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他留下的智慧。

一、富在知足
富在知食不過求飽,居無非求安,此外的紅塵榮辱,都不過是人心的貪欲,而有了知足的念頭,就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更加不會自尋煩惱。有位哲人曾說:“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為欲望太多,結果造成心裡貧窮;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適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二、物極必反
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在理想和現實、天堂和塵世,找到一條最為實際、恰當、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會減少虛無目標時的痛苦,得到快樂的享受。

三、慎終如始
老子認為,對於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要始終保持對做事的熱情和激情,做到有始有終。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無論我們發生何種事情,要始終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謙遜,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一如既往堅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終。

四、福禍相依
這大概是老子最為知名的一句話,簡短的語言,卻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禍的本質關係,任何繁榮背後都蘊含著危機,而危機本身也意味著解脫困境的希望。禍患來時要經受得起,把持得住,順其自然;幸福降至時,要冷靜對待,淡然處之。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敗的時候,要從危機中看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在困難面前失去動力。

五、自知之明
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古希臘人把它奉為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座標進行準確定位。

六、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從來不信什麼豪言壯語,恰恰相反,老子的謹慎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知道,沒有什麼空中樓閣,有的只是腳踏實地。
老子短短六個成語,如同箴言一般叩問著人生和命運。

意外的人生

1983年以前我和一般去美國留學的華人一樣,為在學術上能出人頭地,我早出晚歸。

我是醫學院神經外科的副教授,我是許多同僚醫生中最受歡迎的腦外科醫生,所以我的病人特別多。

在美國時,一般的人很現實和精明,他們都會查問如果有護士或醫生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照顧的時候,他們會去找誰,他們把這樣一位醫生叫做〝Doctor's doctor〞。

我就是許多醫生的腦神經外科醫生。

因此我的病人最多,一年365天要開360個病例,加上每天看門診、住院的病人,每年至少有5000人次,這樣可想而知我是多忙碌。

有時深夜歸家的途上,我會想到,我的兩位可愛的孩子不知道今天乖不乖?在學校有沒有問題?

我的心裡有時很虧欠,找不出時間在週末時應他們的要求一起去打棒球、騎馬或釣魚。

我只能自我安慰的說,我已經替他們的活動空間買下四甲地的家園,他們可以找朋友來家裡玩、可以露營、可以游泳、可以爬樹摘花,比起我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好多了。

而且我要替他們存錢,繳最好的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

我要為他們存銀行的帳戶,做大學及研究院的教育基金;

我要為他們每一個人設立一個信託基金,好叫他們中年以後做事業時有個基金;

我要為年邁退休的父親設一個基金,所以他不必每個月向孩子們要錢;

我要…

有一個星期天我們全家上禮拜堂,主日學後因我內人有婦女會的聚會,我就帶兩個孩子去中國餐廳吃麵,然後送他們回家,我就馬上回醫院巡視病人。

在開車的路上,我的胸口開始感覺悶熱不舒服,於是我把那部完全自動控制賓士的坐位調整,窗戶打開來通風,我想胸口痛或許會改善。

但是到了醫院,停好車走進急診處入口為止並不感到改善。

我請在急診科的住院醫師替我做一個心電圖,結果是正常,剛好有一個心臟科專家走過,就請教他的意見,他看了我的心電圖,看了我的病例,也聽了我的心臟,就判定我要住院。

他的理由是:「他及大家 (全醫院) 、全社區,不能冒險失掉一位像我這樣好的神經外科醫生。」

我辯論說:「我的祖父86歲,我的父親67歲都健在,沒有家族病歷是心肌梗塞的。」

他反駁說:「他們不是神經外科醫生,沒有我所受到的壓力。」

結果我住進了心臟加護病房三天三夜,他們為我做了一套完整且近乎10萬美元的檢查,檢查結果是認為說:「大概是中國麵湯中可能放太多味精,而使我的冠狀動脈產生痙攣現象,所引起的症狀,我沒有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硬化。」

