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for today, I will seek to live the livelong day positively without wis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my life all at once.
至少在今天,我只活於「此刻」;我不急著想要立刻解決我所有的困難與問題。
Only for today, I will take the greatest care of my appearance: I will dress modestly; I will not raise my voice; I will be courteous in my behavior; I will not criticize anyone; I will not claim to improve or to discipline anyone except myself.
至少在今天,我衣著得體、態度和藹、談吐溫雅、心地善良。我不挑剔、不批評他人。同時,在改變自己之前絕不期望他人改變。
Only for today, I will be happy in the certainty that I was created to be happy, not only in the other world but also in this one.
至少在今天,我珍惜自己仍活在今天中,而讓日子快快 樂樂的渡過。
Only for today, I will adapt to circumstances, without requiring all circumstances to be adapted to my own wishes.
至少在今天,我學習適應環境而不幻想環境適應我。
Only for today, I will devote ten minutes of my time to some good reading, remembering that just as food is necessary to the life of the body, so good reading is necessary to the life of the soul.
至少在今天,我的心靈因渴慕天主,而願意花些時間去讀聖書、聽聖言。
Only for today, I will do one good deed and not tell anyone about it.
至少在今天,我不欲人知的日行一善。
Only for today, I will do at least one thing I do not like doing; and if my feelings are hurt, I will make sure that no one notices.
至少在今天,我不再耿耿於懷的把他人對我造成的傷害牢記心中。
Only for today, I will make a plan for myself: I may not follow it to the letter, but I will make it. And I will be on guard against two evils: hastiness and indecision.
至少在今天,我試擬出自己生命的規劃;即使不能跟上計畫的進度,但至少我已著手在進行中,這樣,我就不至於永遠生活在一事無成的追悔中。
Only for today, I will firmly believe, despite appearances, that the good providence of God cares for me as no one else who exists in this world.
至少在今天,我深信天主視我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寶,並無微不至的呵護我。
Only for today, I will have no fears. In particular, I will not be afraid to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and to believe in goodness. Indeed, for twelve hours I can certainly do what might cause me consternation were I to believe I had to do it all my life.
至少在今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與美麗而不再生活在絕望與恐懼中。
Category: 下午茶會
包袱
上帝指派了三個人,交給他們各兩個包袱,並且要他們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競走,目的地是叫做「幸福」的終點。
※ 第一個人走得很痛苦,他覺得身上的包袱很沉重,幾乎把他壓垮了;他一路上汗水淋漓,每跨一步,就要流下一行眼淚。
※ 第二個人走得很愉快,不過他走的速度很慢,漸漸地也覺得雙腿有些發酸。
※ 第三個人一邊走一邊快樂地哼著歌,而且他健步如飛,一下子就到達了目的地。
《上帝在終點等待著他們。》
※ 第一個人忍不住埋怨:為什麼他們走得這麼快樂,我卻走得這麼痛苦?難道祢給我的行李特別重?
「不,你們包袱重量都相同。」上帝回答:「這兩個包袱,一個裝的是「痛苦」,一個裝的是「快樂」,由於你把痛苦的包袱掛在前面,快樂包袱掛在身後,只看得到痛苦,卻看不到快樂,當然走得難過又疲憊。」
※ 接著上帝指著第二個人說:「他跟你正好相反,他把快樂的包袱掛在胸前,痛苦的包袱扔在背上,眼睛看到的都是快樂,一路走來當然喜悅。」
※ 至於第三個人。
上帝繼續說:「他不但讓快樂在前.痛苦在後,還在痛苦的包袱上剪了一個洞。他一面走,痛苦就一面掉在地上,身上的擔子減輕了,所以走得比誰都快。」
《這則故事很虛幻,卻也很真實。》
因為上帝似乎真的給了每個人兩個包袱,裡面裝著快樂和痛苦;而也正是「樂」和「苦」交織出我們的人生,我們無法要求上帝收回痛苦的包袱,但我們卻可以自由選擇面對痛苦的方式。
其實上帝除了給我們名為「快樂」和「痛苦」的包袱之外,還給了我們一樣東西,讓我們去剪破盛裝痛苦的包袱,這樣東西,是一把神奇剪刀,它的名字叫做「原諒」。
是啊!
