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失去一位好人:向教宗方济各和普世信仰的力量致敬
我只见过教宗方济各一次。很简短。只需片刻,房间里就挤满了达官贵人和寻求者,有些人是出于责任,有些人是出于信仰。我既不是天主教徒,也没有进行过神圣的朝圣之旅。我只是一个需要一点希望的人。不知何故,在那短暂的相遇中,我得到了它。
如果不显得过于浪漫,很难解释,但是当你面对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时——不是表演上的善良,不是“公共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选择性善良——而是真诚、深刻、坚持不懈的善良……你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会发生改变。你感觉轻松多了。你感觉更勇敢了。你觉得,尽管人类有种种伤痛和邪恶,但仍然值得为之奋斗。
这是教宗方济各送给我的礼物。从我今天看到的泪水和数百万跨越信仰、种族和国界的人们痛苦的沉默中,我可以想像,他也给了许多人同样的礼物。
今天,我们哀悼的不仅是教宗的逝世。我们为人类在这片生存平原上失去最强大的棋子之一而感到悲痛。
他是一位让善良再次变得激进的人。他提醒强者,谦逊并不代表软弱。他认为爱不是教义而是责任。他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士。他是一个更为罕见的人——他具有普遍的精神。
我是印度教徒。我的上帝有不同的名字。我的祈祷有不同的节奏。但我会跟着这个人赴汤蹈火。因为他对上帝的信仰,也承载着对我们所有人的信仰。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教派,而是尊严。他的声音总是柔和但从不软弱,即使让人感到不安,也传达真理的重量。尤其是当它扰乱了舒适感的时候。
这个世界总有办法蚕食你的灵魂。喧嚣、贪婪、仇恨、伪装成信仰、爱国主义或家庭价值的空洞仪式。很容易变得麻木。人们很容易陷入愤世嫉俗的情绪。但偶尔,也会有人提醒我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仍然触手可及。那种美好仍然存在。我们不需要完美才能做好事——我们只需要勇敢。
教宗方济各就是这样的人。
他选择爱而不是教义。他选择同情而不是评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选择行动而不是掌声。他与穷人同行。他跪在被丢弃之物前。他不是用愤怒而是用道德勇气来挑战强权。他做这一切的时候都带着一种仿佛在祈祷的微笑。
他明白了许多宗教领袖忘记的一件事:上帝不只住在寺庙、教堂或清真寺。神圣性不在于一个地方,而在于一种生活方式。看待他人的一种方式。一种一次又一次选择善良的方式,即使这会造成伤害。
是的,今天我们哀悼。我哀悼。这不仅对天主教世界如此,对我们所有人也是如此。因为当这样的男人离开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灯光暗淡了一样。
但也许——只是也许——我们纪念他的方式就是自己成为光明。
让我们记住祂对人类的信念,并以此激励我们自己。让我们在这场复杂、残酷而美丽的人生游戏中继续走正确的棋步。让我们优雅地说出真相。让我们保护弱势群体,质疑强势群体,互相扶持,不是因为我们是谁,而是因为我们在这里──在一起。
教宗方济各相信,世界上的尊严是无条件的。信仰在这里实践,而不仅仅是宣扬。如果我们建造它,这个世界仍然可以存在。
这或许就是他给我们的最后礼物。这不是绝望的呼唤,而是对责任的呼唤。
因为只要我们彼此怀抱着他的信念,那么他真的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维诺德·塞卡尔


Friends, today we celebrate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as the Mother of God.
St. Irenaeus says tha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salvation, God was trying on humanity, gradually suiting divinity and humanity to one another—preparing for the Incarnation. All of that preparation was a prelude to the Israelite girl who would say yes to the invitation to be the Mother of God.
To say that Mary is the Mother of God is to insist on the density of the claim that God truly became human. As Fulton J. Sheen commented, Mary is like the moon, for her light is always the reflection of a higher light.
Catholic theology has drawn a further implication from Mary’s status as Mother of God—her role as Mother of the Church. If she is the one through whom Christ was born, and if the Church is indeed Christ’s Mystical Body, then she must be, in a very real sense, the Mother of the Church. She is the one through whom Jesus continues to be born in the hearts of those who believe. This is not to confuse her with the Savior, but it is to insist on her mission as mediator and intercessor.