第四天早上,我從加護病房出院,就走到開刀房做手術。是責任感和榮譽感,既理性又感性地,我這樣做了。

但是,從此我的人生觀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住院的期間我看了很多書,其中一則是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短文…

故事這樣說:

有一位農夫,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貧瘠的土地。

他勤奮的工作,午餐也顧不得吃,太陽要下山的時候,就嘆息時間太短,也常常自言自語的說:「have to save something for rainingdays。(我務必積蓄五穀,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位天使聽到了,覺得農夫很可憐,就靠近對他說:「你很認真,對父母有孝行,對子女有愛心,對鄰居和睦相助,所以上帝要賞賜你更多的土地,讓你富足。今天,從這做起點,你能力所及的去跑,等你繞一圈子回到原點時,我會將圈圈以內的土地贈送給你,讓你飽足。」

這個農夫真是高興極了,馬上就開始跑,也忘了帶飲水,只顧往前跑。

當他跑了半個鐘頭後,往後看,啊!真高興,他想:「我這輩子夠用了,這塊地所產的五穀能供我一輩子。」

他想停下來了,但是又想到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應該為我的兒女再跑一段路,讓他們也有一點的家產才是,於是又跑了一個鐘頭,他又渴又累、汗流浹背。

他往後看,離起點的地方已經很遠了,也許應該折回。

可是他又想起了他的兄弟姐妹,他再往前跑了一段。

他的胸口開始有一點悶熱,頭有一點暈。他開始想:「唉!我畢竟年紀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我退休了以後怎麼辦呢?也許我應該再多跑一點路。」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他體力不支倒地,不久就死了,連回到原點的機會也沒有。

當然,什麼土地都沒有得到。

故事的精神是說:當人太貪心時,最終會變成什麼也得不到。

從此以後,我修正了我的人生觀,我開始回轉,不應該像那農夫一樣貪婪不知足。

我每一年拿一個月的休假做義工,做短期的醫療宣教師,到醫療落後的國家服務或教學,也打算從55歲到65歲獻給主用。

這期間使我有機會遇到了很多朋友和信仰的前輩,也學習到服侍人的樂趣。

1984年在墨西哥的全世界基督徒醫師會議中,認識了手外科及痲瘋病專家Paul Brand 醫生,成了我的朋友。

1985年在拜訪德雷莎修女時,學習到了她節儉的真理,她告訴我說: 「Live Simple, so thousands of others can simply live.」-因我們的節儉,所剩下的資源可供給成千的貧困人繼續生活下去。

1986年我來門諾醫院當義工一個月,第一次和前院長 Dr.Brown 相處,有一天晚上他請我和內人去他家吃飯,我發現Mrs. Brown 的手指頭因為花蓮的濕氣重而得了風濕症,並且有腦幹微血管的破裂出血。

Dr. Brown也有手痛,因常吃Aspirin而有耳鳴和重聽。

雖然如此,他們還是繼續為後山交通不便、醫療不發達的台灣人奉獻了前後將近有四十年之久的時光。使我這個台灣人真感激又羞愧。

1990年薄院長退休回美國,連退休後的住家都沒有,這種捨己為人的情懷更教我佩服。

1991年他在洛城接受台美基金會的台灣奉獻獎時,他呼籲:「我為台灣奉獻了這一生,我盼望台灣人,尤其是台灣的醫生也能像我一樣為自己的同胞,尤其是弱小無助的、需要人照顧的花蓮百姓服務,很可惜!台灣的醫生好像覺得到花蓮很遠,到美國比較近,沒有人要去花蓮,倒是很多人跑美國來。」

他的這句話很扎心,對我來說,好像是在對我說的一樣,也更進一步的把我拉回到我起跑的原點--台灣。

我1993年底回來接下薄院長的使命-去服侍最小弟兄當中的一位,就是服侍上帝。為原住民、為偏遠地區的人民健康來服務。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快樂是,我能在台灣頭部外傷頻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花蓮地區來應用我的專長-腦神經外科。

天使沒有應允我土地,但是祂賜給我很多平安、給我豐富的生命、給我很好的健康。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是跨越世紀的現代人,我們一直在往前跑。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我們應該轉彎往原點的點呢?

