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蜘蛛: 能坐享其成, 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2、虾: 大红之日, 便是大悲之时。

3、天平: 谁多给一点, 就偏向谁。

4、瀑布: 因居高临下, 才口若悬河。

5、锯子: 伶牙俐齿, 专做离间行为。

6、气球: 只要被人一吹, 便飘飘然了。

7、钟表: 可以回到起点, 却已不是昨天。

8、核桃: 没有华丽的外表, 却有充实的大脑。

9、指南针: 思想稳定, 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10、花瓶: 外表再漂亮, 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11、 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明天和意外, 哪个会先来!

12、 人生短短数十载, 最要紧是满足自己, 不是讨好他
人。

13、 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 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14、 真坏人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假好人。

15、 被恨的人, 是没有痛苦的; 去恨的人, 却是伤痕累累。

16、 人之所以活的累, 是因为放不下架子, 拿不开面子, 解不开情结。

17、 小时候, 幸福是很简单的事; 长大了, 简单是很幸福的事!

18、 婚姻不是1+1=2, 而是0.5+0.5=1。 即,两人各削去一半自己的个性和缺点, 然后凑合在一起才完整。

19、 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 一是谁也离不开谁; 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

20、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

21、 所谓门槛, 过去了就是门, 没过去就成了槛。

22、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 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 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23、 人要有三平心态: 平和、平稳、平衡。 对自己要从容, 对朋友要宽容, 对很多事情要包容, 这样才能活的开心。

24、 人生的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 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25、 一个人的快乐, 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 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6、 昨天是一张废弃了的支票, 明天是一笔尚未到期的存款, 只有今天是你可以支配的现金。

27、 挥不去的是记忆, 留不住的是年华, 拎不起的是失落, 放不下的是情感, 输不起的是尊严。

28、 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 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29、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30、 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31、 凡是小事都要大声说, 凡是大事都要小声说。

32、 势不可使尽, 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 聪明不可用尽。

33、 权力是暂时的, 财产是后人的, 健康是自己的。

34、 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35、 人生不能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36、 想挣钱的人不少, 能挣到钱的人不多。 有本事的人挣钱都难, 一般的人挣钱更难。

37、 钱像水一样, 没有会渴死, 多了会淹死。

38、 治学要耐得住寂寞, 做人须经得起风雨。

39、 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往,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希望面对未来。

40、 爱情之酒, 两个人喝是甘露, 三个人喝是酸醋, 随便喝便会中毒。

41、 人活一世, 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 三者缺二,实在可怜; 三者全无,生不如死。

42、 超过别人一点点, 别人就会嫉妒你; 超过别人一大截, 别人就会羡慕你。

43、 全部可以交易的是市场,不能全部交易的是社会。

44、 十种健康生活方式: 少食肉,晒太阳, 雨中行,常唱歌, 饭后息,挺起胸, 静坐思,天伦乐, 步当车,行善事。

45、 是非天天有, 不听自然无。

46、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做远忧。

47、 在成长中成熟, 在成熟中衰老。 顺应自然,笑待人生。 不要早熟,也不要早衰。

48、 平安是幸, 知足是福, 清心是禄, 寡欲是寿。

49、 超越死亡三原则: 不要寻死、 不要怕死、 不要等死。

50、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 活得自如、 病得快乐、 老得自然。


河流不饮用自己的水,树木不吃自己的水果,太阳不照耀自己,花卉不为自己散发芬芳。为他者而活,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出生于世间的目的,都是为了互相帮助,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当你幸福快乐时,生命是美好的,但当你能使别人幸福快乐时,生命是更加美好的。
请记住:树叶每一次改变的颜色都是美丽的,生命每一次改变的情境也都是有意义的,这二者都需要清晰的眼光才能洞察。
所以,不必发牢骚或抱怨,反而应该记住:痛苦是我们活着的标志,问题和困难是我们坚强的标志,
向神祈祷是我们不孤单的标志!如果我们能肯认这些真理,使我们的心灵心智得以安定而不踰矩,那么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更加有意义,更加不同凡响,更加值得活下去!
祝福大家!