朋友们,今天我们庆祝圣母玛利亚作为天主之母的节日。

圣依勒内欧曾说,在救赎历史中,天主一直在“试穿”人性,逐步使神性与人性彼此适应——为降生成人做好准备。所有这些准备,都是为那位以色列少女铺垫,她回应了邀请,成为天主之母。

称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是为了强调天主真正成为人的事实的深刻性。正如傅尔顿·J·辛所评论的那样,玛利亚就像月亮,她的光总是反映更高的光。

天主教神学从玛利亚作为天主之母的地位中推导出进一步的含义——她作为教会之母的角色。如果她是基督通过她诞生的人物,而教会确实是基督的奥体,那么她必然以非常真实的意义成为教会之母。她是通过她,耶稣继续在信徒的心中诞生的人物。这并不是将她与救主混为一谈,而是强调她作为中保和代祷者的使命。

Bishop Robert Barron

 

吉姆在一个风景区工作,每天去上班时,邻居老杰克都会递来一张5美元的钞票,请他从景区的咖啡店买一包4美元的咖啡,这习惯已保持了好几年,当然,作为回报,老杰克总是将吉姆家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

时间久了,卖咖啡的女主人,对吉姆就熟悉了,总会准备好咖啡和一美元零钞,有时,吉姆也会好奇地问老杰克:「咖啡保质期很长,你为什么不能一次多买些?」

他摇摇头,笑着说:「不,我更喜欢现在这样,每天一包咖啡,刚刚好。」

一次,吉姆急着去朋友家聚会,就从别的店买了咖啡,不料,杰克都没开包,就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咖啡。」吉姆吓了一跳,后来他又试过几次,就算包装一模一样,只要咖啡不是从风景区的店里买的,老杰克都能一眼识破,吉姆再也不敢偷梁换柱。

过了几年,老杰克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但他每天还是会委托吉姆买咖啡,每次把5美元交给吉姆时,他的神情都充满了期待。

一天,在吉姆又一次买回咖啡时,躺在病床上的老杰克虚弱地伸出手,轻轻摩挲著那张一美元,问吉姆:「这么久了,难道你真不知道,我为什么总买那家店的咖啡吗?」
吉姆看着老邻居,摇摇头。
「因为卖给你咖啡的是艾莉娜呀!」

老杰克的语气突然温柔了许多:「她是我最深爱的人,当年,她父母嫌我是个穷光蛋,硬是把我们拆散了,我也只能伤心地离开,多年以后,我妻子病故了,孩子们 也各自成了家,我就想回来看看,后来,我打听到艾莉娜在风景区卖咖啡,也早就为人母了,我不愿意打扰她平静的生活,就悄悄在这里定居,并开始委托你帮我买 咖啡,从你第一次帮我带回咖啡的那天,我就知道,艾莉娜同样没忘记我……」

「难道,你没去看望过她?」吉姆不解地问。

老杰克摇了摇头:「当年,我们恋爱时,没办法经常见面,就偷偷订了一个暗号,将一美元的零钞折叠成三角形,装到信封里,让邮递员送给对方代表平安。

所以, 我每次请你买咖啡,总是把钱折叠成三角形,而艾莉娜让你带回来的零钞也是叠成三角形的。这样,我们虽然不曾见面,却每天都能得到对方平安的消息,仿佛又回 到了当年的时光……

「现在,我就要去见上帝了,可如果艾莉娜得不到我的消息,该有多么伤心呀。我床下面有个箱子,里面全是折叠好的零钞,请你继续帮我买咖啡,拜托了……」

老杰克断断续续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在老杰克的葬礼上,吉姆默默地搬出另一个箱子,里面全是包装好的咖啡,还有很多折叠成三角形的零钞,原来,早在半年前,艾莉娜就因病去世了,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她最后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咖啡和零钞交给吉姆,请他代替自己,向杰克传递平安的消息!

