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蜘蛛: 能坐享其成, 靠的就是那張關係網。

2、蝦: 大紅之日, 便是大悲之時。

3、天平: 誰多給一點, 就偏向誰。

4、瀑布: 因居高臨下, 才口若懸河。

5、鋸子: 伶牙俐齒, 專做離間行為。

6、氣球: 只要被人一吹, 便飄飄然了。

7、鐘錶: 可以回到起點, 卻已不是昨天。

8、核桃: 沒有華麗的外表, 卻有充實的大腦。

9、指南針: 思想穩定, 東西再好也不被誘惑。

10、花瓶: 外表再漂亮, 也掩不住內心的空虛。

11、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 明天和意外, 哪個會先來!

12、 人生短短數十載, 最要緊是滿足自己, 不是討好他
人。

13、 鐵飯碗的真實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 而是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

14、 真壞人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假好人。

15、 被恨的人, 是沒有痛苦的; 去恨的人, 卻是傷痕累累。

16、 人之所以活的累, 是因為放不下架子, 拿不開面子, 解不開情結。

17、 小時候, 幸福是很簡單的事; 長大了, 簡單是很幸福的事!

18、 婚姻不是1+1=2, 而是0.5+0.5=1。 即,兩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個性和缺點, 然後湊合在一起才完整。

19、 夫妻倆過日子要像一雙筷子: 一是誰也離不開誰; 二是什麼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嘗。

20、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

21、 所謂門檻, 過去了就是門, 沒過去就成了檻。

22、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里的食物, 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 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23、 人要有三平心態: 平和、平穩、平衡。 對自己要從容, 對朋友要寬容, 對很多事情要包容, 這樣才能活的開心。

24、 人生的第一個青春是上帝給的; 第二個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25、 一個人的快樂, 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 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26、 昨天是一張廢棄了的支票, 明天是一筆尚未到期的存款, 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現金。

27、 揮不去的是記憶, 留不住的是年華, 拎不起的是失落, 放不下的是情感, 輸不起的是尊嚴。

28、 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樣,一直在流; 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風吹樹葉,風吹一下,就動一下,風不吹,就不動。

29、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30、 生氣是拿別人做錯的事來懲罰自己。

31、 凡是小事都要大聲說, 凡是大事都要小聲說。

32、 勢不可使盡, 福不可享盡, 便宜不可佔盡, 聰明不可用盡。

33、 權力是暫時的, 財產是後人的, 健康是自己的。

34、 身安不如心安, 屋寬不如心寬。

35、 人生不能事事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36、 想掙錢的人不少, 能掙到錢的人不多。 有本事的人掙錢都難, 一般的人掙錢更難。

37、 錢像水一樣, 沒有會渴死, 多了會淹死。

38、 治學要耐得住寂寞, 做人須經得起風雨。

39、 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往,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希望面對未來。

40、 愛情之酒, 兩個人喝是甘露, 三個人喝是酸醋, 隨便喝便會中毒。

41、 人活一世, 親情、友情、愛情三者缺一,已為遺憾; 三者缺二,實在可憐; 三者全無,生不如死。

42、 超過別人一點點, 別人就會嫉妒你; 超過別人一大截, 別人就會羨慕你。

43、 全部可以交易的是市場,不能全部交易的是社會。

44、 十種健康生活方式: 少食肉,曬太陽, 雨中行,常唱歌, 飯後息,挺起胸, 靜坐思,天倫樂, 步當車,行善事。

45、 是非天天有, 不聽自然無。

46、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做遠憂。

47、 在成長中成熟, 在成熟中衰老。 順應自然,笑待人生。 不要早熟,也不要早衰。

48、 平安是幸, 知足是福, 清心是祿, 寡欲是壽。

49、 超越死亡三原則: 不要尋死、 不要怕死、 不要等死。

5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 活得自如、 病得快樂、 老得自然。


河流不飲用自己的水,樹木不吃自己的水果,太陽不照耀自己,花卉不為自己散發芬芳。為他者而活,是自然的法則。
我們出生於世間的目的,都是為了互相幫助,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當你幸福快樂時,生命是美好的,但當你能使別人幸福快樂時,生命是更加美好的。
請記住:樹葉每一次改變的顏色都是美麗的,生命每一次改變的情境也都是有意義的,這二者都需要清晰的眼光才能洞察。
所以,不必發牢騷或抱怨,反而應該記住:痛苦是我們活著的標誌,問題和困難是我們堅強的標誌,
向神祈禱是我們不孤單的標誌!如果我們能肯認這些真理,使我們的心靈心智得以安定而不踰矩,那麼我們的生命一定會更加有意義,更加不同凡響,更加值得活下去!
祝福大家!

