睛來看,而是用耶穌的眼睛來看。 至於四禍,祂說:如果你追求財富,你將會受苦,如果你總是填滿了你的肚腹,你將會經歷飢餓。因為在這個現世,你已經得到了慰藉。耶穌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生的關注都是,這個政府、那個社區、這個人、或擁有多少的財務,既然你的關愛,都賭在這個俗世上,你是不是放棄了對於將來的指望呢?

親愛的兄弟姐妹,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看看我們到底信什麼?又信誰?信任人,還是天主。信天主可以學會如何信任我的兄弟姐妹們。因為善良的主與我同在,並且知道我的兄弟姐妹和我一樣是軟弱有罪的,有限的。我應該以主的愛、憐憫、和仁慈來信任他們,我應該以天主的智慧來信任他們。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我們蒙召信主,來學習相互信任,彼此相愛,來分享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主信任我們,知道我們不聖潔,是邪惡的,是軟弱的,並且是善變的。但他把他的生命、他的信仰、他的教會託付給你和我。我們應該信任天主,從而學會彼此信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像一棵種在奔流溪旁的樹。即使在乾旱的時侯,我們仍然蓬勃生長,枝葉茂盛。樹根伸展到水里,充滿了生命。主說: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親愛的兄弟姐妹,只有犧牲的愛才有意義,只有信任才有意義。在這一刻,信任主就是一個向天主降服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作為祂工具,使你,我,世界,和這個社區變得更美好。只有這樣,在這個情人節,愛不再是一種情感的反應,而是一個生命的承諾,一個通過主的眼睛看世界的方式。看到耶穌愛到最後,那種犧牲的愛。親愛的兄弟姐妹們,你要成為一棵不毛的灌木,還是一棵茂盛的樹?你要成為一個不信天主的人,還是信天主的人?我們要彼此信任,彼此相愛,並以這種方式來顯示我們的信仰。只有這樣的富足才有巨大的潛力,只有為愛而受迫害,才能與天主同在,必有永生的賞報

Father Anthony

一個人在一片森林裡,看見了一個蝴蝶的蟲繭,於是他就坐在邊等看蝴蝶怎麼破繭而出,幾個小時之後,蟲繭上出現了一個小洞,蝴蝶拚命努力地掙扎著要從這小洞裡出來,可是掙扎很久都出不來,然後所有的掙扎都停止,蟲繭里沒有了任何的動靜。

這個人看到這裡,決定要幫幫這個蝴蝶,於是他用刀把蟲繭里破開了,讓蝴蝶可以很輕易地出來,誰知道,他看到這蝴蝶卻有著肥大的身體,小小的翅膀,根本不能飛。這人想繼續看看,蝴蝶是不是可以慢慢地身體變小,翅膀慢慢變大,可以飛起來,可惜他期盼的事情沒有發生。這隻蝴蝶永遠只能帶著小小的翅膀,用肥胖的身體在地上爬行,無法飛翔了。

 

這人以為他為蝴蝶破繭而出做了件好事,可惜他不知道自然規律,蝴蝶想要從繭里掙脫出來,這時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羽化」,剛羽化的蝴蝶掙扎穿過繭洞,對身體拚命進行擠壓,身體內的液體就會送到翅膀內,撐開皺皺翅膀,使它變大變強壯,蝴蝶就可以展翅高飛了。

只有從內打破才是新生,不管是蝴蝶破繭而出,還是小雞破殼而出,都只有靠它們自己經歷痛苦的掙扎。而從外打破的不是被淘汰了就是變成了食物。

造物主其實也是公平的,雖然現在人們用各種科技的手段讓現實承受的痛苦少一些,孩子出生不再通過產道的擠壓,而是通過人為幫助他們降生,但依然改變不過不經歷風雨,就無法見到彩虹的事實。

 

你可以期待在成長的路上有貴人相助,但如果他象那個好心人一樣,幫你把困難全都踢開了,你也就變成了那隻無法飛翔,只能爬著走的蝴蝶了。

所有的苦難都是破繭而出必經的過程,一步都少不得。

 

普天率土,只有伯多祿一人被選,他在萬民的蒙召中高居首位,而領導使徒和教會的一切教父。雖然在天主的子民中有許多祭司和牧者,却都由伯多祿管轄,而主要地都由基督所管轄。親愛的教友們,天主竟屑於恩賜伯多祿分享祂自己的偉大而奇妙的權力。祂也願教會其他的領袖們與伯多祿享有同樣的恩惠,凡祂未曾拒絕賜與其他人的,都是藉伯多祿而賜給他們。

可是當主要求使徒們表示意見時,首先承認主的,便是在使徒地位上的第一人,當他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時,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血和肉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意即你是有福的,因為我父教導了你,世俗之見沒有欺騙了你,而是上天的啟示教誨了你;不是血肉,而是那身為祂獨生子的指示給你的。