如果仇恨不能讓昨天變得更好,只會讓明天變得更糟,那麼仇恨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徒然折磨自己罷了!
《 若能停止咀嚼痛苦,把目光放在快樂的事務上,我們就能漸漸忘記過去的陰霾,看到明天的希望! 》
理想和现实
这个男孩正在向上帝诉说他的愿望:“我希望得到一位性情温和、高挑美丽的妻子,希望有一座带后花园的别墅小楼,希望有3个能够成为名人的儿子,还希望有一辆豪华的跑车。”
上帝祝福他的梦想能够实现。 多年后,这个男孩长成了大男人,他娶到的妻子温柔美丽,只是个子很矮;他有了3个可爱的孩子,只不过都是女儿而非儿子;他有一座看起来还算不错的房子,但是那是平房而非别墅小楼;房子的后面不是什么花园,而是被贤惠的妻子开辟的一个不小的菜园子;他还有一辆车,是辆给人拉货的大卡车而非他梦想中的跑车。
上帝没有给他他想要的,为此,他非常气恼地去找上帝理论。 “你为什么不给我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男人问上帝。
“哦?”上帝吃惊地望着他,“我不过是想给你一些惊喜,所以给了你一点你没想得到的东西而已。再说,你不也没了解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吗?
” “你也有所求吗?你希望得到什么?”男人很惊讶。
“我希望你能因为我给你的东西而快乐。”上帝说。 这个男人突然领悟了上帝的意思和生活的真谛,从此每天都过的非常快乐。
【大道理】 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会有距离和差异,聪明的人会带着感恩之心去享受现实,而愚蠢的人却会把手边的快乐随意丢弃。
都有原因
每一個在你的生命裡出現的人,。
喜歡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
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讓你自省與成長。
没有人是無缘無故出現在你的生命裡的,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有原因,都值得感激。
因為看輕,所以快樂;
因為看淡,所以幸福。
我們都是天地的過客,
很多人事,我們都做不了主。
譬如離去的時間,
譬如走散的人。
“心”字三個點,
没有一個點不在往外蹦。
你越想抓牢的,
往往是離開你最快的。
一切随缘,缘深多聚聚,
缘淺随它去。
人生,看輕看淡多少,痛苦就離開你多少。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镜。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
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
處事要三分為己,七分為人。
對朋友要三分認真,七分寬容。
對家庭要三分愛,七分責任。
看文章要三分在看,七分在品。
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
三分……七分……不過是人生的掂量。
看的是書,讀的却是世界;
沏的是茶,學的却是生活;
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艱辛。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没有採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
只有藉著祈禱和淚水才能接近偉大的十字架奧跡
(梵蒂岡電台訊)教會禮儀在9月14日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方濟各當天在聖瑪爾大之家小堂的彌撒講道中表示,十字架奧跡是為人類歷史的偉大奧跡,我們只有藉著祈禱和淚水才能接近這奧跡。在這十字架奧跡中,我們看見人類的歷史和天主的歷史。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說:在十字架的奧跡中,我們找到了人類的歷史和天主的歷史。教父們將二者比作樂園中的知善惡樹和十字架的樹。
教宗說:知善惡樹結出了許多惡果,而十字架的樹使我們得救,並寬恕那些罪惡。這就是人類的歷史行程,一條尋找那為愛而付出自己生命的耶穌基督救世主的道路。事實上,‘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三17)。十字架的樹拯救我們所有人,消除知善惡樹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在知善惡樹的影響下,我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判斷標準,以及我們企圖變成世界唯一判官的自負,開始了企圖認識一切的自滿和驕傲自大。這就是人類的歷史:從一顆樹到另一顆樹的歷史。
教宗接著說:十字架是天主的歷史行程,祂選擇舉起我們的歷史與我們同行。祂成為人,取了奴僕的形體,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天主這樣做是為了愛!沒有別的解釋:只是為了愛而做。今天,我們注視十字架、人類的歷史和天主的歷史。我們注視十字架,在那裡可以品嘗到蘆薈蜜、苦蜜、耶穌犧牲奉獻的甘苦。可是,這奧跡極其偉大,我們自己無法憑自己的能力看清它,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深深地感受這救贖的奧跡。首先是十字架的奧跡。這奧跡只有在跪下、祈禱中、還有通過淚水才能稍微懂得一點:這是使我們接近這奧跡的淚水。