門鈴響了,我打開門,一位七八十歲、身子佝僂的老太太站在我面前。
「我是你樓下的鄰居,剛搬來不久。」未等我說話,老太太自我介紹道。「哦,您有事?」我疑惑地問。「其實,也沒多大的事。」老太太望著我,繃著臉道:「我一人在下面住著,正準備睡覺,突然聽到樓上隆隆聲特別大,嚇了一跳,就上來看看。」
我帶著歉意的笑說:「對不起,白天有事耽誤了,拖到晚上才洗衣服,洗衣機的噪音影響您休息了,以後我們一定注意。」「哦,行吧,沒事就好。」老太太轉身離去。
第二天晚上,我正在廚房收拾碗筷,門鈴又響了,來的還是那位老太太。她一臉憂慮:「別看我年齡大了,可耳朵還好使。剛才我聽見樓頂一直咚咚響個不停,好像還有摔盤子摔碗的聲音。我膽子小,夜裡一有響動心就懸著睡不著,只好又上來看看。」
「實在不好意思。」我趕緊道歉,「我家熊孩子在屋裡亂跑,碰掉了桌上的兩個碟子,讓您受驚了。」「沒事就好,小孩子皮一點也正常。」老太太說著,轉身離去。
本以為事不過三,可第三天晚上,老太太又來了。和之前一樣,她站在門口,不等我說話就開始嘮叨:「你家有客人?我剛才聽見樓上音樂聲很大,還有人在唱歌。」
「是這樣的。」我解釋道:「過幾天我要參加全縣青年歌手比賽,有幾個音節把握不准,教練讓回家多練唱一會兒,想不到又驚擾您了,實在抱歉。」「哦,這是正事,應該好好練習。現在練得咋樣?」這次老太太沒走,笑眯眯地問我。
「感覺比白天好多了。」「那就好。不行你再多練一會,反正我孤老太太一時也睡不著。」
「好幾次吵到您,真不好意思。要不這樣,您留個電話,以後晚上我要洗衣服,收拾家挪動傢具什麼的,提前給您打個電話通通氣,免得您老懸著心,又往樓上跑。」「好呀,平時也沒人給我打電話,正悶得慌。」

從此,我和家人夜裡盡量不搞大動靜,什麼東西都輕拿輕放,還不時給老太太去個電話:「我家孩子晚上要練一會兒鋼琴,不會影響您吧。」「我今晚要用洗衣機了,請您多擔待。」「我訂的新書櫃送到了,需要安裝,可能動靜大些。」……
起初,我只在電話里和老太太簡單交流幾句。後來時間長了,會多說一些,問候幾句或拉拉家常。一次,老太太主動打電話過來,問我咋好多天不洗衣服。再後來,不管有事沒事,我們每晚都像老朋友一樣通個電話,天南海北聊一會兒。
那天我加班,回來已經很晚,照例給老太太打電話,卻無人接聽。
這是獨居老人,我很警覺,立即下樓敲門,還想著如果敲不開是不是就得報警。另一戶鄰居聞聲開門,說老太太上午在樓門口曬太陽時突發急病,被聞訊趕來的兒子送進醫院。
第二天晚上,我猶豫再三,還是撥通了老太太的電話。電話被人接起,傳來一個男子沙啞的聲音:「是梅姨嗎?我媽走了。她臨走時說,讓我晚上等您的電話,代她說聲謝謝,感謝您在電話里陪她度過一個個孤獨的夜晚。」
那一刻,我淚流滿面。

作者/左世海


耶穌聖誕

天主預定的時期到了,天主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降生於童貞聖母的淨胎,救贖普世人類。那是羅馬凱撒奧古斯都執政的時期,他頒布了一道召令,命令全國人民各返原籍辦理戶口登記。

達味一族原籍白冷,若瑟因此帶了瑪利亞由納匝肋到白冷去登記。白冷距耶路撒冷約六里。米該亞先知曾預言以色列的領袖基督將在白冷誕生。

若瑟和瑪利亞到了白冷,那裡旅舍客滿,沒有人肯收留他們,於是只好在一個岩洞過夜。

就在這天,瑪利亞的產期到了,聖子誕生。據聖伯姬達神視所見救主的誕生: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聖母跪到地下,舉目合十,仰天祈禱,浸沉在神魂超拔之中,在她的祈禱中,聖子降生了,聖子身上發出神奇的豪光,日月應遜莫明。聖母用繈褓將他裹起來,聖母以極高的尊敬、最大的虔誠朝拜聖嬰,接著嬰兒哭起來,顫抖著,聖母把他抱起來,靠近心臟,挨著衪的臉,流露出難以言傳的喜樂和極溫柔的母愛。這時若瑟起來,跪倒在地,流著喜悅的淚朝拜嬰兒。聖母和他一起把嬰兒放在馬槽裡,雙雙朝拜。(根據古老的傳說,現在白冷聖誕大堂下面的岩洞,就是當年基督誕生的地方。)

