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嘉敏是我的學生,我對她印象深刻,是因為她曾主動跟我說:「我爸媽在我國中畢業那年離婚了,讓我鬆了一口氣。所以我很贊成老師說的,夫妻如果相處很痛苦,真的不必拿孩子當藉口,苦苦維持。」
port嘉敏說在她的記憶中,父母親總是在吵架,自她國小開始,爺爺中風了,從看護病人到操持家務,都是母親肩上的重擔,那幾年外婆的身體也不太好,加上舅舅投資失利,整個家族裡都是烏雲罩頂。她的父親偏又去了大陸工作,只要打電話回家,便是爭吵。
「那時候聽見電話鈴響,我就覺得頭好痛喔。」嘉敏看過母親崩潰大哭,她覺得那是很折磨的耗損,所以,當母親告訴她決定和父親離婚,她立刻表示支持。
沒想到十年之後,奶奶又中風了,而母親竟然常去照應奶奶,和父親的關係似乎也變好了,那一天,他們一家三口共進晚餐,父親送了一條碎鑽手鍊給母親,他親手幫母親戴上,並且,對母親說:「謝謝妳,謝謝妳為我和我的家人付出那麼多。」 >> >> 嘉敏有些錯愕,看著父母親臉上柔和的表情,她真的很想問:「現在是在演哪一齣啊?」回家之後,她問母親為什麼過去照顧爺爺時,一天到晚和父親吵,現在照顧奶奶,竟然可以和父親有說有笑,甚至還有些情意流動?
母親想了想,對她說:「心境不同了。以前這些事覺得是我該做的,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夠好,心力交瘁,壓力好大。現在做這些事只是在幫忙,也許只是一個小小的忙,奶奶都會跟我說『謝謝』,妳爸爸也跟我說謝謝,我覺得做起來很開心。」 >> 嘉敏沒想到大學畢業三年後,父母親竟然有了復合跡象。「只因為我爸說了謝謝,很誇張吧?我到底應該促成還是阻撓呀?如果他們再婚了,我爸會不會又覺得這一切都是我媽該做的,再也不說謝謝了?」
她說完之後沉默了,我也沒有說話。但我不禁思索,當我們與人建立了親密關係之後,是否對方的一切付出都成了理所當然?是否連最簡單的「謝謝」也說不出口?
(文/張曼娟)

mulan2曾經有人問我,失去的東西還會要回來嗎?
我說:
曾經丢了一粒釦子,等到找回那粒釦子時,我已經換了衣服。
人與人之間没有誰離不開誰,但只有誰不珍惜誰。
一個轉身,就會換個眼界。
萬人追不如一人疼
萬人聊不如一人懂
不是所有的人
都可以掏心掏肺互訴腸,
路過的都是景,
擦肩的都是客。
好好珍惜身邊的人罷。

 
bird3
家裏的洗衣機脫水時,裏面發出很響的“咣咣”聲。維修人員上門拆開一看,是一枚硬幣掉進了機器裏。維修人員將那枚硬幣取出後,順便將洗衣機內部清洗了一遍,說洗衣機用久了要清洗,否則會滋生病菌,沾到衣服上對身體不太好。
洗衣機修好了,師傅提著維修箱出門,跟我說再見。我並沒有立刻“砰”地關上門,而是扶著門對著樓梯口的師傅道再會。我開著門目送他,直到他拐過樓梯口,才輕輕關上門。
我能想到,此刻即使外面寒風割面,這位維修師傅的心裏也是暖的。因為他前腳離開,背後隨之而來的並不是“砰”的一聲沉重而冰冷的關門聲。他得到了別人對他晚三秒鐘再關門的尊重。
這種晚三秒鐘再關門的習慣,是我三年前去一位元客戶家後養成的習慣。那次因公事緊急,一份檔必須週末親自去客戶家拿。當我拿到文件,雙腳剛剛踏出客戶家的門,門就在後面“砰”的一聲重重關上了!那一聲,驚得我一震——我願意相信這不是客戶的本意,他家陽臺是敞開的,我願意相信那是陽臺的風將門帶上了,因為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但是,儘管這樣想,那扇瞬間在我身後重重關上的門,還是讓我心裏掠過一片寒涼。我感到有一種叫做“被尊重”的東西從我的身邊悄悄滑走。“被尊重”,有時候是多麼難得。一旦得到,會讓人覺得三冬猶暖。
許多人都見到過,電梯裏常常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有什麼作用呢?許多人可能回答不上來。幾年前,我也回答不上來。我一直以為那面鏡子是給每一個進入電梯的人整理儀錶用的。當我偶然間知道了真實的答案時,我心裏的感動,像細雨般溫潤。
這個答案是:當有殘疾人搖著輪椅進來的時候,他(她)不必費力地轉過身來,就可以從鏡子裏看到樓層的顯示燈。在小事或細節上體現出來的對人的尊重,像一朵小小的雛菊,並非美得驚天動地,卻靜靜地散發絲絲縷縷的芬芳,恬靜而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