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會議中,我認識了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李先生。
早聽說李先生創業的傳奇了,於是我便問起他的創業秘訣是什麼?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5年前,李先生還在一家台資企業做事,他們的老闆不但是個在多國擁有眾多公司的大企業家,同時還是個教授,是學者型商人,既有很好的經濟頭腦,又有很高的學術成就。
李先生就是衝著這一點,進了他的公司。
由於李先生勤奮,肯動腦,老闆很快就提拔他做了部門經理,專管傢俱的銷售。他也一直做得沒什麼差錯。
有一次,公司進了一套傢具,標價是20萬元。可不知為什麼,放了4個月都沒有一個人問過價。
好不容易有一天,一位顧客一進來就看中了這套傢具,問了價格後,就一直想壓低點,問李先生,18萬元賣不賣。
李先生也很想把這套傢具出手,可是老闆只給了他一萬元錢的浮動許可權,偏偏那位顧客也固執,說十八萬元不行就不買了。
僵持了好久,李先生想打電話找老闆請示一下,可老闆去國外出差了,手機也關了,他不敢擅自做主,這筆生意就這樣黃了。
過了兩天,老闆回來,李先生彙報了這件事。
老闆有些不悅,他說,你沒看到現在這套傢具已經很難脫手了?你應該知道我的心理,既然四個月沒人問,就說明這套傢具已經沒有什麼買點了,應該越早脫手越好。
別說18萬元,就是17萬元你也應該賣的,不然,下次連16萬元恐怕都沒人要了。
李先生有些委屈地低著頭,心想,我哪有那麼大的膽子呀。
看見他的樣子,老闆寬厚地笑笑,說算了,先開車送我,我們一起去吃飯吧。
他們上了車,李先生發動了車子,空中有些霧,路上的車子很多,走得有些慢。過了十幾分鐘,霧越來越大,路況都看不太清了。
老闆倒不著急,他問李先生,在這樣的大霧天氣開車,你怎麼樣才能走得更安全?
李先生說:「只要跟著前面車子的尾燈,就沒什麼事。」
老闆沉默了一會,突然問,如果你是頭車,你該跟著誰的尾燈呢?
李先生聽了,心中一陣震動,是呀,如果自己是頭車,又有誰會給自己指路?
老闆的言外之意他一下就領悟了:在一般情況下,你可以依靠上司,讓上司替你拿主意,也使你不用分擔責任。
可是特殊情況下,你應該用自己的慧眼,看清前面的路該怎麼走,用自己的頭腦來分析利弊,選擇自己的方向。
比爾蓋茲能跟誰?只會跟在別人的尾燈後面的人,永遠不會領頭的。
這以後,李先生工作得更加出色了,沒多久,他就發現了一個新的別人沒有開拓的創業領域,通過自己的奮鬥和敏銳的商業頭腦,很快的就成功了。而他的成功秘訣就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做引導別人的尾燈」。
Category: 下午茶會
盡力修剪
憂慮每天都會產生,不在於如何去預防,而是當憂慮來時如何去面對。
有個男子覺得自己的人生不順遂,生活很不快樂。
於是他來到山中一間禪寺,要求暫住,希望禪師能予以開釋,拔除他的煩惱。
禪師答應了,只有一個要求:「環繞禪寺的樹籬笆已經很久沒修剪了,但我們禪寺中的人手又不夠。你住在這裡的期間,可以幫助我們將樹籬笆修剪平整嗎?」
男子一口答應了。
男子決定從禪寺門口的樹籬笆開始修剪。
每天清晨,他就拿著樹剪開始工作,直到午餐時間才稍微休息,用過一點簡單的素齋後,又埋首剪樹。
這間禪寺占地非常廣大,樹籬笆的長度也很驚人。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男子終於剪完一圈,但他赫然發現,一週前才修剪過的位置,竟然又已經枝繁葉茂了!