聖子耶穌在謙遜、貧窮、暗晦的狀態中降生。可是天主將這天大的喜訊立刻傳報給人類知道,接受人類的敬禮。祂所傳報的不是權貴顯要,也不是自命不凡的人,而是身份卑賤的牧人。那時,有幾個牧人在田野露宿守夜,看守羊群。上主的一位天使在他們身邊顯現,上主的光明照耀他們,他們非常驚駭。天使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現在報告你們一個萬民歡騰的大喜訊:救主今日為你們在達味城誕生了。衪是主、默西亞。這是給你們的標記: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有一大隊天神,同那位天使一起讚頌天主道:「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牧人們彼此說:「我們到白冷去,看看上主傳報給我們的事。」他們去了,找到了瑪利亞、若瑟和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他們看見以後,就把天使對他們所說的事傳揚開了,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瑪利亞把這些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

天使向牧人傳報的喜訊,也是向我們普世眾人傳報的,我們今天應當朝拜新生的救主。我們應當存想天主在「聖子降生為人」的奧蹟中表現了祂無限仁慈,從而喜樂,並生發感恩之心。

救主誕生的諾言,使被逐出地堂度顛沛流離生活的亞當感到安慰;使亞巴郎感到喜樂;使雅各伯英勇無畏;使梅瑟克服一切困難,爭取了猶太民族的解放。古聖先知引頸翹望的日子終於到了。過去是一個諾言,現在是一件事實。誠如聖金口若望所說:「朋友的書信,給予我們很大的喜樂。朋友遠道來訪,握手言歡,給予我們更大的喜樂。含苞待放的鮮花是可愛的,甜美的累累果實更是可愛。古聖接到了天主的書信,我們榮獲天主聖駕親臨。他們得了一紙諾言,我們獲得了這諾言的實現。為什麼天主屈尊紆貴,降生為人,受盡千苦萬難,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流盡最後一滴血。總括一句話,就是為了『愛我們』。我們以愛還愛,知恩圖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基督在世三十三年的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福音。衪的誕生,提供我們最寶貴的教訓。創造天地萬物的天主,降生到世上的時候,卻選了一位貧窮的母親,一座小城,一個馬槽;光榮的天主,用繈褓包裹著,躺在馬槽裡。人們怎樣能找到救主呢?「這是給你們的標記。」天使說:「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這幾句話,含有多大的教育意義,降生的天主,教訓我們的第一件事就是謙遜。為了補贖我們驕傲的罪,天主聖子捨棄祂的全部光榮,在各方面都和我們一樣,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受罪惡的玷污。聖金口若望道:「聖子降生時絕對不以祂的光榮來震撼世界,絕對不像西奈山頒布十誡那樣的威嚴,衪只是靜悄悄的來了。」

耶穌誕生的日期,福音沒有記載。希臘教會在一月六日(即三王來朝瞻禮)慶祝聖誕。羅馬公教會自三五四年起,特定每年十二月廿五日為耶穌聖誕節,全世界各地均隨從羅馬教會所定的日期,慶祝耶穌聖誕瞻禮。

古代羅馬,每年十二月廿五日舉行「常勝太陽神節」。聖教會選定十二月廿五日為耶穌聖誕節,可能是為了幫助眾人脫離「太陽神的迷信」,於是便規定此日為慶祝基督誕生的日期。

關於聖誕節舉行三台彌撒的來歷,是這樣的:六世紀起,每年聖誕夜雞鳴時分,教宗就在羅馬聖母大殿舉行第一台彌撒;在聖女亞納大西亞堂舉行第二台彌撒;天明時分,眾教友列隊到聖伯多祿大殿,教宗在這裡舉行第三台彌撒。十二世紀起,第三台彌撒改在聖母大殿舉行,因為聖伯多祿大殿距離教宗的御宮拉特朗大殿太遠,往返需時甚久。這樣,形成了司鐸聖誕節舉行三台彌撒的習慣。現在的彌撒經上,耶穌聖誕第一台子時彌撒,就有「集會祈禱於聖母大殿」的字樣;第二台黎明彌撒,就有「集會祈禱於聖女亞納大西亞堂」的字樣;第三台天明彌撒,就有「集會祈禱於聖母大殿」的字樣,就是這個出典。聖誕節三台彌撒也含有奧秘的意義:第一台彌撒紀念吾主自無始之始生自聖父,本台彌撒的進台詠摘自聖詠第二章:上主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第二台彌撒標志著耶穌是世界的真光,旭日東升,驅除黑暗的夜:「今日一道曙光要射在我們身上,因為主為人誕生了……」(本台彌撒進台詠)。第三台彌撒紀念聖嬰耶穌是真天主,也是真人,是我們萬民的君王:「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王權負在他的肩上……」(本台彌撒進台詠)。「全球四極都看見了我們天主的救恩,全球都要想上主歡躍……請萬民來朝拜主……」(本台彌撒默思歌詠)。