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因为动作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又干过很多工作,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

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地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三十岁时,女儿凭著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

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 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已经年迈的母亲,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 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

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事实是,你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你今天做的事情很重要。你每天做的事情都很重要。成功的人只是做那些在做的时候似乎不起眼的事情,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做,直到复利效应发挥作用。”

 

“The truth is, what you do matters. What you do today matters. What you do every day matters. Successful people just do the things that seem to make no difference in the act of doing them and they do them over and over and over until the compound effect kicks in.”
― Jeff Olson, The Slight Edge

在一个寻找福气的研讨会上,有50个人报名参加。
50个人走进一个装满气球的教室,
主持人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
给每人一个气球,要求大家在气球上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接着将气球收集起来,放到另一个房间里。然后大家被带到那个房间,要各人分别找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气球,限时5分钟。
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找寻自己的名字,大家碰撞、推挤,现场一片混乱。 5分钟过去了,在场没有人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气球。
主持人喊停! 要求大家随便找个气球,然后把气球递给上面有名字的人。 不到3分钟,大家都接到了自己的气球。
于是主持人指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每个人都疯狂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没人知道它在哪里。

福气其实取决于周围的人:
给予他人想要的,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上等人互相捧,下等人互相整!
你把身边的人看成草,你被草包围,你就是「草包」!
你把身边的人看成宝,你被宝包围着,你就是「聚宝盆」!
人生要懂得放大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相互协助,相互支援,实现共赢!

「缘」来是你, 「友」你真好!

注:这个故事太好了! 欣赏别人,幸福自己。
人生最大的课题是: 知恩,感恩,报恩, 知福,惜福,造福。
生命因助人而精彩,生命因学习而辉煌!

在十五年前,朋友丈夫遽逝之后,每次当朋友关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的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

她的儿子也知道,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虽然私立大学的学费不低,但也自信满满,不担忧的说:「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

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
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干照夜白〉,我一怔,沉吟道:「韩干照夜白?韩干是唐代画马的名家。」

「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
我没吭气,慢慢打开手卷,没看两呎,已经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
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
偏偏她还喜孜孜地指著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耶!」
我犹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
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著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

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
「您确定?」她低着头问。「确定!而且这是仿的,原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她没再说,站起身,以很快的速度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

后来有一次遇上她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我立刻心一揪。
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著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
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干画照夜白」。

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
「我妈去年过世了,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
「你们家…」
「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
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之后,一下子崩溃,所以我拚命用功,一路要拿奖学金。」
「那张画…」
「我带来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
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

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
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小雨。
一件物品的重要性除了自身的价值之外,人所赋予它的情感更胜于它的价值。