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位七八十岁、身子佝偻的老太太站在我面前。
「我是你楼下的邻居,刚搬来不久。」未等我说话,老太太自我介绍道。「哦,您有事?」我疑惑地问。「其实,也没多大的事。」老太太望着我,绷著脸道:「我一人在下面住着,正准备睡觉,突然听到楼上隆隆声特别大,吓了一跳,就上来看看。」
我带着歉意的笑说:「对不起,白天有事耽误了,拖到晚上才洗衣服,洗衣机的噪音影响您休息了,以后我们一定注意。」「哦,行吧,没事就好。」老太太转身离去。
第二天晚上,我正在厨房收拾碗筷,门铃又响了,来的还是那位老太太。她一脸忧虑:「别看我年龄大了,可耳朵还好使。刚才我听见楼顶一直咚咚响个不停,好像还有摔盘子摔碗的声音。我胆子小,夜里一有响动心就悬著睡不着,只好又上来看看。」
「实在不好意思。」我赶紧道歉,「我家熊孩子在屋里乱跑,碰掉了桌上的两个碟子,让您受惊了。」「没事就好,小孩子皮一点也正常。」老太太说著,转身离去。
本以为事不过三,可第三天晚上,老太太又来了。和之前一样,她站在门口,不等我说话就开始唠叨:「你家有客人?我刚才听见楼上音乐声很大,还有人在唱歌。」
「是这样的。」我解释道:「过几天我要参加全县青年歌手比赛,有几个音节把握不准,教练让回家多练唱一会儿,想不到又惊扰您了,实在抱歉。」「哦,这是正事,应该好好练习。现在练得咋样?」这次老太太没走,笑眯眯地问我。
「感觉比白天好多了。」「那就好。不行你再多练一会,反正我孤老太太一时也睡不着。」
「好几次吵到您,真不好意思。要不这样,您留个电话,以后晚上我要洗衣服,收拾家挪动家具什么的,提前给您打个电话通通气,免得您老悬着心,又往楼上跑。」「好呀,平时也没人给我打电话,正闷得慌。」

从此,我和家人夜里尽量不搞大动静,什么东西都轻拿轻放,还不时给老太太去个电话:「我家孩子晚上要练一会儿钢琴,不会影响您吧。」「我今晚要用洗衣机了,请您多担待。」「我订的新书柜送到了,需要安装,可能动静大些。」……
起初,我只在电话里和老太太简单交流几句。后来时间长了,会多说一些,问候几句或拉拉家常。一次,老太太主动打电话过来,问我咋好多天不洗衣服。再后来,不管有事没事,我们每晚都像老朋友一样通个电话,天南海北聊一会儿。
那天我加班,回来已经很晚,照例给老太太打电话,却无人接听。
这是独居老人,我很警觉,立即下楼敲门,还想着如果敲不开是不是就得报警。另一户邻居闻声开门,说老太太上午在楼门口晒太阳时突发急病,被闻讯赶来的儿子送进医院。
第二天晚上,我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老太太的电话。电话被人接起,传来一个男子沙哑的声音:「是梅姨吗?我妈走了。她临走时说,让我晚上等您的电话,代她说声谢谢,感谢您在电话里陪她度过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作者/左世海


耶稣圣诞

天主预定的时期到了,天主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降生于童贞圣母的净胎,救赎普世人类。那是罗马凯撒奥古斯都执政的时期,他颁布了一道召令,命令全国人民各返原籍办理户口登记。

达味一族原籍白冷,若瑟因此带了玛利亚由纳匝肋到白冷去登记。白冷距耶路撒冷约六里。米该亚先知曾预言以色列的领袖基督将在白冷诞生。

若瑟和玛利亚到了白冷,那里旅舍客满,没有人肯收留他们,于是只好在一个岩洞过夜。

就在这天,玛利亚的产期到了,圣子诞生。据圣伯姬达神视所见救主的诞生: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圣母跪到地下,举目合十,仰天祈祷,浸沉在神魂超拔之中,在她的祈祷中,圣子降生了,圣子身上发出神奇的豪光,日月应逊莫明。圣母用繈褓将他裹起来,圣母以极高的尊敬、最大的虔诚朝拜圣婴,接着婴儿哭起来,颤抖著,圣母把他抱起来,靠近心脏,挨着衪的脸,流露出难以言传的喜乐和极温柔的母爱。这时若瑟起来,跪倒在地,流着喜悦的泪朝拜婴儿。圣母和他一起把婴儿放在马槽里,双双朝拜。(根据古老的传说,现在白冷圣诞大堂下面的岩洞,就是当年基督诞生的地方。)