「永援聖母」源自非常古老敬禮聖母的傳統,可回朔到五世紀前東正教的傳統,我們只能確定的是在公元431厄弗所大公會(土耳其、前東羅馬帝國東正教的誕生地)就立定出「天主之母」信理dogma。聖像中擁有非常豐富的符號象徵,能默觀她的奧跡和信理符號。

1.天主之母希臘文的開頭Θεο τόκος = Teotokos
2.皇冠象徵我們母后歷代無計的奇蹟與懇求
3.聖母頭巾上的星星是暗夜中海洋之星引領我們到安全的碼頭
4.聖彌額爾希臘文開頭,之下可看到長槍和海綿象徵著基督的受難。
5.聖加百略希臘文開頭,之下是十字架和釘子。
6.聖母的口嘴是閉著,象徵的是她話不多。
7.聖母的大眼睛因她可看到我們的問題,並總是凝視著我們。
8.紅色著衣是耶穌時代僅有貞女可穿著的衣裳。
9.耶穌基督希臘文開頭。
10.基督的手,手掌朝下握著聖母的手象徵著救贖的恩寵同在瑪利亞的手上。雙眼直視著十架…
11.黃色背景象徵著天國的美好與緻麗,而在衣裳上黃色的折紋隱喻著世俗的波折與來自國的救贖。
12.藍色的衣裳是以色列身為母親後所得穿著的顏色。而瑪利亞即是同貞也是母親。
13.瑪利亞的左手抱著小耶穌,而另一手是領收眾生的懇求,同時也表達小耶穌的獻出。
14.掉落的鞋子或許是象徵的是小耶穌奔回聖母瑪利亞的懷抱


教友給煉靈求彌撒,

到底給神父多少錢才合適?教會有規定嗎?

“我想給去世的親人求彌撒?你說給神父多少錢合適呢?”

“神父,我為某某煉靈求彌撒,這20塊錢 您 別嫌少啊。”

“神父,這100塊錢,來兩台彌撒,一台給若瑟,一台給瑪利亞。”

其實,這不是 笑話,而是實際发生在我們教友信仰生活中的事情。

彌撒獻儀是我們 天主教 會自古以來的重要傳統,但彌撒絕不是 買賣,更不是 交易 —— 好像給的錢多,彌撒就更加有效,好像請主教做台彌撒,就比某個神父的效果更好,某個煉靈就更能得救 ......

我們必須要清楚,彌撒不是屬於我們個人的,而是祭獻 天主 的最高敬禮。

說真的,天主 不缺錢!天主 缺的只是我們那顆虔敬而真誠的心!天主 看人心,然而我們求彌撒時往往又把 天主 忽略了,好像我們把錢給神父了,神父就是主宰那個人得救與否的人,一切就萬事大吉了,這是極為錯誤而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為自己的意向向 天主 祈禱,那是多麽可悲啊!

天主 真的看人心,而不是看獻儀的數額。並且,很重要的,只有 天主 才有權決定誰能夠得救,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那種“強迫”或是“挑戰” 天主 的行為,把自己變成一個主宰。天主 的無限仁慈,就是每個人得救的根本!

說真的,其實我們如果真的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拿不出獻儀,神 父也絕不會拒絕為我們的意向做彌撒(除非他已經不能稱職為一位神父)!

為煉靈誦

懇求天主,憐憫煉獄靈魂,使他們早日脫離煉苦,到禰台前永遠享福。阿們。

為凡諸信者靈魂誦

天主 生人,欲人在世立功,膺主預備之真福。我今為已亡煉獄眾靈,在世識奉真主,信從聖教。求主垂憫寬赦,免其苦難,命天神慶報出期。又賜我今世痛悔往罪,不敢再犯,脫身後永苦,偕諸信者,享見天主聖容。阿們。

Poem by Mother Mary of St. Austin
(Foundress of the Helpers of the Holy Souls)
O! It were bliss
After life’s plenitude of miseries
And death’s alarms
To lie within the everlasting arms
Awakened by God’s kiss.
Heaven’s joy were all in this,
To lose all pain and dread,
And be thus comforted
By Love’s own kiss – the kiss that wakes the dead.