男子覺得很傷腦筋,於是前去詢問禪師:「大師,現在正值夏日,草木的生長速度之快,遠超過我修剪的速度。我現在該怎麼辦?」
禪師只說了一句話:「繼續剪!」
男子只好摸摸鼻子,從頭開始修剪樹籬笆。
剪過一圈之後,男子再度詢問禪師,還是得到相同的答案:「繼續剪!」
男子剪了一圈又一圈,皮膚被曬得黝黑,手掌也生出厚厚的繭。
當禪師又叫他「繼續剪」的時候,男子忍不住惱怒起來:「自從我來到禪寺,您從未替我開釋,只是叫我剪樹,我受不了了!」
禪師反問:「你為什麼不繼續剪樹?」
「因為永遠都剪不完啊!」男子說。
「你的煩惱也是如此。」禪師微笑地說:「煩惱永遠會不斷增生,我們只能盡力修剪。」
男子聽了恍然大悟。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沒有煩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奢望。
若把人生旅途比喻為山間的泥土小徑,那麼煩惱就像雜草,有些路段的草少一點,有些路段的草多一點,有些時候雜草甚至掩蓋了我們的去路……但無論多寡,煩惱總是存在的。
很多人希望「拔除煩惱」,但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你我都只是平凡人啊!窮人有窮人的煩惱、富人有富人的煩惱;失戀中的人有失戀時的煩惱、戀愛中的人有戀愛的煩惱……這是非常必然的。
然而,面對煩惱時,我們儘管不能「除根」,但必須學會「斬草」的功夫。
懂得面對煩惱,進而解決煩惱,最後放下煩惱,肩膀上的重擔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減輕了。
生命最需要的
在一次參觀日本 ISUZU汽車公司時,該公司的高階主管拿出一幅有趣的漫畫,來解析該公司的經營哲學。這幅漫畫敘述這麼一則故事:
某戶人家養著一隻小狗,有一天,小狗忽然走失了,這戶人家馬上報了警,盼能找回小狗,幾天後,小狗被善心人士找到了,並且將牠送到警察局,警察立刻通知了這家人。正在等待主人至警局領回小狗時,警察突然發現這隻小狗不但沒有歡喜的神情,反而悲傷地流淚,警察相當好奇,低頭問小狗:「你走丟了,現在好不容易可以回家,應該高高興興的,怎麼在流淚呢?」小狗回答:「警察先生啊,你有所不知,我是離家出走的!」
警察吃驚問道:「你家主人虐待你嗎?為什麼要離家呢?」
小狗悲傷的說:事情是這樣的:
「我在主人家已經待了好多年,從一開始就負責家人的安全,平時看門,偶爾四處走走,看看有沒有陌生人闖入,一直很盡忠職守地執行我的工作。當然主人也感覺到了,平時見到我會摸摸我、拍拍我,一有假日也會帶我出去散散步,那種保衛一家人的成就感,那種受重視、疼愛的感覺,讓我更加提醒自己,好好照顧這一家人。直到有一天……。
「怎麼樣?」警察關心地問道。
「有一天家裡請來幾個工人,在門口裝了防盜器,從此我失業了,看門不再是我的職責,家人也不需我保護了。整天無所事事,對家庭一點用都沒有,雖然主人還是一樣地飼養我,但是實在受不了這種受冷落的感覺,所以才會離家出走,寧願過著流浪的日子,心裡頭也來得舒服。」
這幅漫畫雖然只是個短短的寓言,實則在管理學上能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心理學家蘭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養老院內一群年紀和身心狀況都差不多的老人分為兩組,分別作不同的生活管理。他以傳統的方式對待A組的老人,讓他們享有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的住所、起居作息等等都有妥當的安排,完全不勞他們費心;相對於A組,B組的老人則沒有受到如此細膩的安排,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僅僅為他們提供基本的服務而已,但是讓他們自己享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可以自己設計作息表,可以自己佈置住所以及種植盆栽等等。
一年半過去了,受到完善照顧的A組有30%的老人過世了,相對地,照顧雖較不完備卻享有較大自主權的B組,死亡比例竟然只有A組的一半,而且整體來說,B組比A組在情緒上更顯得活潑快樂。
心理學家由此得到一個結論:每一個生命最需要的,不全然是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心靈層面所獲致的成就及充實,往往影響更大。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成就感,不是生命中「額外的」享受,而是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因子。
作者:許哲銘
炭火一樣的眼睛
這篇文章,給現在覺得冷的朋友。
兩小時的溫暖
台灣下雪了!