教宗說:沒有哭泣,沒有內心的哭泣,我們永遠不會明白這奧跡!這是痛悔的人的哭泣、是兄弟姐妹看到沉痛的人類苦難和注視著耶穌的哭泣。他們下跪和哭泣,但他們永不孤獨,永不孤獨!。
教宗說:為進入這奧跡總是需要一位母親,媽媽的手。這奧跡不是迷宮,但有點類似。她,聖母瑪利亞,讓我們感受到這奧跡是多麼的偉大及多麼的卑下,多麼的甜如蜜又多麼的苦如蘆薈。願她在這條道路中陪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走這條路,別人無法代勞。每個人都必須以下跪和哭泣,在與聖母媽媽的陪伴下一起走這條路。
舊習慣
有位媳婦,每次煎魚,都把頭尾剁掉,婆婆看在眼裡,憋在心裡。
終於有一天,婆婆實在憋不住了,假裝不經意地問:「煎魚為何要去頭去尾?」
媳婦毫不遲疑道:「我娘家都是這麼做,可能是傳統吧!」
婆婆只好笑道:「你下次回娘家,問問你媽媽,看他知不知道原因。」
媳婦心想婆婆急著要答案,便打電話回娘家,一問之下,連她自己都不好意思。
原來,當時因為鍋子小,不去頭去尾煎不下,想不到換了大鍋卻忘了原因,舊習慣一直沿襲下來。
人生有很多道門,不管有鎖沒鎖,不管是開是關,總要試著自己動手開門。
就算前門不開,可以試試側門或後門。就算沒有側門,更別忘了,還有窗子可試呢?
就算窗子都關了,你可以去散散步再回來,何苦傻等呢?
奉獻
三袋米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一個特贫困的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
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
母親沒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著兒子。
那時村里沒通電,兒子每晚在油燈下書聲朗朗、寫寫畫畫,母親拿著針線,輕輕、細細地將母愛密密縫進兒子的衣衫。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一張張獎狀覆蓋了兩面斑駁陸離的土墻時,兒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長。
望著高出自己半頭的兒子,母親眼角的皺紋長滿了笑意。
當滿山的樹木泛出秋意時,兒子考上了縣重點一中。
母親卻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幹不了農活,有時連飯都吃不飽。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帶30斤米交給食堂當學費。
兒子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農活。”母親摸著兒子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里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
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後就送米去。
”兒子固執地說不,母親說快去,兒子還是說不,母親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甩在兒子臉上,這是16歲的兒子第一次挨打……。 兒子終於上學去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母親在默默沉思。
沒多久,縣一中的大食堂迎來了姍姍來遲的母親。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吁吁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
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打開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頭就鎖緊了,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占點小便宜。你看看,這裡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
這位母親臊紅了臉,連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麼,收了。
母親又掏出一個小布包,說:“大師傅,這是5元錢,我兒子這個月的生活費,麻煩您轉給他。”熊師傅接過去,搖了搖,裡面的硬幣叮叮噹噹。他開玩笑說:“怎麼,你在街上賣茶葉蛋?”母親的臉又紅了,吱唔著道個謝,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個月初,這位母親背著一袋米走進食堂。
熊師傅照例開袋看米,眉頭又鎖緊,還是雜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沒給這位母親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頓地對她說:米,我們都收。但品種要分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沒法煮,煮出的飯也是夾生的。
“不管什麼下次還這樣,我就不收了。”母親有些惶恐地請求道:“大師傅,我家的米都是這樣的,怎麼辦?”
