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失去一位好人:向教宗方濟各和普世信仰的力量致敬
我只見過教宗方濟各一次。很簡短。只需片刻,房間裡就擠滿了達官貴人和尋求者,有些人是出於責任,有些人是出於信仰。我既不是天主教徒,也沒有進行過神聖的朝聖之旅。我只是一個需要一點希望的人。不知何故,在那短暫的相遇中,我得到了它。
如果不顯得過於浪漫,很難解釋,但是當你面對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時——不是表演上的善良,不是“公共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選擇性善良——而是真誠、深刻、堅持不懈的善良……你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會發生改變。你感覺輕鬆多了。你感覺更勇敢了。你覺得,儘管人類有種種傷痛和邪惡,但仍然值得為之奮鬥。
這是教宗方濟各送給我的禮物。從我今天看到的淚水和數百萬跨越信仰、種族和國界的人們痛苦的沉默中,我可以想像,他也給了許多人同樣的禮物。
今天,我們哀悼的不僅是教宗的逝世。我們為人類在這片生存平原上失去最強大的棋子之一而感到悲痛。
他是一位讓善良再次變得激進的人。他提醒強者,謙遜並不代表軟弱。他認為愛不是教義而是責任。他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人士。他是一個更為罕見的人——他具有普遍的精神。
我是印度教徒。我的上帝有不同的名字。我的祈禱有不同的節奏。但我會跟著這個人赴湯蹈火。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也承載著對我們所有人的信仰。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教派,而是尊嚴。他的聲音總是柔和但從不軟弱,即使讓人感到不安,也傳達真理的重量。尤其是當它擾亂了舒適感的時候。
這個世界總有辦法蠶食你的靈魂。喧囂、貪婪、仇恨、偽裝成信仰、愛國主義或家庭價值的空洞儀式。很容易變得麻木。人們很容易陷入憤世嫉俗的情緒。但偶爾,也會有人提醒我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仍然觸手可及。那種美好仍然存在。我們不需要完美才能做好事——我們只需要勇敢。
教宗方濟各就是這樣的人。
他選擇愛而不是教義。他選擇同情而不是評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選擇行動而不是掌聲。他與窮人同行。他跪在被丟棄之物前。他不是用憤怒而是用道德勇氣來挑戰強權。他做這一切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彷彿在祈禱的微笑。
他明白了許多宗教領袖忘記的一件事:上帝不只住在寺廟、教堂或清真寺。神聖性不在於一個地方,而在於一種生活方式。看待他人的一種方式。一種一次又一次選擇善良的方式,即使這會造成傷害。
是的,今天我們哀悼。我哀悼。這不僅對天主教世界如此,對我們所有人也是如此。因為當這樣的男人離開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燈光暗淡了一樣。
但也許——只是也許——我們紀念他的方式就是自己成為光明。
讓我們記住祂對人類的信念,並以此激勵我們自己。讓我們在這場複雜、殘酷而美麗的人生遊戲中繼續走正確的棋步。讓我們優雅地說出真相。讓我們保護弱勢群體,質疑強勢群體,互相扶持,不是因為我們是誰,而是因為我們在這裡──在一起。
教宗方濟各相信,世界上的尊嚴是無條件的。信仰在這裡實踐,而不僅僅是宣揚。如果我們建造它,這個世界仍然可以存在。
這或許就是他給我們的最後禮物。這不是絕望的呼喚,而是對責任的呼喚。
因為只要我們彼此懷抱著他的信念,那麼他真的就沒有離開過我們。
維諾德·塞卡爾

教宗說過這様的話:
「河不喝自己的水;
樹木不吃自己的果實;
陽光不會照在自己身上;
花朵也不會為自己散發芬芳。
為他人而活,是大自然的法則。
我們生來要互相幫助,
不管多麼困難⋯⋯
快樂時,生活本來就美好;
但當別人因你而快樂,這時,更好。
那麼,我們都要記得,
葉子的每一種顏色變化,都是美麗的,
生活的種種改變,也都有它的意義,
兩者皆需要用清晰的眼光看待。
因此,不要牢騷、埋怨,
而是記住痛苦是我們活著的軌跡,
問題會讓我們變為更堅強,
禱告讓我們不孤單!
如果能夠懂得這些真理,
並且成就我們的心靈與意志,
生活會變得更有意義,
更加不同,也更有價值!  」

作詞:鐘梅音     作曲:黃友棣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但是我啊 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 冷風裡的樹枝在搖
我終日躑躅堤上 又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啊 卻似天上的星光 終夜繞著我倘佯
終夜繞著我... 倘佯

誰能將浮雲化作雙翼 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 是活 是會跳躍 是會痛苦
但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唷 就連痛苦亦付闕如

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如像一瓢清水
我凝飲下這盞苦杯 啊... 但是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我還是啊 只想把它遺忘
遺忘 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