当我到非洲去旅行以前,很多人介绍我去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原名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大多数人就叫这个小镇K. S.,也没有人了解为何它有这个绰号。这个小镇的确与众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郊外有很好的灌溉系统,也有相当多的树木,据说,这是非洲树木最密的地方,而这些树都是近年来种的。灌溉系统当然不是新的,但是维护得很好,所以当地的人可以不愁缺水,农作物因此也可以生长得不错。
我到了这个小镇以后,发现好多地方都以K. S.命名,很多饭店叫作K. S.,当然为了区别起见,也会加一些字在前面,有一家饭店叫作East K. S.,我猜想大概还有West K. S.,我在街上闲逛了一阵,看到了一家咖啡馆,就叫作K. S. Cafe,里面布置得很好看,也有冷气,我就进去坐坐。
老板是个中年人,很和气,会讲英文,他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我是从台湾来的。他一听到台湾,神情立刻一变,一再地向我问台湾的情况,从他的谈话中,他是完完全全的台湾迷。我在非洲旅行,过去从未碰到任何人对台湾如此有兴趣,大多数人根本搞不清楚台湾在哪里,他对台湾如此有兴趣,当然也使我非常高兴,颇有受 宠若惊之感。我发现这位老板话很多,就乘机问他为什么这个地方到处都有K. S.的字样,老板这下就更加兴奋了,以下是他所说的故事。
很多年前,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到这个小镇做义工,这位年轻人是工学院学生,他在这里有一年之久,一年之内,他教会了很多学生如何使用机械,这些机械都是他设法从台湾运来的,当地的高中接受了这些机械,也使他们的教育水准大为提高。
虽然这位年轻人力求生活得和当地人一样,大家仍然知道他是当地最富有的人,他有电脑,有手机、电子照相机,他也捐了好多视听器材给学校,这些器材都是当地学校买不起的。
那所高中的校长有点担心他会被抢,就叫他住进学校里去,在那里,他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吃饭,而且晚上还教他们一些技术。可是,有一天,有歹徒进入了他住的地方,除了将他的那些相机等等洗劫一空以外,还杀害了他。
这位年轻人的死亡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发现,警察来了,也查不出所以然,可是,对这个小镇的居民来说,可说是悲伤之至。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抢匪居然会杀害如此善良的人。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外来的人所干的事,但是小镇居民蒙受莫大的损失,他们失去了一位好的老师,也失去了那些有价值的机器。谁会保养这些机器 呢?如果机器老旧了,谁会再给他们新机器呢?
小镇居民以最快的速度告诉了年轻人在台湾的家属,令他们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的家属似乎早有预感,虽然非常难过,但他的父母表现得很镇静,并且立刻赶来参加年轻人的安葬。
小镇居民当然都参加了年轻人的安葬仪式。年轻人是天主教徒,这个国家是天主教国家,所以可以在教堂里举行安葬弥撒,但是,这次弥撒却是中文的,连圣歌也是中文的。主礼的神父一开始就解释天主教强调宽恕,年轻人是天主教徒,当然一定会原谅杀害他的人。在弥撒结束的时候,年轻人的爸爸向大家讲话,他说他的儿子 在一个多月以前有一点奇怪的感觉,他认为极有可能会有人要来抢他的财物,而且他也极有可能丧失生命,所以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父母,请他们心里有所准备,万一他在非洲去世,他们一定要原谅杀害他的人,他们如果不是如此的贫困,绝对不会沦为盗匪的。
那位年轻人除了要求他的父母心中不要有仇恨以外,还要求他的父母做一件事,他认为非洲最缺乏的基础建设是灌溉系统,他知道他在台湾的父母很有钱,希望他的父亲能够出一笔钱来替这个小镇建造一个灌溉系统。他跟小镇的官员谈过,他们知道灌溉系统的重要性,但是一直苦于没有经费,他也希望他的父亲替小镇种植一片 防风林,以防止小镇的沙漠化。
年轻人的爸爸在葬礼结束以后的致词中,承诺一定会完成儿子的遗愿。
而最令大家吃惊的是:这位父亲展示了一幅中国的字画,上面写了两个中国字,小镇的居民完全看不懂。他解释了这两个字是「宽恕」,他要将这一幅字送给儿子服务的学校。
校长接受了这幅字,以后也就一直挂在校长室里面,但是大家不会念这两个字,也知道念来念去总不对,后来,有一位老师说,我们就用K. S.来念这两个字吧。从此,这所高中改名为K. S.高中,这所高中所在的街道也改名为K. S.街,小镇唯一的诊所改名为K. S.诊所,可想而知的是,有些饭馆和咖啡馆也改名为K. S.饭店、K. S.咖啡馆。
为什么小镇居民对K. S.这两个字感觉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年轻人的父亲没有对他们口出任何怨言,还真的派人来探测地理环境,小镇因此有一个又长又宽的树林保护他们,小镇居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美的树林;灌溉系统完成以后,不停的有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教他们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小镇居民的生活改善了许多。
我一下子就找到了K. S.高中,我不好意思冒冒失失地进入校长室,所以没有看到「宽恕」这两个字,可是我找到了年轻人的墓。墓地是一片青草,只有一块铜牌,上面刻着K. S.两个字,没有死者名字,也没有死者的出生和去世的年月日,据说,这是年轻人父母的愿望,他们希望大家永远记得的是他们的儿子有宽恕的美德,他们又知道小镇居民已经将K. S.等同于宽恕,所以墓碑上只有K. S.两个字。小镇居民并
不知道年轻人何时出生,但是都记得他是哪一天去世的,每年的那一天,总有人会在这个青草地上放满了花。
青草地旁种了一棵柳树,我注意到柳树下有一个盒子,盒子上有一个按钮,按钮旁的说明显示我若按下按钮,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我当然立刻按了一下,令我吃惊的是从四个扬声器中,出来了我们中国的圣母颂,江文也的〈圣母经歌〉,「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尔偕焉……」,全世界都有圣母颂,大家都知道古诺的〈圣母颂〉,可是我们中国天主教徒喜欢唱的仍是我们自己人写的中文圣母颂,我们的中文圣母颂叫作〈圣母经歌〉,几乎没有一个中国的天主教徒不喜欢这首歌。 但是我现在听到的歌,虽然是中文的,一听却就知道,这是外国小孩子努力地用中文唱出来的。他们不可能完全懂这些中文字的意义,他们知道来自台湾的年轻人喜欢听这首歌,所以那所高中的学生就拼了命用拼音的方法唱了这首中文歌,他们一定想告诉年轻人,他将永远活在他们的心中。
而我呢?在我听到中文的〈圣母经歌〉以后,我忽然有了浓厚的乡愁,我想立刻回到我的家乡,不仅因为我可以大声地用中文唱我喜爱的圣歌,而且我现在更加感觉到自己国家的可爱,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懂得宽恕的社会。
在飞机上,我看到好几起自杀炸弹攻击的新闻,在伊拉克,一次爆炸炸掉了六十几位无辜的老百姓。有自杀性攻击,显示世界上存有巨大的仇恨,要消灭这些恐怖分子,提倡宽恕是唯一的办法。
在飞机上,我睡着了,我梦到我坐的飞机是K. S.号,属于K. S.航空公司的,而且是向K. S.城市飞去。