熊師傅哭笑不得,反問道:“你家一畝田能種出百樣米?真好笑。”遭此搶白,母親不敢吱聲,熊師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個月初,母親又來了,熊師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毛辣辣地呵斥:
“哎,我說你這個做媽的,怎麼頑固不化呀?咋還是雜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麼背來的,還是怎樣背回去!”
母親似乎早有預料,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面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涌出:
“大師傅,我跟您實說了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啊!”
熊師傅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母親坐在地上,挽起褲腿,露出一雙僵硬變形的腿,腫大成梭形……母親抹了一把淚,說:“我得了晚期風濕病,連走路都困難,更甭說種田了。兒子懂事,要退學幫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學校……”
她又向熊師傅解釋,她一直瞞著鄉親,更怕兒子知道傷了他的自尊心。
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討飯,然後挨到天黑後才偷偷摸進村。
她將討來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學校……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熊師傅早已潸然淚下。
他扶起母親,說:“好媽媽啊!我馬上去告訴校長,要學校給你家捐款。”
母親慌不迭地搖著手,說:“別、別,如果兒子知道娘討飯供他上學,就毀了他的自尊心。影響他讀書可不好。大師傅的好意我領了,求你為我保密,切記!切記!”母親走了,一瘸一拐。
校長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不動聲色,以特困生的名義減免了兒子三年的學費與生活費。
三年後,兒子以627分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
歡送畢業生那天,縣一中鑼鼓喧天,校長特意將母親的兒子請上主席臺,此生納悶:
考了高分的同學有好幾個,為什麼單單請我上臺呢?更令人奇怪的是,臺上還堆著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時,熊師傅上臺講了母親討米供兒上學的故事,臺下鴉雀無聲。
校長指著三只蛇皮袋,情緒激昂地說:“這就是故事中的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
下面有請這位偉大的母親上臺。”
兒子疑惑地往後看,只見熊師傅扶著母親正一步一步往臺上挪。
我們不知兒子那一刻在想什麼,相信給他的那份震動絕不亞于驚濤駭浪。
於是,人間最溫暖的一幕親情上演了,母子倆對視著,母親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綹兒有些花白的頭發散亂地搭在額前,兒子猛撲上前,摟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明智的話
“我愛你” 三個字,
講出來只要 三秒鐘,
解釋要 三小時,
證明卻要 一輩子
你做了一件錯事—–
就很難 再讓人記起 你曾經的好。
你花時間解釋,還不如花時間證明它。
被真相傷害,總比 被謊言安慰要好。
少問別人 為什麼 ? 多問自己 憑什麼 ?
人和人太熟,就知道—刀子往哪裡捅 最痛。
人生四然:
來是偶然,去是必然,
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當你把別人看成 天使,你就生活在 天堂裡;
當你把別人看成 魔鬼,你就生活在 地獄裡。
我不問,你不說,這就是距離;
我問了,你不說,這就是隔閡;
我問了,你說了,這就是信任;
你不說,我不問,這就是默契;
我不問,你說了,這就是依賴!
