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成為最遠的水
接到母親病重的電話時,我人在紐約,正在和3歲的兒子玩遊戲。電話是家裡的阿姨打來的,她說母親本不讓她給我打電話,但她知道,母親是想讓我回去看她的。最後阿姨說:「賀賀,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麼遺憾。」
高中畢業後,我就出國留學。同為大學老師的父母毫不猶豫地為我選擇了這條路,他們認為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出路。現在,我成了一名牙醫,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付出的代價是,我幾乎沒有了再跟父母團聚的日子。
坐在回國的飛機上,我突然很傷感。我看到機窗裡反射的,是自己早生的華髮。18歲離開家,一晃20年過去,我不再年輕,母親也已經衰老。15個小時的空中航行,我一刻都沒有閉眼,20年的歲月在腦海裡翻騰,我從來沒有如此想念與害怕:想念去世時我沒有在身邊的父親,害怕母親這一次也不給我機會。
突然間覺得,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我,對父母而言不就是一個符號嗎?我畢業、工作、結婚乃至生子,他們都沒能親眼看見。一切都在電話裡,以過去式的形態向他們告知。好消息,放大了說給他們聽;壞消息,等到自己不痛了才肯讓他們知道。關山重重,親情成為最遠的水。難道這就是父母送我出國的意義?
情雖親,心卻很難接近
下了飛機,我直接搭計程車去醫院。已是深夜,當看到病床上蒼老的母親時,我幾乎認為自己走錯了病房。可是,床頭卡上的名字,還有那依稀可辨的面容明確地告訴我─這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也會老嗎?在我的記憶裡,她好像永遠都言語幽默,永遠都喜歡漂亮的衣衫,永遠都願意摟著我的肩膀比個兒。那麼多年不在她身邊,我不能看著她慢慢變老,只能在這樣的時刻,讓一夕忽老的她出現在我面前,眼睜睜地目睹歲月的殘酷!
母親是因腦溢血入院的。她一直很害怕手術,直到我回來的第二天,她才同意手術。我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回頭看她,她的臉上充滿了坦然與信任,彷彿她的兒子回來了,一切就安全了一樣。等在手術室外的時間並不好過,同意書上那些可能發生的危險反覆在我腦海裡出現,揮之不去。
謝天謝地,手術很成功,醫生表揚母親:「她的意志力很強。」阿姨說:「還不是因為她兒子回來了?咱們千軍萬馬也抵不過她兒子一句話。」術後3個小時,母親醒了。看到我,她笑了。但很快,她用目光求助阿姨,並露出難為情的神色。阿姨說:「賀賀,你出去一下,你媽媽要小便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覺得儘管我與母親是骨肉至親,卻總有一種陌生與疏離感。我們的話題在簡單的吃喝、要不要翻身以及國內外的生活習慣等非常表面的內容之外,再沒有更私密和親近的了。不是不想說,是我們都找不到要說的情緒和話題。20年不在一起,情雖親,心卻已經很難接近。
我想照顧她大小便,她說難為情;我餵她吃飯,她覺得不太習慣;我扶她下地走走,但明顯不如阿姨做得讓她感到舒適…看著她與阿姨有說有笑,我的心底有一種悲涼。我和她,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是最親近的---我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看著病房裡別人的兒女與母親親密無間的樣子,我感到很孤單。
母親的日記
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雖然很累,卻睡意全無。隨便翻看母親的書,卻發現了她的日記。母親的日記,在我父親去世之前,裡面寫的都是我;而父親去世之後,字裡行間全是他。母親曾在獨自一人料理父親後事的諸多繁瑣裡追問:直到此時我才問自己,我生了一個兒子,然後為了他的前途將他送到了國外。不管我多麼需要他,都只能對他說「我很好,不用掛念」,這樣做,對嗎?
母親的日記每一篇都能輕易讓我落淚。我不瞭解她,就像她也不瞭解我一樣,20年幾乎沒有交集的生活讓我們對彼此都很陌生。
我們怎樣才能重新認識彼此?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阿姨學做母親喜歡吃的飯菜。果然,吃我做的飯,她很有滿足感。我給她買漂亮的衣服,她看到後很開心,馬上穿在了病患服裡面。我拿著從小到大與她的合影,讓她講那些過去的事情,她立刻變得滔滔不絕,記憶力驚人─我手上的每一個疤是怎麼弄的,連我高中同學的名字,她都還記得一些。我們終於可以不必相對枯坐、親而無言了。
那天,我下樓買東西,快到門口時,她說:「賀賀,小心車。早點兒回來。」我頭也不回地說:「好。」可是,走下樓時,我發現自己的眼睛已經濕了---停留在母親記憶裡的,還是那個走路常常忘記看車的莽撞少年。相隔20年,我們母子是否還能親如從前?