2024、11、05
作者:李家同


作者:洪兰

皱纹只是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笑容。

小时候写作文时常写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是心中对光阴其实没有感 觉,尤其那时连「梭」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写上这句话,作文至少会有「乙」。

匆匆过了一甲子,现在知道它的意思了,但是却感觉这句话还不够真实,因为箭和梭 是看得见的实体,而光阴从指缝中流失却是无声无息,完全没有痕迹便不见了。

朋友传给我一个日本银发族川柳比赛的讯息(川柳相当于我们的打油诗),老人们以三行日文,写下自己的老年生活,例如:

成对的碗,
一个给了我,
一个给了猫;

医药太进步了,
活得比预计的长,
超出保险年限;

现在能够温暖迎接我的,只有坐便器了;

怀旧歌曲不会唱,
太新了;

刚刚太好吃了,但吃什么已经忘记了;

好不容易站了起来,
却忘记是要干什么,
又坐了回去;

所谓年迈,就是不断增加药片和逐渐衰退的记忆;

以前走路必须抬头挺胸,现在走路必须注意脚下;

现在人生已经不迷惘了,却一直迷路;

不敢再做身体检查,
每检查一次,
就多出一种病;

有糖尿病,
却没有甜蜜的生活;

曾经打骂过的孩子,
现在温柔牵着我的手;

照镜子时,
感觉看到了妈妈;

睡个懒觉起来,
发现家人在
确认我的脉搏;

以前反复确认还有没有感情,现在反复确认还有没有呼吸;

过去的心悸是
为了爱情,
现在的心悸是犯了病;

饭吃八分饱,
还有二分用来吃药。

这些诗句让人哈哈大笑之余,也不免反省一下,我们该如何来面对自己的老年?

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的必要,前二者往者已矣,已成事实,只有老友是来者犹可追。

其实,一个人生活也不一定要孤独,成对的碗,一个给了我,另一个可以送给好友啊!要有朋友,自己要先成为别人的朋友。

一起长大的朋友很宝贵。

人要不断的问自己:
「如果我明天走了,有谁会真正想念我?」
只要有一个人怀念你,你就没有白活。

但是友情需要培养,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

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吃不起学校的餐厅,一个三明治 1.5 美元,一个汉堡 1.99 美元,同学说很便宜,但对新台币 42 元换 1 元美金的我来说,还是很贵,我通常是吃花生酱三明治,花生便宜又有蛋白质,营养够。

