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教宗說過這様的話:
「河不喝自己的水;
樹木不吃自己的果實;
陽光不會照在自己身上;
花朵也不會為自己散發芬芳。
為他人而活,是大自然的法則。
我們生來要互相幫助,
不管多麼困難⋯⋯
快樂時,生活本來就美好;
但當別人因你而快樂,這時,更好。
那麼,我們都要記得,
葉子的每一種顏色變化,都是美麗的,
生活的種種改變,也都有它的意義,
兩者皆需要用清晰的眼光看待。
因此,不要牢騷、埋怨,
而是記住痛苦是我們活著的軌跡,
問題會讓我們變為更堅強,
禱告讓我們不孤單!
如果能夠懂得這些真理,
並且成就我們的心靈與意志,
生活會變得更有意義,
更加不同,也更有價值!  」

作詞:鐘梅音     作曲:黃友棣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但是我啊 只想把它遺忘

隔岸的野火在燒 冷風裡的樹枝在搖
我終日躑躅堤上 又為追尋遺忘
但是你啊 卻似天上的星光 終夜繞著我倘佯
終夜繞著我... 倘佯

誰能將浮雲化作雙翼 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
有時我恨這顆心 是活 是會跳躍 是會痛苦
但我又怕遺忘的宮殿唷 就連痛苦亦付闕如

迎接這痛苦吧 生命如像一瓢清水
我凝飲下這盞苦杯 啊... 但是

若我不能遺忘 這纖小軀體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
人說愛情故事 值得終身想念
我還是啊 只想把它遺忘
遺忘 遺忘...


“事實是,你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你今天做的事情很重要。你每天做的事情都很重要。成功的人只是做那些在做的時候似乎不起眼的事情,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做,直到複利效應發揮作用。”

 

“The truth is, what you do matters. What you do today matters. What you do every day matters. Successful people just do the things that seem to make no difference in the act of doing them and they do them over and over and over until the compound effect kicks in.”
― Jeff Olson, The Slight Edge