人生首先要是—望遠鏡,看遠,
再就是—顯微鏡,看細,
接下來是—放大鏡,看透,
其次是—太陽鏡,看淡,
最後是—哈哈鏡 !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他真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八十歲那年,他在《八十自述》中這樣寫道:「我從聖約翰回廈門時,總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為我熱愛我好友的妹妹。」 這個妹妹名叫陳錦端。
他十七八歲時對她心生熱愛,相愛卻未能在一起,直到八十歲猶難能忘懷。
正應了白居易的那句詩:「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有一次,陳錦端的嫂子去香港探望暮年久病纏身的他,當聽說陳錦端還住在廈門時,他雙手硬撐著輪椅的扶手要站起來,高興地說:「你告訴她,我要去看她!」 他的妻子廖翠鳳雖然素知他對陳錦端一懷深情,但也忍不住說:「語堂!不要發瘋,你不能走路,怎麼還想去廈門?」想想也是,他頹然坐在輪椅上,喟然長歎。
陳錦端若是知曉這些事,心有何想? 將愛情付給了你,婚姻留給了她 遇見陳錦端前,林語堂喜歡一個叫賴柏英的女孩。 賴柏英和林語堂在同一個村子出生成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起去河裡捉鰷魚捉螯蝦。他記得很清楚,賴柏英有個了不得的本事,她能蹲在小溪裡等著蝴蝶落在她頭髮上,然後輕輕地走開,居然不會把蝴蝶驚走。
她還喜歡在落雨後的清晨,早早起床,去看稻田裡的水有多深。 她笑起來的時候,多像清澈的湖水,陽光灑下來,明媚一如花都開好了的春天。 是否每個男人的生命中,都有那麼一個女孩,一起成長,談天說笑,天真無邪的年紀許下許多美好諾言,他說娶她為妻,她說非他不嫁。 林語堂愛賴柏英,賴柏英也愛林語堂。只是後來,一個遠走他鄉求學,他急於追求新知識、見識新天地;一個留在故鄉,她的祖父雙目失明,她要照顧祖父,最後嫁了本地的一個商人。
人人都說,初戀是男人一生都無法解開的魔咒。後來,林語堂常常還會想起,在故鄉,有個女孩,她行在清晨的稻田裡,風吹樹,樹上積雨落,濕了她的髮梢、她的藍色棉布長衫,她忽然就笑起來。 時光多瘋狂,它使孩童那麼快就成長為少年,又推著少年離開故鄉,去遠方。
1912年,林語堂去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這個少年很優秀,在大學二年級時曾接連三次走上禮堂的講臺去領三種獎章,這件事曾在聖約翰大學和聖瑪麗女校(此兩所學校同是當時美國聖公會上海施主教建立的教會教育中心)傳為美談。
然而,於林語堂來說,最好的事是在這兒認識了陳錦端,兩人陷入熱戀。 陳錦端是林語堂同學的妹妹,用他的話說,「她生得確是其美無比」。才子鍾情佳人,佳人愛慕才子。
一切就像小說一樣,相愛的男女到了談婚論嫁之時,女方家長站出來,棒打鴛鴦。 陳錦端出身名門,她的父親是歸僑名醫陳天恩,而林語堂不過是教會牧師的兒子,雖年少多才那又如何,門不當戶不對,陳父看不上他。 這事情其實尋常,哪家父母不想為自己的女兒物色一個金龜婿呢? 他愛她,她也愛他,但他們中間橫亙著一條河。
這河不比銀河,王母娘娘拔簪劃河,而牛郎織女終是夫妻,年年七夕尚能鵲橋相會。而他和她,隔河相望,無橋可渡,絕無成親機會。 陳父不給這對戀人渡河之橋,但他願意為林語堂搭另一座橋。
陳父對林語堂說,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賢惠又漂亮,如果願意,他可做媒。 這廖家二小姐就是廖翠鳳。她的父親也很不簡單,是銀行家,在當時的上海頗有名望。 林家父母倒很滿意陳父的提議,要林語堂去廖家提親。 父母之命不可違,林語堂去了廖家。 廖翠鳳對林語堂的才氣早有耳聞,又見他相貌俊朗,十分歡喜,她願嫁他為妻。 想想多酸楚,他心中摯愛著陳家姑娘,卻要和陳家隔壁的廖家姑娘有媒妁之約。可是,他能做什麼呢?
