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刘若英:捡回珍珠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庆幸自己还有机缘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平常的工作是有偿的,投入和产出常常要斤斤计较。参与公益却完全是义务,有时自己还要倒贴,为的又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为了得到更多。
去年探访了斯里兰卡的街童,今年参与「捡回珍珠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偏远山区优秀却贫困的孩子能继续升学。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爱念书的孩子,上学对我来说,更多是满足家人的期待。只要无大差错,成绩过得去,这事就算过关了。我的学校教育,都在家人的全力「期待」和经济支持下完成。衣食无忧的小孩,包括我在内,从不觉得有书念要感谢谁,反倒厌烦求学过程如此处处受制于他人。这一次去了甘肃的山区,看见了那一大片黄土高原,看见了一个连马铃薯都长得很吃力的地方,有一群成绩非常优异,每天要走三个小时陡曲的山路才能上学的孩子,我终于深感羞愧。原来,上学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对很多孩子来说,那甚至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中国大陆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也就是念完初中,想要继续升学就必须自费。这对很多低于收入水平线的家庭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很多偏远家庭,孩子一结束义务教育,就会被送去工作。继续受教育就甭提了,他们还需加入家里的生产力行列。
「珍珠计划」是现任台湾监察院长王建煊先生成立的。他在任职院长之前,知道许多孩子遭此困境,决定帮助他们。后来任了公职,他把这个任务转交给张君达先生。张先生本是单纯台商,受了王院长托付接下这份工作,怎知当深入这群孩子的家庭后,他不当台商了。他把生意交给儿子,自己一年三百天在路上,不停的探访,不停想方设法。就这样,被捡起的「珍珠学生」这三年高达一万多人,去年考上优异大学的孩子不计其数。
成为珍珠生有两个标准,一是家境清苦,不堪负担学费;二是学业成绩优秀。这次的探访中,我问学生,当珍珠生的感觉是什么?大部份的回答都近似「很骄傲,感觉自己凭实力得到奖学金。」
一年 2,500人民币可以帮助一个优秀的孩子。你帮助他上学,然后他会帮助自己展开一段崭新的人生;有时还不只如此。
一 个女珍珠生,母亲因为车祸断了腿。她想考上好大学,她也想帮妈妈装义肢,于是她极度节俭,从奖助费用中省下钱来,想让妈妈能走路。就在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张君达先生去看她,发现她的妈妈还是拄着拐杖。一问之下发现,她的邻居突然中风,家境极贫,于是她将给妈妈装义肢的钱给了邻居医病。问她怎么舍得?她回答「这些钱也是别人帮助我的,妈妈的腿可以等,我来年再攒,隔壁家妈妈的病不能等……。」
还有一个孩子,家里五个兄弟姊妹,自己是老大,因为珍珠计划上了高中。他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和他一样继续上学,于是想了个办法。他每个月回家一趟,带 12个馍馍回学校,中午吃学校提供的午餐,晚餐就吃馍配白水。这样省下的钱让家中另外的两个弟妹都交了学费。
两个真实的小故事,让我知道,一个月两百多块钱,有时候资助的不只是一个学生,可能是一个家庭。两百块也不是施舍,是分享,是获得,获得他们提供的人间温暖和启发。现今启发难寻,温暖更难,也许只有在如此质朴的环境下,我们还能见证自己被埋没的良善可能。
这趟路,走得非常辛苦,但非常值得。每个孩子都是珍珠,不该湮没在贝壳里,不见天日。珍珠有一天会发亮,照亮我们和这个世界。知识是不是能改變命运?这些孩子用具体的行动和毅力回答了我们

My Lord God,
I have no idea where I am going.
I do not see the road ahead of me.
I cannot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t will end.
Nor do I really know myself, and the fact that I think I am following your will does not mean that I am actually doing so.
But I believe that the desire to please you does in fact please you.
And I hope I have that desire in all that I am doing.
I hope that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apart from that desire.
And I know that if I do this you will lead me by the right road, though I may know nothing about it.
Therefore I will trust you always though I may seem to be lost an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not fear, for you are ever with me, and you will never leave me to face my perils alone.
Author unknown

猶太人每逢星期一、四,從日出到日落持守禁食。按時禁食、按時祈禱,一向被視為是向上主的一種祭獻,能得到特別的眷顧。而耶穌所帶來的生活準則,卻大大地挑戰了法利賽人和一般猶太人所固守的傳統法律。門徒在失去主耶穌之後,才有禁食的必要;這給予初期教會在星期二、五禁食一個權威性的根據,因 為基督徒的禁食顯然與耶穌的苦難密切相連。
舊約中常以「婚姻」比喻天主和以色列子民的關係,天主是新郎,以色列子民是新娘。新約中耶穌「新郎」自居,象徵他和新的天主子民的關係,耶穌也不止一次使用「婚宴」的圖像來表達天主國臨近(廿二 1-14;廿五1-13)。猶太人的「婚宴」通常持續數天之久,充滿了喜樂;但耶穌用此比喻所說明的「喜樂」並非是一般性的,而是屬神的。祂用這比喻的同 時,也知道自己受難的日子將要到來,祂終將面臨死亡,門徒們在那時就要禁食了。教會將這段福音安排在今天的彌撒中,目的就在於邀請信友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以經驗和耶穌一同死亡,再一同復活的喜樂!
ccreadbible.org

歌詞是改編自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的"十誡詩"
倉央嘉措《十誡詩》
第一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 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 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 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 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 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 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 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 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我的天主,我要感謝你,頌揚你,讚美上主的名號。當我年輕時,在出外旅行以前,我公開以祈禱來尋求智慧。我曾在聖殿前,懇求過智慧;對智慧,我要尋求到底。因為她的花,開得有如成熟的葡萄;我的心喜悅智慧。我的腳總踏在正直的路上;自我青年時,我就到處追求她。我稍微側耳傾聽,就接受了她。為我自己找到 許多教訓,因了她,我得到許多利益;對那賜給我智慧的,我要光榮他。因為我已決定,要實行智慧的事,熱心行善,我決不會蒙羞。為著她,我的靈魂曾經奮鬥過;我在遵行法律上,無微不至。我高舉我的雙手,哀哭我沒有認識她。我曾使我的心靈嚮往著她,因了純潔,我終於找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