For He Himself will wipe away all tears;
The pent-up grief of years
Shall sob itself to rest
Childlike, upon His breast.
With more than mother’s love
He shall caress
And bless
With joys, all joy above,
The comfortless.
Earth could not weep
To pass through death’s eclipse,
Could she but know Whose lips
Would raise her from that sleep.
Ye, who have understood,
Be not afraid,
Nor dread
It is God’s Kiss – God’s kiss that wakes the dead.

聖小德肋撒(St. Therese of Lisieux)

聖女嬰孩耶穌德肋撒是加爾默羅聖衣會的一位年輕修女。從外表看來,她和千千萬萬其他修士修女沒有顯著的分別。對這位聖女的敬禮普遍流傳,確是近代聖教史上少見的奇跡。聖女嬰孩德肋撒(亦稱小德肋撒)的父親路易瑪爾定是一位鐘錶匠,有五個子女,德肋撒最小。德肋撒生於一八七三年一月二日,自幼聰慧異常。她的姐姐萊奧尼有一次拿了幾件玩具給兩個妹妹,她和賽琳選擇。賽琳選了一根絲帶,德肋撒說:「我全都要。」她後來自述道:「我全部都要。」這句話是我一生生活的準繩,我後來年紀長大了,對天主說:「我全部都要,我不願意做一個百分之五十的聖人。」

一八七七年,她的慈母去世。德肋撒的父親就帶了兒女從亞冷松遷往里修,姐姐寶琳負起母親的責任,悉心教養幾個妹妹。冬日晝短夜長,寶琳就每晚念聖書給妹妹們聽,給她們灌輸聖德的知識。德肋撒九歲那年,寶琳棄俗修道,入了里修的聖衣會修院。不久後,德肋撒也步姐姐的後塵,獻身事主。

德肋撒的聖德,一天比一天有進展。有一天,她拿了一角錢給一個跛足的乞丐,那乞丐對她微笑,但不肯收錢,大步向前走去。德肋撒想追上去,父親就給了她一塊蛋糕,送給那個可憐的乞丐,可是她生性怕羞,沒有勇氣追上去。她很後悔,就立下決心,說道:「將來我初領聖體那一天,一定不忘記給這個可憐的人祈禱,求上主特別寵佑他。」

德肋撒十四歲那年,她的另一位姐姐瑪利,也入了里修的聖衣會。就在那年聖誕夜,德肋撒遭遇了一場精神的考驗。這段考驗,她後來常常比作她個人的「歸化」。在她的自傳裡,這樣寫道:「在這個神聖的晚上,溫柔的嬰孩耶穌,給我的黑暗的靈魂充滿了光明。為了愛我的緣故,耶穌化成軟弱幼小的嬰兒。祂的軟弱,祂的幼小,使我成為堅強的人。祂把自己的武器送給我,使我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一個「巨人」。

第二年,德肋撒告訴父親說:她已經決定,隨兩位姐姐入聖衣會修道。父親對這計劃表示同意,可是修會當局和當地主教,因為德肋撒尚未到聖教法律所定的年齡,表示暫時不能接受她的修道申請。

幾個月以後,德肋撒跟隨父親參加了法國教友的羅馬朝聖團。那一年是教宗良十三世晉鐸五十周年金慶紀念。覲謁教宗時,大家魚貫而入,跪在教宗面前領受教宗祝福。德肋撒打破一般覲謁者保守靜默的慣例,大膽對教宗說:「為了紀念您的金慶,請您破例准許一個十五歲的小女孩進入加爾默羅聖衣會。」教宗看見這個天真少女的神情和態度,非常感動,但是認為這件事應當由主教決定。他安慰她說:「假如天主的聖意要你入聖衣會,你的計劃一定會實現的。」同年年底,胡國年主教批准了德肋撒的入會申請。第二年(一八八八年)四月九日,德肋撒正式加入里修聖衣會修院。初學導師對於這位少女的印象如下:「德肋撒入院那一天起,全體修女對於她的舉止態度就覺得驚奇;她的一切舉動,絕不像一個普通的十五歲少女。」

德肋撒初學期間,耶穌會畢勳神父到里修領導退省神工,他後來追述當時的情形說:「輔導這位少女,一點也不費力。天主聖神在引導她,我根本不需要向她提出甚麼勸告。在這次退省神工中,我觀察到了德肋撒神修生活所受的種種考驗。

德肋撒非常愛好閱讀聖經,她也愛好誦念教會禮儀所定的各種經文。值班唱集禱經的時候,常有這種思想:「這些經文,神父做彌撒的時候,也都念的。如今我在耶穌聖體前,也能高聲朗誦同樣的經文。在晨禱經的時候,我也能唱念神父在彌撒中所念的福音,我高興極了。」