冷天躲在家裡整理,發現兩瓶高粱,想起「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拿起手機開始約人。
朋友分好幾類:爬山的、看戲的、旅行的、把妹的。不要約爬山的看戲,他們坐不住。也不要約看戲的把妹,他們不主動。
朋友類別很多,就是沒有酒友。這年紀找到一起有高血壓的朋友,比找到一起喝高粱酒的容易。
於是隨意把最熟的幾個拉到群組,直接問:
「今晚六點到八點見面?我有一瓶高粱。」
這樣問其實很冒失。週末大家都有各自生活,誰六點有空?而且六點的聚會,怎麼到了下午才約?更扯的是主人自己八點要走,還好意思張羅?
本來不期待有任何回應,沒想到立刻就有人答應了。原來大家在家都無聊,就等一個冒失鬼來約。
五位朋友圍著火爐喝到八點,一瓶也才喝了四分之一。我起身說:「抱歉我還有事,你們繼續聊。」
沒想到大家都如釋重負,一哄而散。出了餐廳我跟朋友抱歉早走,他卻偷笑說:「還好你LINE中有說只到八點,否則我就不來了。」
在酒池肉林中走過一圈後,知道徹夜狂歡的party很多,餘韻無窮的聚會很少。喝到失態很容易,喝到想念太太很難。Party和人生,都難在見好就收。
就這樣,在今年最冷的一天,偷到兩小時的溫暖。
感動容易、行動難
過年前,是朋友們相聚的季節。我總是在這時,算自己的帳。
算今年講了多少次「嘿,好久不見!最近好嗎?找一天一起吃飯,聚一聚」,然後沒有下文。
算今年拿了多少名片,交換名片的當下熱情洋溢,幾天後連名片主人的臉都想不起來。
算今年發了多少封群信,發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收件者有誰。
算今年「臉書」上加了多少新朋友,可是當臨時要揪團喝高粱,不知道可以找誰。
算今年聽到並發誓過多少次「珍惜所有,不要視為理所當然」、「人生無常,要活在當下」,但覺悟了兩天後,又開始為名利張牙舞爪。
這樣算下來,我體會到:相識容易、維持難;感動容易、行動難。
我們總是為了要「建立人脈」,認識一大堆新朋友,但後來並沒有心思去維持那些關係。最後那些「人脈」就像動脈,慢慢硬化。
我們也因為一時感動,立下了誓言和心願。但那些心願的強度,就像許願的蠟燭。一陣風,就滅了。
那些感動可能來自於事業挫敗、朋友焠逝、或看到某一篇動人的文章。但感動很難化成持久的行動,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愛、想過的生活、想追求的夢想,以及其他一切想改變現狀的意念,都只是某個特定的場合、氣氛、和流行的產物。一但事業轉好、朋友下葬、新的文章出現,我們的行動力又沒了。
不強求,但要做球
這樣看來,沒有行動力似乎不好,其實未必。
事業上太劍及履及,有時造成天下大亂。汲汲營營找人吃飯,不熟的人覺得你很煩。理想的方式,是順其自然,但偶爾製造驚喜。順其自然,不但要順自己的自然,也順別人的自然。
很多時候我們感歎「人情冷暖」,是只想到了自己的狀態。我失意了,沒有人關心我,這世界真冷漠!但別人怎麼知道你失意?別人失意時你也未必知道或關心!就算別人知道也關心,但別人的生活有很多更緊急的事你不知道,不該期待別人放下那些事來關心你。