幸福時光
是醫生的話提醒了我。醫生說:「你母親有輕度的腦萎縮,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有可能會得帕金森氏症。」我知道,這意味著她的記憶力可能會下降得很快。很多東西,如果我不跟她說,她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了。
母親出院後,我決定繼續留下來。那些天,我陪她去買菜、散步,接待來探望她的客人。然後,在屬於我們倆的時間裡,我給她講離開她之後的20年我是怎麼過的。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是否還有比這更幸福的時光---你把你所經歷的一切毫無保留、不加任何修飾地講給另外一個人聽,更重要的是,她對你說的一切深信不疑。開心處她大笑,難過處眼淚也來得猝不及防,就彷彿她一直在那條路上,陪著你經歷。
漸漸地,母親變了。我做飯時,她不再說「小心燙到你」,而是說:「真喜歡你做的飯,跟你做的事一樣漂亮。」我外出時,她不再擔心外面的車水馬龍,而是說:「要是可能的話,就盡量早點兒回來。」這些變化來自瞭解之後的信任。母親由此確信:她的兒子長大了。有一天,母親對我說:「雖然我曾經無數次後悔送你出國,但現在我覺得這個決定並沒有錯。你很獨立、很優秀,更重要的是,你現在過得很好。這就足夠了。」
那些日子裡,母親從開心過渡到對我很依賴─前所未有的依賴。我知道,這是信任的衍生品,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老了,這種老去讓我無能為力。
回紐約的前夕,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看著母親在鏡子前整理妝容,我對她說:「媽,你這麼漂亮,年輕時一定是既讓人愛,又讓一些人嫉妒吧?那些事,你還記得嗎?」她轉過身來,看了看我,說:「那些愛和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兒子現在還誇我漂亮。」我想起了母親那些日記,說:「媽,過去的事我很好奇,你可以把它寫出來給我看看啊。」母親的眼睛亮了,她說:「你真感興趣?」我點點頭。
在答應了我之後,母親就開始動筆了。可是,對於70歲高齡的她來說,動筆已經算是體力活兒了。僅寫了一個小時,她的頸椎就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於是,我給母親買了一台小答錄機,我說:「媽,您口述吧,這樣就不會太累。」
很快,我回美國的日子到了。走的那天,母親堅持要送我到樓下。我擔心母親會哭,可她卻對我說:「我之所以要送,是要告訴你,我不會哭。兒子,我從來沒有覺得離你這麼近。」的確,母親沒有哭。可是,進了安檢口後,我卻再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淚水。從18歲那年離家開始,我從來沒有哪一次像此刻這樣失態。對母親,我第一次發現,不管做什麼,都覺得還是不夠,還是來不及。
親情密碼
沒想到,母親居然學會了在網上傳送文件。每天,她都會把她的錄音發給我,有時是在晚上,有時是在白天。我必須承認,不論多少名著,都比不上母親的錄音那樣令我覺得美好。因為母親所說的一切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喚醒,我還原著她的生活場景,還原著她遭遇每一件事時的表情與心情。
每個星期,我都會定時跟母親視訊聊天,只是不再假報平安,我會告訴她醫院裡發生了什麼,紐約的菜價,以及我兒子那令人髮指的小脾氣。
我偷偷打過電話給家裡的阿姨,讓她帶母親去醫院做一次復查。阿姨後來打電話告訴我:「醫生說你母親的腦萎縮沒有再惡化,目前看來沒什麼危險。賀賀,你真有辦法。」
我讓阿姨幫我把母親的腦部CT寄了過來,我多少看得懂那些圖像。顯影燈下,我覺得自己看見了最美的圖畫。我要珍存它,珍存我與母親之間獨一無二的親情密碼。
一切都會離我們而去,我們要努力找到一種方式,把愛留住。就像現在,我與母親雖然相隔萬里,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親近…
三秋樹
Category: 下午茶會
等到有一天,你或許沒有機會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
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
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
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 越低的 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我們可以登陸月球回來。但是卻無法拜訪對街的鄰居。