作者/花蓮門諾醫院 黃勝雄院長

Tue, Mar 7 at 11:28 PM

分享好文~

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

幾年前,我在尖峰時間被困在紐約市的一輛跨城公車上,交通幾乎沒有動靜。

公共汽車上坐滿了又冷又累的人,他們對彼此、對世界本身都非常惱火。

兩個男人因為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不是故意的推動而互相咆哮。

一個孕婦上了車,沒人給她讓座。

空氣中瀰漫著怒火;這裡不會有任何憐憫。

但當公共汽車駛近第七大道時,司機打開了對講機。「伙伴們」,他說:「我知道你們度過了艱難的一天,你們很沮喪。我對天氣或交通無能為力,但這是我能做的,當你們每個人下車時,我都會向你們伸出手,當你走過的時候,把你的煩惱放在我的手心,好嗎?今晚不要把你的問題帶回家告訴你的家人,把它們留給我。我的路線就在哈德遜河邊,等會兒我開車路過那裡的時候,我會打開窗戶,把你的煩惱扔到水裏。」

就好像一個咒語解除了。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臉上洋溢著驚訝的喜悅。

一個小時以來一直假裝沒有注意到對方存在的人們,突然咧嘴笑了起來,就像,這傢伙是認真的嗎?「哦,他是認真的。」

到了下一站,司機果然如約而行,伸出手,掌心向上,等待著。一個接一個,所有下車的通勤者都把手放在他的手上方,並模仿著往他的手掌裡丟東西的動作。

有些人在這樣做時大笑,有些人流下了眼淚,但每個人都這樣做了。

司機在下一站也重複了同樣可愛的儀式,和下一個、又下一個的,一直到河邊。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世界,我的朋友們。

有時候做人特別難,有時你會有糟糕的一天。有時,您的糟糕一天會持續數年。你掙扎而失敗。你失去工作、金錢、朋友、信仰和愛。你目睹了新聞中發生的可怕事件,你變得恐懼和孤僻。有時一切似乎都籠罩在黑暗中。你渴望光明,但不知道去哪裡找。

但如果你就是光呢?如果您就是黑暗情況所需要的光明代理人怎麼辦?

這就是這位公車司機教給我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光,在任何時候。

這傢伙不是什麼大人物,他不是精神領袖,他不是一些精通媒體的影響者。

他是一名公共汽車司機,可能是社會上最不起眼的人。

但他擁有真實的力量,並且為了利益我們而巧妙地使用了它。

當生活感到特別淒涼,或者面對世事特別無能為力時,我就會想起這個人,問自己,現在我能做什麼,才能成為光?

當然,我不能親自結束所有戰爭,或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或將令人煩惱的人變成完全不同的生物。

但我確實對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一些影響,即使我們從不說話或知道彼此的名字。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的處境多麼平凡或艱難,我相信你都能照亮你的世界。

事實上,我相信這是照亮世界的唯一方式,一次一個明亮的利他善行,一直到河邊。

現代的世界好像大有作為,又好像柔弱無能;能行至大的善,也能做最壞的惡。它目前所面對的,是走向自由或奴役的途徑,進步或墮落的途徑,友愛或仇恨的途徑。此外,人類亦意識到自己所有的智能,可能貽害於人,亦可能為人服務,全看自己是否善於運用。因此,它不禁捫心自問。

誠然,現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與那植根於人心的基本不平衡,是緊相連接的。在人本身內,存在著許多互相水火的因素;一方面,由於人是受造者,而感到自身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感到自身具有無窮的願望,並被召度一種更高超的生活。

人類為眾多慾念所吸引,故必須經常有所抉擇,有所放棄。甚至由於自身的柔弱無能及向惡成性,往往做出本心不願做的事,而不做那本心所願做的事。於是,人在自身內,便感到分裂之苦,而社會上如此眾多與巨大的爭執,便肇端於此。