人情沒有冷暖,人情一直是這樣。事實上,得意時身旁的熙來攘往,也不是「暖」,只是大家湊熱鬧。現在熱鬧沒了,大夥散了,不是變「冷」,只是恢復常態。
每個人的一天有不同的行程,每個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情節。到頭來,行程和情節能搭配的,便成為好友。搭不到一起,不見得他或你冷漠,只是沒緣。
高粱宴,我約了很多人,沒來的比來的多。這並不表示沒來的就「不夠意思」或「不給面子」,只是在那一個人生的點,我們搭不上。
人際關係很多煩惱,都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付出,有過多的期待;而對別人的回應,有過度的詮釋。很多失落感沒有必要,因為「搭不上」不是我們或對方故意的選擇,只是機率上必然的錯過。 但順其自然,不表示就不用心思。 比如說公司尾牙的時間,我喬了兩個禮拜。運籌帷幄,只為了選一個最多人能參加的時間。值不值得?太值得了!因為這一ㄊㄨㄚ的組合,這一生不會再有。
事實上,這一路上任何組合,這一生都不會再有。
所以難約的人,就提早一個月約。遲到大王,不必再問「你在哪裡」。凡事不強求,但還是要做球。一切隨緣,但邀請函和提醒信還是要各發一遍!
緣份像天氣
今年,幾個朋友離開了我,甚至離開了這世界。還在身邊的,也經歷著大大小小的磨難。我猛然醒悟:認識一個人是這麼容易,但失去他也是如此突然。而在這年紀失去,不再是年少時朋友絕交或情人分手。在這年紀失去,就是永遠失去了。
不是說好是暖冬嗎?怎麼還下雪了呢?就像曾經熱絡的朋友,也會分分合合。緣份像天氣,我無法控制。只能天冷加衣、點個火爐。
今晚好冷!那瓶58度的高粱,讓好友們把寒意鎖在杯底。炭在腳下燜燒,火在眼底升起。眼中不是青春的熊熊大火,而是中年的緩緩餘溫。也是,最適合友情長存的溫度。
這58度的友情,不太濃,也不太淡。不會疏離,也不會造成負擔。友情像高粱,喝起來冰涼,喝完之後,立刻回溫。
今夜,管他體感幾度!想想那些一路走來的好友,帶著回溫入眠。
--王文華
年輕的男孩個性十分急躁,總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懷大志卻沒有發展的舞臺,為此鬱鬱寡歡。
他的祖父看到了,告訴他:「聽說森林裡有許多螢火蟲,只要見到這些螢火蟲的人,就會擁有智慧,也許你可以去找看看。」
青年聽了很心動,當天晚上就興沖沖地跑到森林裡。
但是他卻失望了,找了一整晚,不但一隻螢火蟲也沒見到,還被蚊子叮得滿頭包。
青年埋怨地對祖父說:「森林裡根本沒有螢火蟲,您是在尋我開心嗎?」
但祖父堅持地說:「不,我沒有騙你,那裡真的有很多螢火蟲!不信我帶你去看看!」
於是,這天晚上,孫子高舉著火把,與祖父一起進入了森林。孫子不停地撥開草叢尋找,希望看到螢火蟲的身影,卻一無所獲。
突然,祖父接過孫子手上的火把,接著澆水把火熄滅。
孫子著急地說:「您這是在做什麼!森林已經這麼黑了,沒有火把,什麼也看不見,我們怎麼可能找到螢火蟲?」
祖父沒有回答,只是示意孫子不要說話。孫子只好悶悶不樂地站在一旁。
奇怪的事發生了。幾分鐘過去,剛才一片漆黑的森林,漸漸出現了幾個小光點……
光點愈來愈清晰,竟然是一隻隻的螢火蟲!