20241225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那讓我們驚訝和感動的奧祕再次在夜間出現了:天主之子耶穌由聖母瑪利亞誕生了!祂裹著襁褓,躺在馬槽,天使高聲讚頌:「天主受光榮,世人享平安」(參閱:路二6~14)。發現祂的白冷牧人也心中充滿喜悅!
是的,這是在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因同一位聖神的工作得以更新。聖神是愛與生命之神,祂使瑪利亞受孕,並從她的肉體中孕育出耶穌。在我們這時代的磨難中,賦予救恩的永恆聖言再次道成肉身,對每位男女、對全世界說:「我愛你,我寬恕你,回到我身邊,我的心門已打開了!」
弟兄姊妹們,天主的心門永遠敞開,讓我們回到天主的身邊吧!讓我們回歸那顆愛我們的心、寬恕我們的心吧!讓我們接受祂的寬恕,讓我們與祂和好吧!
這就是我昨晚在聖伯多祿大殿開啟禧年聖門的意義:聖門代表耶穌,代表向所有人敞開的救贖之門。耶穌是慈悲的天父在世界和歷史中打開的門,好讓我們都能回到祂身邊。我們都像迷途的羔羊,需要一位牧人和一扇門才能回到天父的家。耶穌就是牧者,耶穌就是門。
弟兄姊妹們,不要害怕!聖門已開了,大開著!來!讓我們與天主和好,我們才能與自己和好,才能彼此和好,甚至與我們的敵人和好。是的,天主的仁慈無所不能,它能解開每一個結,打破每一道使人分裂的圍牆,消除仇恨和復仇的念頭。來!耶穌就是和平之門。
我們常常只是在門檻前停下腳步;我們沒有勇氣越過它,因為它要我們自我檢討。要進入那扇門,就需要往前走一步、是需要有所犧牲的,將爭執和分歧置之腦後,為要投入聖嬰──和平之王張開的雙臂裡。今年聖誕節,在禧年的開始,我邀請每一個人、每個國家民族,勇敢地越過門檻,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化干戈為玉帛,克服分裂!
願槍炮聲在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得以消弭!讓我們勇敢地打開談判之門,進行對話和相遇,為能達到正義與永久的和平。
願在中東的槍炮聲平息!我的目光注視著在白冷的搖籃,便想到了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在加薩地帶的基督徒團體,那裡的人道危機極為嚴峻。願戰火停止、人質得到釋放、飽受飢餓和戰爭之苦的人民得到救援。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我也與黎巴嫩的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在南部的基督徒團體,以及在敘利亞的基督徒團體保持緊密聯繫,願對話與和平的大門在整個衝突地區打開。我在這裡也想起利比亞的人民,鼓勵他們尋求能夠實現使國家與人民和解的辨法。
願救主的誕生,帶來希望給剛果民主共和國因猴痘疫情而死亡的數千名兒童的家庭,帶來希望給該國東部,以及布吉納法索、馬利、尼日和莫三比克人民。打擊他們由武裝衝突及恐怖主義所引起的人道危機,加上氣候變遷破壞性的影響,使惡化的局勢更為嚴重,造成數百萬人喪生和流離失所。我也想到非洲之角許多國家的人民,我為他們祈求和平、和諧與友愛。願天主──至高者──聖子支持國際團體致力於為蘇丹人民提供人道援助,並開啟新的談判,促使早日達成停火。
願聖誕節的喜訊帶給緬甸人民慰藉──由於持續的武裝衝突,他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被迫逃離家園。
願耶穌聖嬰啟發美洲大陸的政治當局和所有善心人士,儘快在真理和正義中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為能促進在海地、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尼加拉瓜的社會和諧,特別是在這禧年,重新發現每個人的尊嚴,以克服政治分歧和建立共同利益。
願禧年成為打破一切圍牆的機會──意識形態的圍牆,常常充斥著政治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圍牆,例如使賽普勒斯島的分裂維持了50年,腐蝕該國人們和社會的結構。我希望我們能夠達成共同的解決方案,使分裂終止,同時充分尊重賽普勒斯所有團體成員的權利和尊嚴。
耶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的永恆聖言,祂是一扇敞開的大門,邀請我們越過這扇大門,重新發現我們存在的意義和每個生命的神聖性,恢復人類大家庭的創始價值。耶穌在門口正等待著我們。祂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最脆弱的人:祂等待著孩子們──所有飽受戰爭和飢餓之苦的孩子;祂等待老年人,往往是被迫生活在孤獨和被遺棄的環境中;祂等待那些失去家園或離鄉背井、試圖找到安全棲身之地的人;祂等待那些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人;祂等待著那些囚犯,無論如何,他們畢竟是天主的子女;祂等待那些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人。
在這天的慶日裡,讓我們不要忘記向那默默的一群、忠實地致力行善的人們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我想到那些作父母的、教育工作者和作老師的,他們對培養未來的一代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我想到醫護人員、執法人員、從事慈善工作的人,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傳教士,他們帶給許多陷入困境的人光明和安慰。我們要對他們所有人說一聲:「謝謝!」
弟兄姊妹們,願禧年成為寬免債務的時機,特別是寬免那些最貧窮國家的債務。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受召喚去寬恕我們所受到的冒犯,因為在寒冷和黑暗的夜晚誕生的天主子寬恕了我們所有的罪。祂前來是要治癒我們並寬恕我們。作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讓我們出去迎接祂!讓我們向祂敞開心扉,正如祂向我們敞開心扉一樣。
祝大家有一個平安、寧靜的聖誕節。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241225

父親年紀大了,走路都要扶著牆。結果,他曾經觸摸過的牆壁都變色了,他的指紋也印在了牆上。

我的妻子發現了這一點,經常抱怨牆壁看起來很髒。

有一天,父親頭疼,就在頭上抹了一些油。因此、行走時牆壁上留下油漬。

我的妻子看到這一幕對我尖叫。我反過來對父親大喊大叫,對他粗魯地說話,要他走路時不要碰牆壁。

他看起來很受傷。我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但沒有對他說什麼。

父親走路時不再扶著牆。然後有一天就跌倒了。

他臥床不起,不久就離開了我們。

我心中充滿愧疚,永遠無法忘記他的表情,也無法原諒自己。

一段時間後,我們想把房子粉刷一下。當油漆工來的時候,我的兒子很崇拜他的祖父,不允許油漆工清理父親的指紋,也不讓油漆工粉刷這些區域。

油漆工的畫工非常好,很有創意。他們向孩子保證,他們不會去除牆壁上的指紋/手印,會在這些標記周圍畫一個美麗的圖案並創建一個獨特的設計。

油漆完工後,這個標記圖案成為我們房子的一部分。每個參觀我們家的人都欣賞我們獨特的設計。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變老了。

現在我也需要牆壁的支撐才能行走。

有一天,走路的時候我突然想起 我對父親說了「走路時不要碰牆壁」這句話,並嘗試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行走。