許多實際上度著唯物生活者,頗不欲正視這戲劇性的情況,或者為了眾多不幸,而無暇思考這個問題。又有人以為自己不妨相信人們對人生所有的各種意見,以博取良心的苟安。

還有人希望,專靠人的奮鬥,便可完全拯救人類,並深信人類在此世的未來王國裡,可以滿足人心的所有需求。

又有人對人生意義既感失望,因而表示讚揚另一些人的大膽思想。這些人認為人生根本毫無意義可言。他們主張,由人們自行給予人生以全部意義。

雖然如此,面對世界的發展,仍然有日形增多的人們提出,並以銳利的目光研究下列問題:人究竟是什麼?痛苦、罪惡及死亡的意義何在?何以人類做出了這麼多進步之後,這問題仍然存在?人類在付出偌大代價之後所獲致的勝利,何益之有?人類對社會能提供什麼貢獻?人由社會能期待些什麼?塵世生命結束之後,繼之而來者,將是什麼?

教會深信為人受死並復活的基督,曾藉其聖神,提供人類以光明及神力,以協助人們完成自身的崇高使命。普天之下,沒有其他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

同樣,教會深信人類整個歷史的鎖鑰、中心及宗旨,是在它的主及導師──基督內找到。

教會也肯定,在一切演變之下,潛存著許多不變的事物,而這些事物的最後基石則是基督;祂昨日和今天常是一樣,直到永遠仍然如此。

有一種祝福,從不分離,從現在到永久,叫福杯滿溢。
有一種守護,不遠不近,從日出到日落,叫主與你同在;
有一種疼愛,不離不棄,從亙古到永遠,叫耶稣愛你;
有一種相約,不快不慢,從瞬間到永恆,叫神的應許;
有一種讚美,永不止息,從今時到永遠,叫哈利路亞❗️
祝福您和您全家在 2023年平安喜樂.
主的恩典常與您同在

Wishing you a happy Chinese New Year! (新年快樂)

 

「我已不再属于旧世界,但也不属于新世界,事实上,新世界尚未开始。」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用这句话来谈论他自己。我们可以在一本题名为「最后几次访谈」的书中找到他的这句话。

(梵蒂冈新闻网)置身于不同时代间的教宗:这正是他在那个机会上为自己下的定义。随后,他又补充说,只有在以后才能认出并评估不同的时代以及时代的变迁。

其实,令人惊叹的更是这句话的后半句:「新世界尚未开始」。从不满足于对新的事物所下的定义,这应归功于这位神学家、枢机也是教宗的若瑟 ∙ 拉青格。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探究、询问;即便在教宗牧职中,他的讲话,他的讲道,都具有这个寻找的特色。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常遇到一些剧烈的争论,这也发生在教会内部,或许更是在教会内部所引发的争论。

教宗本笃十六世最后数篇讲道中的一篇,就是他讲述贤士们寻找新生君王的那一篇,以令人赞叹且明确的方式表达了这个概念。他说:「当时启程走向未知目的地的,都是不安于现状的人。他们被寻找天主和世界获得救恩的急切渴望所推动,他们在期待,他们不因自己有保障的收入和也许颇有分量的社会地位而满足。他们在寻找更崇高的真理。他们也许是博学的人,精通星相学,也许还受过哲学的培育,但他们不愿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尤其渴望知道那不可或缺的基本实质。他们想知道如何能够做个『人』。为此,他们想知道天主是否存在,天主在哪里,祂是怎样的。祂是否在意我们,我们如何能与祂相遇。他们不愿意仅仅知道而已。他们愿意重新认识有关我们、有关天主和世界的真理。他们外在的朝圣之旅表达了他们内在向前行的状况,他们心灵的朝圣旅程。他们是在寻求天主的人,最终,他们要走向祂。他们是寻找天主的人。」(2013年1月6日主显节教宗讲道词)若瑟 ∙ 拉青格应该也可以把这些话用在自己身上。

谈到梵二大公会议:完全实现它的决议为时仍远,但如不继续探究而且寻求实现,则会造成损害。「革新的注释学」,「在连贯性中更新的注释学」,这是教宗本笃十六世给它下的定义,以此对抗「断裂的注释学」。