「爺爺!螢火蟲出來了!」青年興奮地說。
「不,牠們其實一直都在。」祖父說。
「可是我剛才怎麼一直沒有看到?」
「因為你的火把太亮了。唯有熄滅火把,讓眼睛逐漸適應黑暗,才能看到螢火蟲微小的光點。」
祖父慢條斯理地說:「你的人生正處於黑暗,但在黑暗之中,也最容易看到希望的光。這就是螢火蟲教給我們的智慧。」
青年在黑暗中紅了眼眶,感受到祖父的用心良苦。
故事中的青年,第一次沒有找到螢火蟲,是因為他不肯放下火把,不肯讓自己身處一片漆黑之中。
然而,唯有願意置身黑暗,才能看到螢火蟲閃爍的光芒;唯有讓雙眼習慣黑夜,才能發現夜色中的美麗。
聖誕禮物
這一年的耶誕節,富家子弟彼得從他哥哥那裡得到了一輛作為耶誕節禮物的新車。一天,彼得看到一名男孩正在他那輛閃閃發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並時不時地觸摸它,滿臉羡慕的神情。
彼得饒有興趣地看著這個小男孩,從他的衣著來看,他的家庭很一般,就在這時,小男孩抬起頭問到:“先生,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彼得說,“我哥哥給我的聖誕禮物。”
小男孩睜大了眼睛:“你是說,這是你哥哥給你的,而你不用花一分錢?”
彼得點點頭。
小男孩說:“哇!我希望……”
彼得以為小男孩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的哥哥,但小男孩說出的卻是:“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彼得深受感動的看著這個小男孩,然後他問:“要不要坐我的新車去兜風?”小男孩驚喜萬分地答應了。
逛了一會之後,小男孩轉身向彼得說:“先生,能不能麻煩你把車開到我家前面?”
彼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輛大而漂亮的車子回家,在小朋友面前是很神氣的事,但他又想錯了。
“麻煩你停在兩個臺階那裡,等我一下好嗎?”
小男孩跳下車,跑回家,不一會兒他出來了,並帶著一個顯然是他弟弟的小孩,他因患小兒麻痹而跛著一隻腳,他把弟弟安置在下邊的臺階上,自己緊靠著坐下,然後指著彼得的車子說:
“看見了嗎?這是他哥哥送給他的聖誕禮物,他不用花一分錢!將來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這一樣的車子,這樣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講的櫥窗裡那些好看的聖誕禮物了。”
彼得的眼睛濕潤了,他走下車子,將小弟弟抱到車子的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裡閃著喜悅的光芒,也爬了上來。於是,三人開始了一次令人難忘的短途旅程。
在這個耶誕節,彼得明白了一個道理:施比受有福
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癥,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只天堂鳥,她被這只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
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只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
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Selma Lagerlöf)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只有在這種環境中,人纔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榆樹的傷痕
有一個農場主為了方便拴牛,在莊園的一棵榆樹上箍了一個鐵圈。
隨著榆樹的長大,鐵圈慢慢嵌進了樹身,榆樹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有一年,當地發生了一種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圓幾十公里的榆樹全部死亡,唯獨那顆箍了鐵圈的榆樹卻存活下來。
為什麼這棵榆樹能倖存呢?植物學家對此產生了興趣,於是組織人員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正是那個給榆樹帶來傷痕的鐵圈拯救了它。因為從鏽蝕的鐵圈裡吸收了大量鐵份,所以榆樹才對真菌產生了特殊的免疫力。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的一個農場裡。這棵樹至今仍生長在美國密歇根州比猶拉縣附近的那個農場裡,充滿生機和活力。
不僅是樹,人也是如此。我們也許在生命中受過各種各樣的傷害,但這些傷害又成為生命的一道養料,讓生命變得更剛毅,更堅強,更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同時也讓傷害成為一個警醒,讓我們及時從迷惑中解脫。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你生命中出現。每一個在你生命裡出現的人,都有甚深的因緣。愛你的人給了你感動,你愛的人讓你學會奉獻,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你寬容與接納,不喜歡你的人,促使你自省與成長。所以,如果你曾受過傷害,請感謝那些你認為傷害了你的人。
在人生的修行中,讓我們接納一切因緣,無論是順緣,還是逆緣,都是我們必修的功課。讓我們隨緣、惜緣、了緣,歷境煉心,自在而行。
Po Bronson, in his book WHY DO I LOVE THESE PEOPLE? (Random House, 2005), tells a true story about a magnificent elm tree. The tree was plan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on a farm near Beulah, Michigan (USA). It grew to be a magnificent tree.