一八八九年德肋撒的父親患神經麻痹,送入醫院,三年後逝世。這為德肋撒和她兩個姐姐確是很大的打擊。可是聖女寫道:「父親三年的疾病,在靈魂方面,給予我最豐富的收獲。就是拿最甘飴的『神魂超拔』來交換,我也不肯呢。」

一八九O年九月八日,德肋撒發聖願。幾年前,她寫信給姐姐寶琳道:「耶穌問我喜歡走哪一條路?喜歡到甚麼地方去?我的答覆是:我只有一個願望,直抵『愛』的山嶺的最高峰。於是我的救主帶我到一條地道,那裡不冷也不熱,沒有陽光,沒有風雨,那是一個隧道。我在那裡看見一道一半遮掩的光,這道光是耶穌的聖目發射出來的……我渴望獲得聖女依搦斯的榮冠,假如不能用鮮血為代價的話,至少用愛為代價,獲取這個榮冠。」

為司鐸們祈禱,那是聖衣會修女主要本分之一。這本分,德肋撒每天都盡好。她不斷為神職班祈禱,因為她知道神職班需要我們的祈禱。當時,聖女的身體很瘦弱,可是聖衣會所規定的一切苦行,她都踴躍去做。德肋撒的自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我初入修院時,對於若干苦行,感到有些不習慣。可是我好像看見主耶穌懇切地望著我,要求我做這些犧牲,我的勇氣就來了。」

聖女很怕冷,里修聖衣會修院,冬日酷寒,並不生火,對於她確是一件最大的痛苦;這痛苦,德肋撒很高興地忍受著,別人一點也不知道,直到她臨終的時候,才透露出來。聖女非但高興受苦,而且求天主賞賜她多吃些苦。她常常這樣祈禱:「耶穌,求你賞賜我心靈受苦,身體受苦,最好心靈和身體同時受苦。我已達到了不能不受苦的程度,因為一切痛苦為我都是甘飴的。」

德肋撒奉了院長的命令,將她一生靈修經驗記錄下來,作成一篇自傳。這篇自傳是靈修書籍中不可多得的傑作,內容非常精彩,細膩深刻,生動感人,她把自己的靈修經驗,詳細分析,介紹給眾人,供我們參考,供我們模仿。

聖女對祈禱的看法如下:「所謂祈禱,就是將自己的心靈高舉,歸向天主,在痛苦和喜樂中,發出感恩之心,發出孝愛之心。總括一句話,祈禱是一件神聖的、超性的行為。它使我們的心靈與天主結合……我祈禱時,就好像一個不識字的孩子,把我所有需要的事,坦白告訴主耶穌,祂明白我的心事。」

德肋撒克服魔鬼誘惑的戰略是這樣的:「每一次我的敵人向我挑戰,我立刻發出勇氣,回過頭來,向我主求援,並立誓向祂效忠,甘願為祂流淚。」

聖女自傳的最後一章對於天主的聖愛分析得非常透徹:「我求袮垂視世界上千千萬萬的『小靈魂』,我求袮挑選一大批靈魂作聖愛的犧牲。」德肋撒也認為自己是『小靈魂』之一:「我是一個小靈魂,我只能奉獻渺小的事給我主。」

一八九三年,德肋撒被任命為初學導師的輔導員。事實上,她負有初學導師的全部責任。所缺的,就是初學導師的名義而已。她對於輔導初學修女所得的經驗如下:「表面看來,為別人的靈魂服務,引導別人愛慕天主,依照我們個人的理想,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一旦實行起來,就知道:要引導別人作善事,單憑個人的工作和努力是不夠的,非有天主的援助不可。」那時候,德肋撒還只有二十歲。

一八九四年,德肋撒的老父路易瑪爾定去世。平日照顧瑪爾定的是德肋撒的姐姐賽琳。父親死後,賽琳也入了里修修院。一家四姐妹都在聖衣會修道,堪稱佳話。

十八個月後,建定聖體瞻禮的晚上,德肋撒好像聽見遠處有聲音傳來,報告她耶穌快要來了。就從那一天起,她口部患病,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德肋撒本來想到越南聖衣會修院工作,可是由於疾病的關係,這個計劃不得不打消。這場疾病歷時十八個月之久。德肋撒除了身體的痛苦外,靈魂也飽受考驗。就在那段時期,她發表了三件著名的預言:「我獻給仁慈的天主的,只有『愛』。天主一定以愛還愛,用他的聖愛來報答我。」「我死後,將要撤下玫瑰花的雨。我到了天堂,一定要為世界上的人服務。」「我的『小方法』是:從心靈深處,作一個小孩,一心依靠天主,將自己全部奉獻給天主。」