后来我发现不行,因为有些消息没有跟同学在一起就不知道,例如老师的出题偏好、怎样可以抢到仪器来用等等,所以只好一周二天跟同学一起去吃饭。

一学期下来,交到几个好朋友后,我就约他们来我实验室吃饭,我做蛋寿司请他们(做不起鱼寿司),久了大家就自己带三明治来我实验室吃,我就听到了小道消息,也省下了饭钱。

因此要交朋友,
先要付出。

早上早一点起床煮饭,拌点醋和糖做成寿司并不辛苦,获得的友谊却是长长久久。

多年后,我去美国开神经学年会,碰到一个同学(现在是名教授了),他说,他第一次吃到寿司是在我研究室,后来去纽约教书,虽然常去日本店吃寿司,却觉得没有在我实验室吃的好吃,我告诉他,因为少了一味,叫做友情,他听了哈哈大笑。

年轻的人纯真,没有势利眼,所以友情持久。

但是只要真心待人,老了也是一样。

若是老本允许,一月一次跟朋友上馆子联络感情,若是荷包不允许,也可以请朋友来家包饺子。

以前做留学生时,大家轮流去各家包饺子,饭后一杯清茶,天南地北,聊到不知东方之既白,贫穷之交,友情更长久。

年轻时纯真没有势利眼,所以友情能持久。

人只要健康,不必怕活得超越保险年限。

走路倒是必须看脚下,因为老人摔不得,一坐上轮椅,健康就走下坡了。

至于照镜子看到自己变老,要记得马克吐温说的:「皱纹只是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笑容。」心态一转变,人生就转变了。

吃饭本来就是吃八分饱,另外二分不如留下来吃甜点,一点甜的滋味让自己心情好,心情好最重要,粗茶淡饭吃起来也似山珍海味!

三行诗很有趣,哈哈一笑,青春不老。

只要尽力帮助别人,让别人怀念你,你的人生就值得了。

*内容摘自《什么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 》一书。

端副主教 解释

圣座教义部于12月18日发表经由教宗批准的《恳求的信赖》声明,表示同性伴侣将能得到司铎的祝福。这份声明强调了对「人」祝福,而不是对「关系」或「行为」进行祝福。这份文件同时重申了婚姻由一男一女结合的教义不变。

身为赋有分施基督慈爱及恩宠的圣职,一位神父不应让人与天主的大爱隔绝。无论他与什么伴侣在一起,只要他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渴望来自天主的祝福,勇敢地向神父恳求降福,这份虔敬无疑是为天主所悦纳的,神父就应将祂对我们的无条件大爱分施给他,让天主的光照与慈爱属于所有的人。

当有同性伴侣在适当的场合及情况下向神父请求祝福时,请神父为了人灵的益处,为他们祈求平安、健康、对话及互相帮助。也求天主光照,使他们能承行祂的旨意,达到最终的皈依。

请神父们及信友们注意教宗四个原则:
1.「婚姻仍然是一男一女的结合」
2.「同性结合仍然违背天主旨意」
3.「祝福非正常伴侣的目的乃是希望其皈依」
4,「关爱罪人但曾恨罪恶的教义仍然未变」

因此,第三章(31-41号)开启了这些祝福的可能性,这是对那些请求祝福的人的一个举动,他们“认识到自己贫乏和需要帮助、不要求自己状况合法化,而是恳求在他们的生命和关系中一切真正美好和人性上有价值的东西,都因圣神的临在而得到增加、恢复和提升”(31号)。这种祝福不是标准化的,而是托付于“特殊情况下实施的分辨能力"(37号)。

此外,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混淆和恶表”,当请求祝福的是非正常伴侣或同性伴侣时,“绝不可与民事结合的仪式同时进行,也不能与之有关联。甚至不能涉及与婚姻相称的服装、举动或话语”(39号)。这种祝福“能在其它场合发生,如到朝圣地参观、与司铎会晤、集体祈祷或在朝圣活动中”(40号)。

神父有条件祝福同性伴侣

梵蒂冈教义办公室18日宣布,教宗方济各,做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示,这份文件,批准神父可以为同性恋伴侣送上祝福,不过条件是,不能成为常规教会仪式或礼仪的一部分,也不能是婚礼或民事结合的仪式。

祝福非正常伴侣的地点不会是在教堂的公开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