In the 1950s, the family that owned the farm kept a bull chained to the elm. The bull paced around the tree, dragging a heavy iron chain with him, which scraped a trench in the bark about three feet off ground. The trench deepened over the years, though for whatever reason, did not kill the tree.
After some years, the family sold the farm and took their bull. They cut the chain, leaving the loop around the tree and one link hanging down. Over the years, bark slowly covered the rusting chain.
Then one year, agricultural catastrophe struck Michigan in the form of Dutch Elm Disease. It left a path of death across vast areas. All of the elms lining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farm became infected and died. Everyone figured that old, stately elm would be next. There was no way the tree could last, between the encroaching fungus and its chain belt strangling its trunk.
The farm's owners considered doing the safe thing: pulling it out and chopping it up into firewood before it died and blew over onto the barn in a windstorm. But they simply could not bring themselves to do it. It was as if the old tree had become a family friend. So they decided 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mazingly, the tree did not die. Year after year it thrived.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y it was the only elm still standing in the county!
Plant pathologists from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ame out to observe the tree. They observed the scar left by the iron chain, now almost completely covered by bark and badly corroded.
The plant experts decided that it was the chain that saved the elm's life. They reasoned that the tree must have absorbed so much iron from the rusting chain, that it became immune to the fungus.
It's said that what doesn't kill you will make you stronger. Or, as Ernest Hemingway put it, "Life breaks us all, but afterwards, many of us are strongest at the broken places."
The next time you're in Beulah, Michigan, look for that beautiful elm. It spans 60 feet across its lush, green crown. The trunk is about 12 feet in circumference.
Look for the wound made by the chain.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because of our wounds, we can have hope! Our wounds can give us resources we need to cope and survive. They can truly make us strong.
善良無須考核
導演沃爾特在選角的時候,挑選了很多藝校裡的學生,但都不夠滿意。 一天,為此一籌莫展的沃爾特到城市西郊辦事,在火車站的站前廣場上遇到了一個十多歲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問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嗎?”沃爾特低頭看看自己 腳上剛剛擦過不久的皮鞋,搖搖頭拒絕了。
就 在沃爾特轉身走出十幾步之際,忽然見到那個小男孩紅著臉追上來,眸子裡現出祈求的光:“
先生,我整整一天沒吃東西了,您能藉給我幾個錢嗎?我從明天開始多多努力 擦鞋,保證一週後把錢還給您!”
沃爾特看著面前這個衣衫襤褸、肚子乾癟的小男孩,不由的動了憐憫之心,就掏出幾枚硬幣遞到小男孩手裡。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聲“謝 謝”後,一溜煙的小跑著離開了。沃爾特搖了搖頭,因為這樣的街頭小騙子他已經司空見慣了。
半個月後,沃爾特已經將借錢給小男孩的事忘的一乾二淨。不料,在他又一次 經過西郊火車站時,突然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離的老遠就向他招手喊道:“
先生,請等一等!”等到對方 滿頭大汗的跑過來把幾枚硬幣交給他時,沃爾特才認出這是上次向他借錢的那個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氣喘吁籲的說:“
先生,我在這裡等您很久了,今天總算把錢還給您了!”沃爾特看著自己手裡被汗水濡溼的硬幣,心頭陡然盪漾起一股暖暖的熱流。
沃爾特再次端詳面前的小男孩,忽然發現他很符合自己腦海中構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爾特把幾枚硬幣塞進小男孩衣兜裡:“
這點零錢是我誠心誠意給你的,就不用還了。”沃爾特神祕的一笑,又說,“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業公司導演辦公室來找我,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驚喜。”
第二天一大早,門衛就告訴沃爾特,說外面來了一大群孩子。他詫異的出去一 看,就見那個小男孩興奮的跑過來,一臉天真的說:“
先生,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樣沒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們也渴望有驚喜!”