一八九七年六月,德肋撒病重。八月十六日起已不能領聖體,九月三十日安逝。

德肋撒死後,所顯的神蹟多不勝數。她的敬禮迅速地傳遍普世各地。一九二三年,教宗比約十一世將德肋撒列入真福品。兩年後(一九二五年)教宗宣布德肋撒榮列聖品。一九二七年,教延欽定聖女為傳教主保。

聖女德肋撒是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外表看來,她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少女。她的一生,她的行為,絲毫沒有奇特出眾的地方。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渺小的人物,成為二十世紀最受人尊重的聖女,這對於我們一般人,是多麼大的鼓勵。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我們不必做甚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我們不必做偉人,只要在小事情上,在日常生活上,處處順從天主的聖意,只要盡好每天的本分,我們人人都有成為聖人的可能。聖女德肋撒說:「仁慈的天主絕不叫我們做不可能的事。我雖然是一個渺小的人物,我有志走聖德的道路,我決定找出一條新的路通達天國。這是一條捷徑,走起來毫不費力。我太渺小了,我沒有能力沿著那條狹窄難行高超的聖德道路,一級一級走上去。我決定找一條捷徑,毫不費力的抵達耶穌的宮殿。我打定了主意,就在聖經上找這條捷徑;果然,耶穌在聖經上,對我說:『誰是渺小的,讓他到我這兒來』」。

何止於米,
相期以茶。

看完下文才了解這八個字的含意,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是馮友蘭先生的作品,是文人對高壽的雅稱。

“米”字暗含八十八,故米壽為88歲;
而“茶”則是八十八上再加廿,茶壽即108歲。

米是形而下求溫飽,尚留物質層面;
茶則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
因此,從米壽到茶壽
也是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昇華。

故“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對長者期許,

老了不止要豐衣足食,而且相約一起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長壽是目的之一,通達自在更是真諦!

值此秋節之際,向您道賀: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我日用糧 / 李家同

我的老同學老張是一位非常能幹的人,在矽谷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了。每次我去美國,一定會去找他,他也常常帶我去他的俱樂部吃飯;對我來說,吃這種飯,真是受罪。
首先,我必須穿西裝,打領帶。然後必須吃那種毫無味道的洋餐,我最怕吃血淋淋的牛排。在那些講究的餐廳裡吃的牛排,每塊又都奇大無比,我吃了一半,已經飽了,而且肉已經冷掉了。可是老張好像習以為常,無論多大的牛排都可以吃掉。

老張住的房子並不大,可是據說是在矽谷的好地段。他家在一個小山上,坐在客廳裡,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山谷,還可以看到一個湖,湖邊是一個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到了黃昏的時候,坐在老張的客廳裡,從大玻璃窗看出去,簡直舒服得難以想像。

我有時會埋怨為什麼我們不去一個小館子吃碗麵,老張的理由是他已經付了俱樂部的月費,不去白不去,而且小館子附近又沒有停車場。其實這些都是藉口,老張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你叫他去小館子人擠人,他受不了的。

老張之所以能在事業上如此成功,有其原因,我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好問。每次見到我,必定問我好多問題。比方說,他會問台灣的某某公司最近狀況如何,某某公司為何如此賺錢?為何某某公司最近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老張不僅對企業的發展有興趣,他對新的技術,甚至古老的歷史、文字等等,都喜歡問。而且他的問題常常很難回答。

但是老張畢竟老了,有一次,他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大病一場。醫生勸他休息。他決定退休,反正他錢多得不得了,早就可以退休了。

我又出差到美國了,這次老張和我從聖荷西坐上火車去舊金山玩。在舊金山四處亂逛,一路上不用找停車位,忽然發現舊金山的街景多美,而且多適合我們散步。我們走了一陣,發現中午到了,開始找飯館吃飯。走著走著,看到一座教堂門口掛了一個牌子,牌子上寫了「湯與麵包」。

老張好奇心又來了,進去以後才知道這個餐廳專門供應湯、麵包和水果給街上的流浪漢吃。湯是肉湯,裡面也有相當多的蔬菜,熱騰騰的;水果當然是普通的水果,但也是新鮮的;麵包就不一樣了,全是才烤出爐的法國麵包和俄國黑麥大麵包,香味撲鼻而來。
我和老張都想坐下來吃它一頓。管事的主動邀請我們進去,他說我們也可以吃,流浪漢當然不用付錢,我們不是流浪漢,吃了以後,希望捐一點即可。