耶穌說:「我對你說」:意指,正如我的父把我的天主性顯示給你,同樣地,我讓你知道你的崇高地位:「你是伯多祿。」意思是說:我是不可動搖的磐石,我是「屋角的基石,我使這兩塊石頭合而為一;我是基石,除我以外,沒有別的基石;可是你也是磐石,因為你因我的能力得以堅強有力,而使你也能分享我的權力。

「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不能戰勝它。」祂是在說:我要在這堅固的基礎上建立一座永久的宮殿。我的教會要高聳入天,將在這堅強的信德上矗立。

這種信德的表明,陰間的門不能攻破,死亡的鎖鍊也不能束縛;因為這聲音就是生命的聲音。它把承認信德的人送到天堂上,同樣,也把不承認信德的人拋到地獄裏去。

所以,基督對最有福的伯多祿說:「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誠然,基督也把這個權柄交給其他使徒們,並且由這命令所產生的制度,把這權柄傳授給教會的所有首長。但祂把那應傳於眾人的權柄託付給一個人,不是沒有理由的。祂特別委託給伯多祿,因為祂願意伯多祿成為教會所有首長的典型

建立聖伯鐸(伯多祿)宗座

一、歷史源流

「建立聖伯鐸宗座」的慶節歷史相當複雜,近代的研究才使人較清楚此慶節的源始與意義。此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年初為三月一日),自二月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二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個座位,表示為某固定亡者保留。由於聖伯鐸殉道的實際日期並不為羅馬教友確知,因而定在二月二十二日,以追念他的逝世日。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以後,教友團體才把此座位解釋為:主教在教導教友時所坐的座位,並且把此慶節視為紀念伯鐸就職管理羅馬教會的日子。

古代時,高盧地區於一月十八日紀念伯鐸首席特權(見以上所述),羅馬教會以後也接納了此慶節,並在第七世紀時,視此日為伯鐸在羅馬建立宗座日,而二月二十二日則為伯鐸在安提約基(Antioch)建立宗座日。據歷史考證,伯鐸曾於安提約基居住七年之久。最初這兩慶節只是地方性的,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教宗保祿四世才把此兩日定為普世教會應遵行的慶節。1960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時修訂禮規,刪除了一月十八日的,而只保留了二月二十二日的慶節。所修訂的禮儀年曆也予以保留,稱之為「聖伯鐸建立宗座」,定為慶日。

此慶節的主要目的在尊敬伯鐸的宗座權威,強調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職責,一如在本日彌撒經文中所表達的:「主對伯鐸說:『我已經為你祈禱,使你不致失去信德,等你回頭以後,要堅強你弟兄們的信心』。」

二、聖伯鐸宗徒介紹

伯鐸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他原名西滿,是貝特塞達人,與兄長安德肋以捕魚為生。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超過其他宗徒。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刻法」(磐石)(若一42),從最初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

伯多祿生平最大的轉機應是在耶穌由伯多祿的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伯多祿雖已徒勞無獲地工作了一整夜,仍照耶穌所說,投網下海,那知竟捕得滿網大魚,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作捕人的漁夫。」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五4-11)。

百姓和門徒在聽到耶穌講論聖體的道理後,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去。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六60-69)之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子」(瑪十六16, 19)。耶穌見時機成熟,遂鄭重地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間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瑪十六17-19)

伯多祿在耶穌受難時曾三次背主,因此當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路二十四34),聽耶穌的指示,帶領其他宗徒回加里肋亞,重做漁夫。有一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加里肋亞湖邊。若望立即認出耶穌,伯多祿滿腔熱火,迫不急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我」,伯多祿鑒於以往背主的愧疚,心中早已有所警惕,謙虛地回答:「主,是的,禰知道我愛禰。」耶穌見伯多祿的心理狀態已做好準備,於是將之前預許給祂的教會中最高的職權,正式委託給他。

伯多祿大約在64-67年,尼祿執政迫害教會時,倒懸十字架而死。教友解下他的遺體後,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現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

三、教宗的職務與世界的關係

伯多祿是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199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發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文中論及羅馬主教身負合一之職,雖經歷個人的軟弱與無助,然在這個職位上,他完全服務天主充慈悲的計劃,要把陷於罪惡與邪惡中的世界,在天主的慈悲中,轉化人心趨向合一,使人人進入祂的共融中。

這種合一的服務是根植於天主慈悲的行動上,在世界主教團裡,託付給了他們當中的一位。這一位從聖神手中接受這項任務,不是在人之上行使任務,如同外邦人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大人物所做的一樣,而是帶領他們到寧靜的牧場上。教宗的職務是天主眾僕之僕,猶如主耶穌,教會的元首親自說:「我在你們中間,像似一個服務人的。」(路廿二27),祂也曾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來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十42-45)