許多年後,談及此事,他不無感慨:「在那個時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 最終他下定決心娶廖翠鳳,或許是因為,廖母和女兒說:「語堂是牧師的兒子,家裡沒有錢。」是的,廖母也不看好這門親事,但是,廖翠鳳很乾脆很堅定地回答:「窮有什麼關係?」 於是,林語堂和廖翠鳳定下婚事。
陳錦端得知這消息,拒絕了父親為她覓尋的富家子弟,孑然一身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 如果,如果他和她都奮力爭取,鐵了心在一起,結局又會怎樣?他和她都沒有去做,他們愛得太冷靜,他們都是愛情的逃兵。 沒有誰知道,每當回首這段愛情往事,陳錦端是怎樣的心情。歷史只簡短記載,陳錦端留學歸國後,多年不婚,一直單身獨居。直到32歲那年,她才與廈門大學教授方錫疇結婚,長居廈門,終生未育,只是抱養了一對兒女。
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愛 1919年1月9日,林語堂娶廖翠鳳為妻。 結婚的時候,林語堂做了一件奇事,他把結婚證書一把火燒掉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有離婚時才用得著。」 多智慧的一句話。
或可看做他對廖翠鳳許下盟誓,對她好,一輩子不離棄。 即使如此,可是,試問天下有幾個女子能容忍丈夫燒掉婚書?廖翠鳳能。 這個女子多智慧!她知道,嫁給一個人,就要接納他的生活方式。他有再多怪癖,她都理解並接受。這樣的女人多清醒。
廖翠鳳生於富貴之家,但她能快樂地和丈夫一起過平常日子。婚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生活艱難,不過巧婦不會難為少米之炊,簡單的飯菜她亦能做得花樣百出。實在揭不開鍋時,她默默當掉首飾維持生活。
這樣的女人,要林語堂如何不愛? 她知道林語堂心中一直不曾放下陳錦端,但並不計較,居住在上海時,她常常邀請尚未婚配的陳錦端到家中做客。每次得知陳錦端來,林語堂都會很緊張,坐立不安。孩子看見了,頗為不解,便問媽媽。她坦然微笑,對孩子說:「爸爸曾喜歡過你錦端阿姨。」
筆耕之餘,林語堂喜歡作畫自娛,他畫中的女子從來都是一個模樣:留長髮,再用一個寬長的夾子將長髮起。孩子發現了這個秘密,問父親:「為何她們都是同樣的髮型呢?」林語堂也不掩飾,撫摸著畫紙上的人像,說:「錦端的頭髮是這樣梳的。」 沒什麼好隱瞞的,他只不過是在懷念。天長日久,煙火歲月,他早已愛上他的妻子。他只不過是在懷念少年時愛過的姑娘。
他明白他的妻子不會打翻醋罈子和他吵鬧。 世間哪有不爭吵的夫妻?為別的事,倘若真的爭吵了,他總會先閉口不言,這是他的妙招:「少說一句,比多說一句好;有一個人不說,那就更好了。」
的確,夫妻吵嘴,無非是意見不合,在氣頭上多說一句都是廢話,徒然增添摩擦,毫無益處。他說:「怎樣做個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歡的時候,你跟著她喜歡,可是太太生氣的時候,你不要跟她生氣。」
她忌諱別人說她胖,但她喜歡人家讚美她挺直的鼻子,所以她生氣時,他總是去捏她的鼻子,說一些歡喜的話,她也就笑起來了。 這樣一對夫妻,多好! 誰說先結婚後戀愛不可以呢? 「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舊式的,是由父母認真挑選的。」他說,「這種婚姻的特點,是愛情由結婚才開始,是以婚姻為基礎而發展的。」他還說:「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自然就合腳了。」
人人都知道他一直愛著陳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於,不和生活較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舊情人再好,往事再美妙,不過都是過往,最要緊的是憐取眼前人。和在一起的這個人,好好生活,歲月靜好。
「我們現代人的毛病是把愛情當飯吃,把婚姻當點心吃,用愛情的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他說,「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那就好了。」
結婚五十周年,是為金婚。那一年,林語堂送給妻子廖翠鳳一個勳章,上面刻了美國詩人詹姆斯•惠特孔•萊里的《老情人》一詩:「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幽冥倘異路,仙府應淒淒。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 他對她心懷感恩,他們的婚姻他引以為榮,他曾得意地說:「我把一個老式的婚姻變成了美好的愛情。」
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逝世於香港,靈柩運回臺北,埋葬於陽明山麓林家庭院後園,廖翠鳳守著他,度晚年,直到她也閉上眼睛停止呼吸。
《讀者雜誌》2013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