兒子見狀,立刻過來讓我扶著牆走路,擔心我不扶著會跌倒,我這才意識到是兒子扶著我。

我的大女兒也立刻上前,親切地讓我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我幾乎開始無聲地哭泣。如果我為父親做同樣的事情,肯定他會活得更久。

我的孫女帶著我一起走,讓我坐在沙發上。然後她拿出她的圖畫書給我看。

她的老師很欣賞她的畫,也暸解圖畫的意義,給了她極高的評價。
他的草圖是牆上的「父親的手印」。

老師的評論——“希望每個孩子都以同樣的方式愛長輩”。

我回到自己的房間,開始大哭,請求已不在人世的父親的原諒。

我們也會隨著時間而變老。讓我們照顧我們的長輩,並教導我們的孩子同樣的道理。

《酒乾倘賣無》是一首80年代從台灣傳遍華夏大地的歌曲,在全國各地區廣為傳唱。「酒乾倘賣無」的意思是閩南語「有空酒瓶賣嗎?」……
這首歌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跛腳的老人靠收集空酒瓶養活自己,老人是個聾啞,不會說話,孤單的一個人,過著孤苦的生活。
有一天他在街上撿到一個小女孩,他欣喜異常,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唯一的禮物。 老人將孩子帶回家,用辛苦收來的空酒瓶,換錢買來廉價的奶粉,讓那個小女孩活了下來。在女孩6歲的時候,他們又撿了一條小狗,取名旺才。
聾啞老人,小女孩和小狗相依為命地生活在一起,小女孩的童年就在那一堆堆,堆積如山的空酒瓶屋中成長。
天生的好嗓子讓小女孩成為聾啞人的傳話機,在每一個清晨,女孩牽著老人,老人拄著拐杖,狗狗跟在他們後面。女孩大聲的喊著:‘’酒乾倘賣無、酒乾倘賣無‘’。
再後來,小女孩長大了,戀愛了,她愛上了一個作詞家。年青的作詞家一窮二白,但很愛她,帶她走進了藝術天地,使她成為了一個歌手,他為她寫了很多歌,對老人也非常好,每次來都會幫老人運酒瓶,和老人比劃著說話,逗旺才玩...... 然而有一天,女孩成名了,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有了房子,汽車和周圍追求的人......但女孩還是很愛男孩,她勸他和她一起住進大別墅,不要回酒瓶屋了,因為又聾又啞的父親,讓她覺得羞辱! 男孩不願意,仍然和老人來往,後來女孩越來越忙,名氣越來越大,生活完全由經紀人安排了。老人很想念女兒,央求男孩帶他去找女兒,但是還沒有進演唱會的大門就被轟了出來...... 再後來女孩也煩了,丟給老頭一大筆錢,讓他不要再打擾她,老人擦乾了含淚的眼睛,沒要女孩的一分錢,走時還留下女孩一直愛吃的一小袋松子! 男孩看不過去了,找女孩理論,這時女孩心裡卻根本聽不進任何勸言,因為兩人的地位太懸殊了,最終他們也只能分手。老人因思念女孩終於病倒了,男孩只好央求女孩,希望她能回家看看老人,女孩沒有聽他的!有一天,男孩打聽到女孩唱歌的地方,他告訴了老人,老人掙扎著要去看女兒最後一面。不料走在路上,一輛卡車飛馳過來,眼看就要撞著老人了,老狗旺才猛地拱向了老人,老人得救了,但旺才就這樣死了。男孩知道後決定為女孩寫最後一首歌,他連日連夜趕,頂著長期的貧困和思念,在他身體快不行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歌,讓人送給了那個女孩。
男孩寫完歌詞後也離開了人世間。
演唱會上女孩不情願地打開紙條,這首歌的歌詞大意是:
多麼熟悉的聲音, 陪我多少年風和雨, 從來不需要想起, 永遠也不會忘記。
沒有天哪有地, 沒有地哪有家, 沒有家哪有你, 沒有你哪有我
, 假如你不曾養育我
, 給我溫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護我, 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是你撫養我長大, 陪我說第一句話, 是你給我一個家, 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 雖然你不能開口說一句話, 卻更能明白人世間的黑白與真假,雖然你不會表達你的真情,卻付出了熱忱的生命,遠處傳來你多麼熟悉的聲音, 讓我想起你多麼慈祥的心靈,
什麼時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讓我再和你一起唱,酒乾倘賣無, 酒乾倘賣無...........