老張二話不說,立刻拿出幾十元美金作為捐助,我們就坐下吃湯與麵包了。吃到一半,那位教徒拿出一個小喇叭,吹奏了兩首歌,第一首歌是美國人都熟悉的〈當聖徒來的時候〉。這首歌有點爵士風味,用小喇叭吹奏,特別有勁,聽得我們十分陶醉。吃完以後,我們兩人都發現,有肉湯、麵包和水果可吃,我們已很滿足了。

老張在吃飯的時候,注意到牆上掛了一張標語,「請給我們我日用糧」。老張的老毛病又發了,他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是耶穌親自寫的祈禱文。

這下老張的問題就更多了。他問我耶穌講什麼語言,我告訴他耶穌所用的語言叫作「阿拉美語」,是中東地區的一種土話,至今敘利亞南部的一些小村莊裡仍有人講這種話,而且他們都是基督徒,念這段祈禱文的時候仍用阿拉美語。

老張對這篇祈禱文大感興趣,問了一大堆問題,我有的也答不出來。尤其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的是為什麼耶穌在祈禱文中用了「日」(英文是daily)這個字,我說我實在弄不清楚。在我看來,我們每天都要吃飯,所以耶穌就用了「日」這個字,表示每天的意思,沒有什麼特別。我當時的感覺是老張真太喜歡亂問一通了。

這是兩年以前的事。前天,我收到老張的信,才知道老張已經回台灣定居了。他的新居在苗栗,我立刻去找他,發現他的新居和他在矽谷的家簡直有天壤之別。新家是一間公寓,大約只有三 十坪左右,裡面的陳設倒是很舒服,但是毫無氣派。

客廳沒有落地大玻璃窗,也看不到什麼湖和高爾夫球場。老 張太太燒了雪菜肉絲麵給我們吃,還有一些小菜。我是滿心歡喜,因為我想起了當年他請我吃的牛排大餐,餘悸猶在。

吃完飯,老張忽然又洋派了起來,請我喝了一杯咖啡。他的咖啡機倒是很講究,好像這是他唯一講究的東西。 我忍不住問老張為什麼決定回台灣過如此「簡樸」的生活,老張告訴我全是因為「我日用糧」的原因。

他對「日」字困惑不已,最後又去那間教堂吃飯。飯吃完,他問那位教徒為什麼耶穌會用「日」這個字。那位教徒二話不說,拉他進入一間辦公室,打開電腦,找到了一個投影片檔案,這個檔案的名稱是「我們沒有我日用糧」,裡面每一張投影片都是世界上人飢餓得骨瘦如柴的照片。

尤其令老張難過的是孩子因為飢餓而大肚子的照片,他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但他說他立刻瞭解耶穌說「我日用糧」的意義,這句話是指我們不應該向上天祈求過多的東西,只要求得每天所需要的食糧就夠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得溫飽。

對於老張來講,「我日用糧」中間的「日」字意義非常深遠,當基督徒念這句祈禱文的時候,應該同時想起那位教徒給他看的話:「我們沒有我日用糧」。老張發現自己有了太多用不完的錢,他的孩子也都爭氣,個個有好的職業,因此他賣掉了在矽谷的房子,其實他在美國其他州也有房子,這一概都變成了現金,他留下一小部分,其他全部捐給了窮人,他告訴我他只需要「我日用糧」。

我常常被老張問倒,現在,我要反攻了。我問他,如果你早就知道「我日用糧」的意義,難道你會只拿微薄的薪水嗎?我知道老張一輩子薪水都極高,叫他只拿低薪,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故意找他的麻煩,看他如何回答。

老張說薪水高,代表能力強,拿高薪,並無不對。但他認為人賺了很多錢以後,世人已經知道他很厲害,他又何必死抱著財富不放呢?他大可將他賺來的錢捐給窮人,自己只要能過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他就覺得他當年幸虧賺了好多錢,高薪多多少少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事後可以使很多窮人受惠,一舉兩得也。

今天,我早上去教堂,當我念到「請你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的時候,想起了老張。世界上,總有數以億計的基督徒每天都很熟悉「我日用糧」這個名詞,可是有誰像老張那樣地能解釋這個名詞的深沉意義呢?我敢說,我們其實早已豐衣足食了,所以我們祈求的絕對不是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糧而已,而是去想想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根本沒有日用的食糧阿!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不要在我的墳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長眠。
我是勁吹的千風中,散落在皚皚的雪原。
我是溫柔的秋雨,滋潤金黃的麥田。
我是百鳥盤旋的黎明。我是點綴夜晚的群星。
我是綻放的百花中,妝點寧靜的屋檐。
我是高歌的飛鳥,留存在美好的人間。
不要在我的墳墓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從不長眠。

Mary Elizabeth F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