在这一切中,仍有许多需要我们继续投注心力:他在这方面的启发将存留在我们心中。作为神学家、枢机、教宗,他贡献了一己之力,使「新的」继续有待发现。尽管他著作等身、演讲频繁、贡献良多,他始终是位不安于现状的人。在我们刚提到的这位荣休教宗在结束牧职前发表的讲道中谈到,信德的内在朝圣之旅,主要由祈祷表现出来。这祈祷将我们从虚假的舒适中抽离出来,这祈祷要传达我们在有关天主和有关近人的事上的不安宁。他自始至终都在祈祷中活出了这种急切不安。虽然退隐,他坚定的信念却没有因此稍减。

那句取自「最后几次访谈」一书中有关旧世界和新世界的话,具有先知性。它看来单纯,就如教宗所说的许多话一样,尤其是他那些有关灵修的文章和他的讲道。不过,这句话具有神学和灵修的动力。时代会改变,没有人能够令它停止:没有人能够在「新的」版本中重新发明「旧的」, 正如那些传统派的人所非常喜欢的 , 也没有人能够发明一个不顾及传统和演变的「新的」事物。

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置身于两个不同时代间,他表现出对自己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评估,他没有把自己绑在一方或另一方。改变:这正是他的生活经验,这也正是人们所认识的他。他因此是一位过度性的教宗吗?

不,并非如此。正因为他本身曾经就是过度,他的痕迹在他死后仍然要留在人间。过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若瑟 ∙ 拉青格代表了那个从梵二大公会议开始重新踏上旅程的教会。若瑟 ∙ 拉青格在教会的过度上,尤其是在教宗的过度上盖了印。教会仍然可以长久受到他的芳表、他的言语、他的著作的滋养。他曾置身于不同时代间,却会常与我们同在

這計劃準備很久,開始動工,整本聖經重新找人錄製。

請到https://audio.ccreadbible.org

這計劃預計以一年時間完成。明年聖誕節結束。

剛剛開始。

所有音檔全部開放,你可留言,幫忙校對。

參與製作。

請到校對區,試聽給建議。

製作團隊分散兩岸和美國。

Once in a lifetime to participate.

【第一課:生意就是這樣做成的】
爸爸對兒子說:「我想給你找個媳婦。」
兒子說:「但是我想要自己找!」
爸爸說:「可是這個女孩子是比爾蓋茲的女兒!」
兒子說:「要是這樣,可以。」
然後他爸爸找到比爾蓋茲,說:「我給你女兒找了一個老公。」
比爾蓋茨說:「不行,我女兒還小!」
爸爸說:「可是這個小夥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比爾蓋茲說:「啊,這樣,行!」
最後,爸爸找到了世界銀行的總裁,說:「我給你推薦一個副總裁!」
總裁說:「可是,我已經有太多副總裁,不用了!」
爹說:「可是,這個小夥子是比爾蓋茲的女婿!」
總裁說:「這樣 ,OK啦!」
所以……生意就是這樣做成的。

【第二課:和尚與屠夫】
從前有一個和尚跟一個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來唸經,而屠夫天天要起來殺豬。為了不耽誤他們早上的工作,於是他們約定早上互相叫對方起床。
多年以後,和尚與屠夫相繼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卻下地獄了。為什麼?
因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來唸經。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故事寓意》:
你做的事都是你認為對的,但是,卻不一定是對的。」

【第三課:一道終身受用的測試題】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 你開著一輛車, 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焦急的等著公共汽車:一個是臨死的老人,他需要馬上去醫院。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你做夢都想報答他。第三個是你的夢中情人,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可能永遠都遇不到一個讓你這麼心動的人了。
但是,你的車只能再坐下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在200個應徵者中,只有一個人被聘僱了,他並沒有解釋他的理由,他只說了以下的話:「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車。」
《故事寓意》:
是否因為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我們手中已經擁有的優勢(車鑰匙)?
有時,如果我們能放棄一些我們的固執、狹隘和一些優勢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

【第四課:皮鞋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
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
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改採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故事寓意》:
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將自己的雙腳包起來」。

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作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