多年前的往事一一再現,堆積如山的空酒瓶,聾啞的父親,為了給她買一包松子累暈在酷暑的街頭,還有小狗旺才拖著尾巴和她玩耍!......女孩哭了,她終於良心發現,愧疚,傷心,不安!她反復學著這首歌,最後登台的時候,她通知樂隊加唱最後一首歌《酒乾倘賣無》。
女孩忘情地唱著,台下所有的人震驚了,所有的人都流下了眼淚,女孩在台上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然後不顧一切地跑向了醫院,她要見自己的父親。
當老人看到女兒時,一行老淚緩緩從腮邊流下,老人什麼也說不出口,只是微笑的看著女兒,慢慢的閉上了眼睛,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泣不成聲...... 這就是《酒乾倘賣無》,一個真實的故事...... 百善孝為先!獻給所有人! 也許,我們的父母,不曾帶給我們優越的環境和更多的財富,但是他們卻盡最大的能力,把我們養大,把他們最好的時光和經歷都給了我們。 從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慢慢會爬到漸漸行走,再到長大成人,他們付出了畢生經歷和心血。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父母養育之恩,我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
感悟: 看了這個故事,相信今後再聽到《酒乾倘賣無》,你一定會有更多感動...... 但,這遠遠不夠! 歌詞唱到: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 想像一下,假如沒有父母,我們的命運會怎樣?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論怎樣回報,都還不盡...... 感動之餘,想一想,如何才能更好地報答父母吧!照顧我們,父母唯恐不及;感恩父母,我們也該唯恐不及!永遠記住一句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Tue, Mar 7 at 11:28 PM

分享好文~

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

幾年前,我在尖峰時間被困在紐約市的一輛跨城公車上,交通幾乎沒有動靜。

公共汽車上坐滿了又冷又累的人,他們對彼此、對世界本身都非常惱火。

兩個男人因為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不是故意的推動而互相咆哮。

一個孕婦上了車,沒人給她讓座。

空氣中瀰漫著怒火;這裡不會有任何憐憫。

但當公共汽車駛近第七大道時,司機打開了對講機。「夥伴們」,他說:「我知道你們度過了艱難的一天,你們很沮喪。我對天氣或交通無能為力,但這是我能做的,當你們每個人下車時,我都會向你們伸出手,當你走過的時候,把你的煩惱放在我的手心,好嗎?今晚不要把你的問題帶回家告訴你的家人,把它們留給我。我的路線就在哈德遜河邊,等會兒我開車路過那裡的時候,我會打開窗戶,把你的煩惱扔到水裏。」

就好像一個咒語解除了。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臉上洋溢著驚訝的喜悅。

一個小時以來一直假裝沒有注意到對方存在的人們,突然咧嘴笑了起來,就像,這傢伙是認真的嗎?「哦,他是認真的。」

到了下一站,司機果然如約而行,伸出手,掌心向上,等待著。一個接一個,所有下車的通勤者都把手放在他的手上方,並模仿著往他的手掌裡丟東西的動作。

有些人在這樣做時大笑,有些人流下了眼淚,但每個人都這樣做了。

司機在下一站也重複了同樣可愛的儀式,和下一個、又下一個的,一直到河邊。

我們生活在一個艱難的世界,我的朋友們。

有時候做人特別難,有時你會有糟糕的一天。有時,您的糟糕一天會持續數年。你掙扎而失敗。你失去工作、金錢、朋友、信仰和愛。你目睹了新聞中發生的可怕事件,你變得恐懼和孤僻。有時一切似乎都籠罩在黑暗中。你渴望光明,但不知道去哪裡找。

但如果你就是光呢?如果您就是黑暗情況所需要的光明代理人怎麼辦?

這就是這位公車司機教給我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光,在任何時候。

這傢伙不是什麼大人物,他不是精神領袖,他不是一些精通媒體的影響者。

他是一名公共汽車司機,可能是社會上最不起眼的人。

但他擁有真實的力量,並且為了利益我們而巧妙地使用了它。

當生活感到特別淒涼,或者面對世事特別無能為力時,我就會想起這個人,問自己,現在我能做什麼,才能成為光?