我們可以征服外太空。但是卻無法掌控內心世界。
我們可以分裂原子核,但是卻無法挪去心中的偏見。
我們更多書寫,卻更少學習。
更多計畫,卻更少成就。
我們學會忙碌,但學不會等候。
我們的收入更高了,但道德更低了。
我們生產更多電腦,掌握更多資訊,
複製更多拷貝,但我們的溝通卻更貧乏。
我們的數量提高了,品質卻降低了
這是快速食品充斥卻消化不良的時代。
高大的身軀與低劣的性格並存 的時代。
更多休閒卻更少歡樂。
更多食物卻更少營養。
更多雙收入家庭,但更高的離婚率。
更多千萬豪宅,但 卻更多破碎的家庭。
我建議,在今天這樣的世代,
你不要保留任何事情到特殊的場合才做,
因為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殊場合。
勤加閱讀,追求知識,
坐在你家的前廊上欣賞自然美景,
無需汲汲營營於生活需要。
多花時間與家人及好友在一起,
享受喜歡的食物,
到你喜愛的地方去遊覽。
生命不只是為了存活,
而是一連串愉快事件組成的的鏈條。
將你的水晶高腳杯拿出來,
不要將妳最好的香水存起來,
任何時候你想要用的時候就用它吧。
把「有一天」「將來的某一天」
從你的字典中刪除。
現在就去寫那一封
你曾經想過要等到「有一天」才來寫的信。
讓我們現在就告訴我們的家人我們多愛他們。
不要將會帶給你歡笑及喜樂的任何事情拖延到未來。
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都是特別的,
而且你不知道那是否是你的最後一刻。
如果你太忙以致於無法將這封信傳給你所愛的人,
你告訴自己說,「等到有一天」我再傳。
那 請你相信我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傳了。
作者:孫越
來生,再也不愛你
他家貧,
大學是靠自己打零工所賺來的錢才念完的。
她富有,是城市姑娘,父母是高幹,家裏有保姆。
第一次去鄉下時,她分不清甚麼是麥苗和韭菜。
他和她初次相見是在操場上。
她正逢生理期,染紅了白裙子,但卻渾然不覺,
還和同學一起說笑。
他看見後臉紅了,脫下自己的上衣讓她圍在腰間。
那一刻,是她一輩子也難忘的。
之後是纏纏綿綿的四年戀愛,
她試圖要幫他,而他不肯,
男人那會用女孩子幫忙?
畢業時,他們本來免不了會天各一方,
但她死心塌地的要跟著他走。
家裏人反對,
幾乎與她反目,
但她卻認定這男人是她想要的。
她有一隻珍貴的玉鐲,是母親給她的。
兩人一起到了小城後,
家徒四壁,於是她摘下了玉鐲。
是的,在這樣的地方那裡用得著戴玉鐲啊!
不久,她懷孕了。見她反應厲害,
他跑到附近的山上為她摘山杏,
不料一腳踩空,從山上摔了下去。
這一摔,幾乎摔掉了她和他的未來。
她常常這樣想:如果他不去摘山杏呢?
可是,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如果。
他癱了,家裏的一切都靠她。
父母來接她,畢竟在小城裏的一生可以預見。
是的,誰都能想像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但這最後的機會,她仍然拒絕了。ˇˊ
為了給他治病,她賣掉了那只鐲子,也接受父母給的錢。
到底是父母啊,看見固執的女兒這麼苦,心疼了。
他們在小城過著貧苦的日子,
她當中學教師,他病後在家翻譯一些書。
她早已沒了大城市姑娘的驕傲,低下頭來做一切,
和小菜販討價還價,買廉價的衣服……
與當地的女人並無二致。
風雪中,她弓著背,艱難地往前走。
他看著她的背影,難過地哭了:
“下一輩子,我再也不要遇到你,再也不愛你。
因為,你太苦了。”
所有人都希望來生再愛,
可是他說“來生,再也不愛你。”
奇跡是一年後出現的。
他的腿居然有了知覺。
慢慢能走了。
好事成雙,他寫的論文在國際上獲了獎。
有許多人來找他,他也四處講學,
同時講這十幾年自己在輪椅上的生活,
講自己背後的那個女人。
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天,
誰也沒有想到柳暗花明了,
法國請他去講學三年。
他猶豫了。
她說:“去,一定要去!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時,36的她已初露滄桑的端倪。
黑髮裏有了白髮,
眼角堆起了皺紋,
衣服永遠是過時的,
身體有些發胖,
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樣子。
而他,正是最好的時候。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城接她,
但沒有告訴她準確的到達時間,
只是說這一兩天回來,
想給她驚喜。
誰知下了火車,他就看見了她。
他驚喜地跑過去:“你怎麼知道我乘這趟車?”