沃爾特真沒想到一個窮困流浪的孩子竟會有一顆如此善良的心!通過反覆觀察和篩選,沃爾特發現在這些孩子中,確實有幾個比小男孩更機靈,更適合出演劇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後還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來,並且在錄用合同的免試原因一欄中只寫了這樣幾個字:善良無須考核!因為他覺的他很善良,在自己面臨困境的時候,卻把本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希望,無私的分享給別人,這是怎樣 的一種善良啊!而電影中的孩子,正是這樣一個善良、博大、無私的人。
這個小男孩叫文尼斯基Vinícius de Oliveira。在沃爾特的執導下,文尼斯基在劇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中央車站》也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等諸多桂冠。
若干年後,已成為一家影視文化公司董事長的文尼斯基寫了一部自傳體《我的演藝生涯》。在書的扉頁上面,是沃爾特的親筆題字:善良無須考核。下面則是他給予文尼斯基的評價:“是善良,曾經讓他把機遇讓給別的孩子;同樣也是善良,讓人生的機遇不曾錯過他!
怪聲音的窗戶
有一個老婦人,住在一間老舊的房子裡。最讓她受不了的,就是又老又舊的木頭窗戶,不但總是關不緊,而且只要輕輕一推,窗子就會發出尖銳的「吱吱」聲,總是讓老婦人感到刺耳又不舒服。
因此,她自己從來不去打開那扇窗戶,而且也規定老公、兒子、女兒都不准去開那扇窗子,否則她就會大發雷霆!
就這麼過了一年又一年,全家都非常瞭解老婦人的這個怪癖。某一年,兒子娶了媳婦。媳婦自然不知道這個規矩,每天一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開那扇窗戶。天天聽到那恐怖的聲音,讓老婦人的怒氣幾次差點爆發,但媳婦其實很乖巧,她實在不想破壞跟媳婦之間的感情……
正當老婦人左右為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兒子發現了這件事。兒子當著母親的面,跟妻子說:「媽媽不喜歡那扇窗戶的聲音,所以妳以後別再碰那扇窗戶了。」而媳婦也順從地點了點頭。
不料,隔天一早,媳婦起床的第一件事,仍是毫不遲疑地走向窗戶,然後伸手推開它!老婦人連忙摀住耳朵,但奇怪的事發生了──窗子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媳婦發現老婦人驚訝的表情,笑著說:「媽,我昨天把窗戶上了幾滴潤滑油,它以後再也不會響了!」
老婦人這才發現,窗外原來有翠綠的原野、起伏的山脈,還有一陣徐徐的風從窗外吹進來……這扇窗戶關了太久,讓她已經忘記外面的風景有多美了!
老婦人多年來被窗戶的怪聲困擾著,卻沒有想到其實只要幾滴潤滑油,就可以讓這個問題煙消雲散;我們面對生活中大小不順遂的時候,也常發生一樣的錯誤──我們總是把時間花在煩惱、苦悶、抱怨上,卻沒有想過,讓煩惱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決它!
是的,問題永遠不會自己消失不見,那怕那個問題再簡單也不過,仍不例外──因為,即使困擾我們的問題,只是一扇會發出怪聲音的窗戶,也要我們「願意去上油」,才能解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