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一位好人:向教宗方濟各和普世信仰的力量致敬
我只見過教宗方濟各一次。很簡短。只需片刻,房間裡就擠滿了達官貴人和尋求者,有些人是出於責任,有些人是出於信仰。我既不是天主教徒,也沒有進行過神聖的朝聖之旅。我只是一個需要一點希望的人。不知何故,在那短暫的相遇中,我得到了它。
如果不顯得過於浪漫,很難解釋,但是當你面對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時——不是表演上的善良,不是“公共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選擇性善良——而是真誠、深刻、堅持不懈的善良……你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會發生改變。你感覺輕鬆多了。你感覺更勇敢了。你覺得,儘管人類有種種傷痛和邪惡,但仍然值得為之奮鬥。
這是教宗方濟各送給我的禮物。從我今天看到的淚水和數百萬跨越信仰、種族和國界的人們痛苦的沉默中,我可以想像,他也給了許多人同樣的禮物。
今天,我們哀悼的不僅是教宗的逝世。我們為人類在這片生存平原上失去最強大的棋子之一而感到悲痛。
他是一位讓善良再次變得激進的人。他提醒強者,謙遜並不代表軟弱。他認為愛不是教義而是責任。他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人士。他是一個更為罕見的人——他具有普遍的精神。
我是印度教徒。我的上帝有不同的名字。我的祈禱有不同的節奏。但我會跟著這個人赴湯蹈火。因為他對上帝的信仰,也承載著對我們所有人的信仰。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教派,而是尊嚴。他的聲音總是柔和但從不軟弱,即使讓人感到不安,也傳達真理的重量。尤其是當它擾亂了舒適感的時候。
這個世界總有辦法蠶食你的靈魂。喧囂、貪婪、仇恨、偽裝成信仰、愛國主義或家庭價值的空洞儀式。很容易變得麻木。人們很容易陷入憤世嫉俗的情緒。但偶爾,也會有人提醒我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仍然觸手可及。那種美好仍然存在。我們不需要完美才能做好事——我們只需要勇敢。
教宗方濟各就是這樣的人。
他選擇愛而不是教義。他選擇同情而不是評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選擇行動而不是掌聲。他與窮人同行。他跪在被丟棄之物前。他不是用憤怒而是用道德勇氣來挑戰強權。他做這一切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彷彿在祈禱的微笑。
他明白了許多宗教領袖忘記的一件事:上帝不只住在寺廟、教堂或清真寺。神聖性不在於一個地方,而在於一種生活方式。看待他人的一種方式。一種一次又一次選擇善良的方式,即使這會造成傷害。
是的,今天我們哀悼。我哀悼。這不僅對天主教世界如此,對我們所有人也是如此。因為當這樣的男人離開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燈光暗淡了一樣。
但也許——只是也許——我們紀念他的方式就是自己成為光明。
讓我們記住祂對人類的信念,並以此激勵我們自己。讓我們在這場複雜、殘酷而美麗的人生遊戲中繼續走正確的棋步。讓我們優雅地說出真相。讓我們保護弱勢群體,質疑強勢群體,互相扶持,不是因為我們是誰,而是因為我們在這裡──在一起。
教宗方濟各相信,世界上的尊嚴是無條件的。信仰在這裡實踐,而不僅僅是宣揚。如果我們建造它,這個世界仍然可以存在。
這或許就是他給我們的最後禮物。這不是絕望的呼喚,而是對責任的呼喚。
因為只要我們彼此懷抱著他的信念,那麼他真的就沒有離開過我們。
維諾德·塞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