她說:“我每天都在這裏等你,
凡是從北京來的車, 我一輛也不會放過。”
這次,
他熱淚盈眶地說:“來生,我再也不會讓你愛,
因為你的愛讓我心疼, 你的愛實在太苦。”
她卻說,愛情從來都是苦的,
如果愛是一朵蓮花,
最美麗的愛一定是那清苦的蓮心,
一直苦到心裏,
然後才能有那朵美麗的蓮花。
問卷調查
兩道選擇題,看完之後全班真的只剩下沈默
記得大學一堂選修課上。教授面帶微笑,走進教室,對我們說:
“我受一家機構委託,來做一項問卷調查,請同學們幫個忙。
”一聽這話,教室裡輕微的一陣議論開了,大學課堂本來枯燥,
這下好玩多了。
問卷表發下來,一看,只有兩道題。
第一題:他很愛她。她細細的瓜子臉,彎彎的娥眉,面色 !
白皙,美麗動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車禍,痊愈後,
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醜陋疤痕。
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 B、他一定不會; C、他可能會
第二題: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沈穩,敢打敢拼。
忽然有一天,他破產了。
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 B、她一定不會; C、她可能會
一會兒,我們就做好了。
問卷收上來,教授一統計,發現:
第一題有 10%的同學選A, 10%的同學選B , 80%的同學選C。
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A, 30%的同學選B, 40%的同學選C。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更讓人不能容忍啊。
”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潛意識裡,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
戀人關係?”
“是啊。”我們答得很整齊。
“可是,題目本身並沒有說他和她是戀人關係啊?”
教授似有深意地看著大家,“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
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
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
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問卷再次發到我們的手中,教室裡忽然變得非常寧靜,
一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沈。
幾分鐘後,問卷收了上來,教授再一統計,兩道題,我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深沈而動情: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
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沈,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善待自己的父母,他們永遠是最愛你們的。
愛情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祝全天下母親,母親節快樂.
晉惠帝培養專家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
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
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
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
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
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
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有一頓沒一頓。富小孩不解,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祖辰並不是個案。
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嗎?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
「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電視上報導的政治人物何嘗不是如此?!
You are the one
You have brains in your head.
You have feet in your shoes.
You can steer yourself in any direction you choose.
You're on your own,
and you know what you know.
And you are the one who'll decide where to go
你有腦在你的頭裡。
你有腳在你的鞋裡。
你可以選擇任何你自己的方向。
你是你自己,
你知道你自己知道什麼。
你自己決定去哪裡
Dr. Seuss, 1904-1991
Children's Book Author and Cartoonist
Deeply believed in love and forgiveness
We experienced extreme sorrow through this accident, losing our sister at the best time of her life.
She, our greatest honour,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her family, neighbours, her academic colleagu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tudents and relatives. She was respected and loved by everyone who met her. Our family came here from far away, not only to share sorrow with numerous friends of our sister, but also to share the good memories left by her.
When we met together in sadness and remembrance, we were reminded of your family and prayed for you, because this weekend must be sorrowful and shocking for you.
Anne deeply believed in love and forgiveness. We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we would like to share your sorrow and we wish that you would pray with us for love for one another. At this moment of sadness, Anne must hope that our hearts are filled with sympathy, forgiveness and love. We know that at this only your family can be more sad than we are.
We are willing to bear this sadness with you together, so that we can get comfort and support from each other. Anne must hope so!
Sincerely yours.
Doctor Anne Cleary's brothers,
Frank, Mike and Paul Cleary
我們經歷了突發的巨痛,我們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候失去了她。我們深以姐姐為榮,她有很大的影響力,受到每一個接觸她的人的尊敬和熱愛|她的家庭、鄰居,她遍及各國學術界的同事、學生和親屬。我們一家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裏,不但和姐姐的眾多朋友一同承擔悲痛,也一起分享姐姐在世時所留下的美好回憶。當我們在悲傷和回憶中相聚一起的時候,也想到了你們一家人,為你們祈禱。因為這個周末你們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驚的。安最相信愛和寬恕。我們在你們悲痛時寫這封信,為的是要分擔你們的悲傷,也盼你們和我們一起祈禱彼此相愛。在這痛苦的時候,安是會希望我們大家的心都充滿同情、寬容和愛的。
我們知道,在此時比我們更感悲痛的,只有你們一家。請你們理解,我們願和你們共同承受這悲傷。這樣,我們就能一起從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會這樣希望的。
誠摯的安.柯萊瑞博士的兄弟們 弗蘭克∕麥克∕保羅.柯萊瑞
Note:
Anne Cleary was shot to death by a Chinese student on University of Iowa campus, her brothers wrote this letter to the Chinese student's family. Let's "deeply believed in love and forgiveness".
When we love
愛
猴子的傳統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呵呵!)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 傳統不去反省它,就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