聖奧斯曾指出基督就是唯一的牧人,在祂的至一中眾人合而為一。他繼續熱心勸說:「因此,願所有的牧人在至一的善牧中合而為一;願他們讓唯一牧人的聲音能被聽到;願群羊聽到這個聲音而跟隨他們的牧人,不是這個牧人或是那個牧人,而是唯一的牧人;在祂內,願眾人只聽到祂唯一的聲音,而不是嘮嘮叨叨的雜音……願羊群所聽到的聲音是免於所有分裂,從所有異端中得到淨化的聲音。」

羅馬主教在所有牧人團中的使命,正在於看顧(Episkopeina),如同一個哨兵,因此,藉著牧人們的努力,基督牧人的真實的聲音,可以在所有的個別教會中被聽到。以這個方式,在每一個託付給些牧人的個別教會中,這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所有的教會都在完全和可見的共融之中,因為所有的牧人都與伯多祿共融,而因此也都聯合在基督內。

如果沒有權力和權威,這樣的一種職務將成為虛幻不實。因此,羅馬主教(亦是教宗)必須以權力和權威,來保證所有教會的共融。為這個理由,他是合一的首要僕人。這一項首席權行使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注意聖言的傳承、禮儀和聖事的舉行、教會的使命、風紀,和基督徒的生活。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就是要喚起注意教會公益的需求,是否有人企圖為個人的利益而忽視它。他有義務勸誡、警告,有時候,當某些與信仰合一互不相容的見解四處流傳時,他也要宣布、澄清。當環?需要時,他就以全體與他共融的牧人的名義說話。他也能——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清楚訂下的明確條件下——以宗座名義(EX Cathedral)宣布某些教義是屬於信仰的寶庫。以此對真理的見證,聖伯鐸的繼承人為合一服務。

以下是 ‘Still Alice’ - “我想念我自己” 電影原著作者Lisa Genova 去年在Vancouver Ted Talks 關於老人癡呆症的演講。她是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的博士。

保持身體和大腦的健康活躍非常重要。

日本女作家兼商界聞人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出書 (熟年的才情/天下雜誌出版)論述「如何怡然自得、樂觀奮進的度過晚年?」

她和夫婿三浦朱門同為日本優雅老化的典範。她先不論社福或立法,直接向自己和年長者提出六項挑戰,從「要求自己」做起;
此處以英文字母歸納為wiffar,方便記憶:

1. 工作 (work):

「人應工作死方休」雖然富裕,她沒雇用傭人,家事如買菜、做飯、清潔、洗衣、種花,凡事自己動手做。其實這符合「非運動式活動療法 \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的學理和主張。在沖繩島長壽村的住民一生工作,沒有65歲退休的概念。

2.獨立(independent)

許多老人習慣依賴,成為「幫我族」,或倚老賣老。例如在公車上,長者要學習不期望別人讓位。自己執行該做又能做的事,少麻煩別人。

3. 通達 (flexible):「恰如其分」的生活,立志不依賴配偶或兒女照顧。通情達理,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已身無分文,也要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4.信仰(faith):
曾野綾子四十歲時開始勤讀聖經,她說上帝的話就像是一付度數正確的眼鏡,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人世,也有個好去處。

5.獨處 (alone):
孤獨是必然的,不當做負面或自憐,反而是感受人生寧靜、喜悅的大好機會。不但可以發現自己,也可以嘗試合情合理的的冒險。

6.面對 (realistic):
老化、孤獨、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開朗而不愁煩的面對現實,從中找尋樂趣或安慰。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寫得真好!看了真是很有感觸!~~~讚啦!
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唯一秘訣。”。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進入老年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1.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你早已經不是超人,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比如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光從容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2.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天天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不見得就是生活品質高。只有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才是品質生活。

3.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4.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選擇朋友很重要。和樂觀、志同c道合的人交朋友,你也會變得樂觀開朗。

5.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關注與自己職業和愛好相關的新知識。大膽嘗試感興趣的事,如滑雪、衝浪、跳傘等。

6.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些問題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要相信自己,直面挑戰,視困境為機遇,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7.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您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8.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心存感恩的人過得更快樂。對於任何祝福,無論大小都應懂得感恩。擁有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都應知道感激,不妨親口告訴他們,生活中因為有了他們,你才感到快樂。

9.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笑一笑十年少, 笑口常開沒煩惱。對自己對生活都不要過分嚴肅。試著發現身邊的點滴樂趣,適時地幽默一下,讓生活充滿笑聲。

10.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有個照顧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照顧你的人,就自己照顧自己。要保證休息、運動和健康飲食,經常以有趣、刺激的方式練習大腦,活躍思維。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養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