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劉若英:撿回珍珠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慶幸自己還有機緣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平常的工作是有償的,投入和產出常常要斤斤計較。參與公益卻完全是義務,有時自己還要倒貼,為的又是什麼。我的答案是,為了得到更多。
去年探訪了斯里蘭卡的街童,今年參與「撿回珍珠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幫助偏遠山區優秀卻貧困的孩子能繼續升學。
我自己並不是一個愛念書的孩子,上學對我來說,更多是滿足家人的期待。只要無大差錯,成績過得去,這事就算過關了。我的學校教育,都在家人的全力「期待」和經濟支持下完成。衣食無憂的小孩,包括我在內,從不覺得有書念要感謝誰,反倒厭煩求學過程如此處處受制於他人。這一次去了甘肅的山區,看見了那一大片黃土高原,看見了一個連馬鈴薯都長得很吃力的地方,有一群成績非常優異,每天要走三個小時陡曲的山路才能上學的孩子,我終於深感羞愧。原來,上學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對很多孩子來說,那甚至是一個奢侈的願望。
中國大陸的義務教育是九年。也就是念完初中,想要繼續升學就必須自費。這對很多低於收入水平線的家庭是不可能的任務。在很多偏遠家庭,孩子一結束義務教育,就會被送去工作。繼續受教育就甭提了,他們還需加入家裡的生產力行列。
「珍珠計劃」是現任台灣監察院長王建煊先生成立的。他在任職院長之前,知道許多孩子遭此困境,決定幫助他們。後來任了公職,他把這個任務轉交給張君達先生。張先生本是單純台商,受了王院長託付接下這份工作,怎知當深入這群孩子的家庭後,他不當台商了。他把生意交給兒子,自己一年三百天在路上,不停的探訪,不停想方設法。就這樣,被撿起的「珍珠學生」這三年高達一萬多人,去年考上優異大學的孩子不計其數。
成為珍珠生有兩個標準,一是家境清苦,不堪負擔學費;二是學業成績優秀。這次的探訪中,我問學生,當珍珠生的感覺是什麼?大部份的回答都近似「很驕傲,感覺自己憑實力得到獎學金。」
一年 2,500人民幣可以幫助一個優秀的孩子。你幫助他上學,然後他會幫助自己展開一段嶄新的人生;有時還不只如此。
一 個女珍珠生,母親因為車禍斷了腿。她想考上好大學,她也想幫媽媽裝義肢,於是她極度節儉,從獎助費用中省下錢來,想讓媽媽能走路。就在考上大學的那一年,張君達先生去看她,發現她的媽媽還是拄着拐杖。一問之下發現,她的鄰居突然中風,家境極貧,於是她將給媽媽裝義肢的錢給了鄰居醫病。問她怎麼捨得?她回答「這些錢也是別人幫助我的,媽媽的腿可以等,我來年再攢,隔壁家媽媽的病不能等……。」
還有一個孩子,家裡五個兄弟姊妹,自己是老大,因為珍珠計划上了高中。他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和他一樣繼續上學,於是想了個辦法。他每個月回家一趟,帶 12個饃饃回學校,中午吃學校提供的午餐,晚餐就吃饃配白水。這樣省下的錢讓家中另外的兩個弟妹都交了學費。
兩個真實的小故事,讓我知道,一個月兩百多塊錢,有時候資助的不只是一個學生,可能是一個家庭。兩百塊也不是施捨,是分享,是獲得,獲得他們提供的人間溫暖和啟發。現今啟發難尋,溫暖更難,也許只有在如此質樸的環境下,我們還能見證自己被埋沒的良善可能。
這趟路,走得非常辛苦,但非常值得。每個孩子都是珍珠,不該湮沒在貝殼裡,不見天日。珍珠有一天會發亮,照亮我們和這個世界。知識是不是能改變命運?這些孩子用具體的行動和毅力回答了我們

My Lord God,
I have no idea where I am going.
I do not see the road ahead of me.
I cannot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t will end.
Nor do I really know myself, and the fact that I think I am following your will does not mean that I am actually doing so.
But I believe that the desire to please you does in fact please you.
And I hope I have that desire in all that I am doing.
I hope that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apart from that desire.
And I know that if I do this you will lead me by the right road, though I may know nothing about it.
Therefore I will trust you always though I may seem to be lost an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not fear, for you are ever with me, and you will never leave me to face my perils alone.
Author unknown

猶太人每逢星期一、四,從日出到日落持守禁食。按時禁食、按時祈禱,一向被視為是向上主的一種祭獻,能得到特別的眷顧。而耶穌所帶來的生活準則,卻大大地挑戰了法利賽人和一般猶太人所固守的傳統法律。門徒在失去主耶穌之後,才有禁食的必要;這給予初期教會在星期二、五禁食一個權威性的根據,因 為基督徒的禁食顯然與耶穌的苦難密切相連。
舊約中常以「婚姻」比喻天主和以色列子民的關係,天主是新郎,以色列子民是新娘。新約中耶穌「新郎」自居,象徵他和新的天主子民的關係,耶穌也不止一次使用「婚宴」的圖像來表達天主國臨近(廿二 1-14;廿五1-13)。猶太人的「婚宴」通常持續數天之久,充滿了喜樂;但耶穌用此比喻所說明的「喜樂」並非是一般性的,而是屬神的。祂用這比喻的同 時,也知道自己受難的日子將要到來,祂終將面臨死亡,門徒們在那時就要禁食了。教會將這段福音安排在今天的彌撒中,目的就在於邀請信友開始一個新的生活, 以經驗和耶穌一同死亡,再一同復活的喜樂!
ccreadbible.org

歌詞是改編自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的"十誡詩"
倉央嘉措《十誡詩》
第一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 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 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 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 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 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 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 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 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我的天主,我要感謝你,頌揚你,讚美上主的名號。當我年輕時,在出外旅行以前,我公開以祈禱來尋求智慧。我曾在聖殿前,懇求過智慧;對智慧,我要尋求到底。因為她的花,開得有如成熟的葡萄;我的心喜悅智慧。我的腳總踏在正直的路上;自我青年時,我就到處追求她。我稍微側耳傾聽,就接受了她。為我自己找到 許多教訓,因了她,我得到許多利益;對那賜給我智慧的,我要光榮他。因為我已決定,要實行智慧的事,熱心行善,我決不會蒙羞。為著她,我的靈魂曾經奮鬥過;我在遵行法律上,無微不至。我高舉我的雙手,哀哭我沒有認識她。我曾使我的心靈嚮往著她,因了純潔,我終於找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