當然,我不能親自結束所有戰爭,或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或將令人煩惱的人變成完全不同的生物。

但我確實對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一些影響,即使我們從不說話或知道彼此的名字。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的處境多麼平凡或艱難,我相信你都能照亮你的世界。

事實上,我相信這是照亮世界的唯一方式,一次一個明亮的利他善行,一直到河邊。

有一種祝福,從不分離,從現在到永久,叫福杯滿溢。
有一種守護,不遠不近,從日出到日落,叫主與你同在;
有一種疼愛,不離不棄,從亙古到永遠,叫耶穌愛你;
有一種相約,不快不慢,從瞬間到永恆,叫神的應許;
有一種讚美,永不止息,從今時到永遠,叫哈利路亞❗️
祝福您和您全家在 2023年平安喜樂.
主的恩典常與您同在

 

「我已不再屬於舊世界,但也不屬於新世界,事實上,新世界尚未開始。」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用這句話來談論他自己。我們可以在一本題名為「最後幾次訪談」的書中找到他的這句話。

(梵蒂岡新聞網)置身於不同時代間的教宗:這正是他在那個機會上為自己下的定義。隨後,他又補充說,只有在以後才能認出並評估不同的時代以及時代的變遷。

其實,令人驚嘆的更是這句話的後半句:「新世界尚未開始」。從不滿足於對新的事物所下的定義,這應歸功於這位神學家、樞機也是教宗的若瑟 ∙ 拉青格。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探究、詢問;即便在教宗牧職中,他的講話,他的講道,都具有這個尋找的特色。正因為這個緣故,他常遇到一些劇烈的爭論,這也發生在教會內部,或許更是在教會內部所引發的爭論。

教宗本篤十六世最後數篇講道中的一篇,就是他講述賢士們尋找新生君王的那一篇,以令人讚歎且明確的方式表達了這個概念。他說:「當時啟程走向未知目的地的,都是不安於現狀的人。他們被尋找天主和世界獲得救恩的急切渴望所推動,他們在期待,他們不因自己有保障的收入和也許頗有分量的社會地位而滿足。他們在尋找更崇高的真理。他們也許是博學的人,精通星相學,也許還受過哲學的培育,但他們不願僅僅擁有豐富的知識,他們尤其渴望知道那不可或缺的基本實質。他們想知道如何能夠做個『人』。為此,他們想知道天主是否存在,天主在哪裡,祂是怎樣的。祂是否在意我們,我們如何能與祂相遇。他們不願意僅僅知道而已。他們願意重新認識有關我們、有關天主和世界的真理。他們外在的朝聖之旅表達了他們內在向前行的狀況,他們心靈的朝聖旅程。他們是在尋求天主的人,最終,他們要走向祂。他們是尋找天主的人。」(2013年1月6日主顯節教宗講道詞)若瑟 ∙ 拉青格應該也可以把這些話用在自己身上。

談到梵二大公會議:完全實現它的決議為時仍遠,但如不繼續探究而且尋求實現,則會造成損害。「革新的注釋學」,「在連貫性中更新的注釋學」,這是教宗本篤十六世給它下的定義,以此對抗「斷裂的注釋學」。

在這一切中,仍有許多需要我們繼續投注心力:他在這方面的啟發將存留在我們心中。作為神學家、樞機、教宗,他貢獻了一己之力,使「新的」繼續有待發現。儘管他著作等身、演講頻繁、貢獻良多,他始終是位不安於現狀的人。在我們剛提到的這位榮休教宗在結束牧職前發表的講道中談到,信德的內在朝聖之旅,主要由祈禱表現出來。這祈禱將我們從虛假的舒適中抽離出來,這祈禱要傳達我們在有關天主和有關近人的事上的不安寧。他自始至終都在祈禱中活出了這種急切不安。雖然退隱,他堅定的信念卻沒有因此稍減。

那句取自「最後幾次訪談」一書中有關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話,具有先知性。它看來單純,就如教宗所說的許多話一樣,尤其是他那些有關靈修的文章和他的講道。不過,這句話具有神學和靈修的動力。時代會改變,沒有人能夠令它停止:沒有人能夠在「新的」版本中重新發明「舊的」, 正如那些傳統派的人所非常喜歡的 , 也沒有人能夠發明一個不顧及傳統和演變的「新的」事物。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置身於兩個不同時代間,他表現出對自己有一個非常公允的評估,他沒有把自己綁在一方或另一方。改變:這正是他的生活經驗,這也正是人們所認識的他。他因此是一位過度性的教宗嗎?

不,並非如此。正因為他本身曾經就是過度,他的痕迹在他死後仍然要留在人間。過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若瑟 ∙ 拉青格代表了那個從梵二大公會議開始重新踏上旅程的教會。若瑟 ∙ 拉青格在教會的過度上,尤其是在教宗的過度上蓋了印。教會仍然可以長久受到他的芳表、他的言語、他的著作的滋養。他曾置身於不同時代間,卻會常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