圣子耶稣在谦逊、贫穷、暗晦的状态中降生。可是天主将这天大的喜讯立刻传报给人类知道,接受人类的敬礼。祂所传报的不是权贵显要,也不是自命不凡的人,而是身份卑贱的牧人。那时,有几个牧人在田野露宿守夜,看守羊群。上主的一位天使在他们身边显现,上主的光明照耀他们,他们非常惊骇。天使对他们说:「不要害怕,我现在报告你们一个万民欢腾的大喜讯:救主今日为你们在达味城诞生了。衪是主、默西亚。这是给你们的标记: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儿,裹着襁褓,躺在马槽里。」有一大队天神,同那位天使一起赞颂天主道:「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

牧人们彼此说:「我们到白冷去,看看上主传报给我们的事。」他们去了,找到了玛利亚、若瑟和那躺在马槽中的婴儿。他们看见以后,就把天使对他们所说的事传扬开了,凡听见的人都惊讶牧人向他们所说的事。玛利亚把这些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

天使向牧人传报的喜讯,也是向我们普世众人传报的,我们今天应当朝拜新生的救主。我们应当存想天主在「圣子降生为人」的奥蹟中表现了祂无限仁慈,从而喜乐,并生发感恩之心。

救主诞生的诺言,使被逐出地堂度颠沛流离生活的亚当感到安慰;使亚巴郎感到喜乐;使雅各伯英勇无畏;使梅瑟克服一切困难,争取了犹太民族的解放。古圣先知引颈翘望的日子终于到了。过去是一个诺言,现在是一件事实。诚如圣金口若望所说:「朋友的书信,给予我们很大的喜乐。朋友远道来访,握手言欢,给予我们更大的喜乐。含苞待放的鲜花是可爱的,甜美的累累果实更是可爱。古圣接到了天主的书信,我们荣获天主圣驾亲临。他们得了一纸诺言,我们获得了这诺言的实现。为什么天主屈尊纡贵,降生为人,受尽千苦万难,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流尽最后一滴血。总括一句话,就是为了『爱我们』。我们以爱还爱,知恩图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基督在世三十三年的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福音。衪的诞生,提供我们最宝贵的教训。创造天地万物的天主,降生到世上的时候,却选了一位贫穷的母亲,一座小城,一个马槽;光荣的天主,用繈褓包裹着,躺在马槽里。人们怎样能找到救主呢?「这是给你们的标记。」天使说:「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儿,裹着襁褓,躺在马槽里。」这几句话,含有多大的教育意义,降生的天主,教训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逊。为了补赎我们骄傲的罪,天主圣子舍弃祂的全部光荣,在各方面都和我们一样,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受罪恶的玷污。圣金口若望道:「圣子降生时绝对不以祂的光荣来震撼世界,绝对不像西奈山颁布十诫那样的威严,衪只是静悄悄的来了。」

耶稣诞生的日期,福音没有记载。希腊教会在一月六日(即三王来朝瞻礼)庆祝圣诞。罗马公教会自三五四年起,特定每年十二月廿五日为耶稣圣诞节,全世界各地均随从罗马教会所定的日期,庆祝耶稣圣诞瞻礼。

古代罗马,每年十二月廿五日举行「常胜太阳神节」。圣教会选定十二月廿五日为耶稣圣诞节,可能是为了帮助众人脱离「太阳神的迷信」,于是便规定此日为庆祝基督诞生的日期。

关于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撒的来历,是这样的:六世纪起,每年圣诞夜鸡鸣时分,教宗就在罗马圣母大殿举行第一台弥撒;在圣女亚纳大西亚堂举行第二台弥撒;天明时分,众教友列队到圣伯多禄大殿,教宗在这里举行第三台弥撒。十二世纪起,第三台弥撒改在圣母大殿举行,因为圣伯多禄大殿距离教宗的御宫拉特朗大殿太远,往返需时甚久。这样,形成了司铎圣诞节举行三台弥撒的习惯。现在的弥撒经上,耶稣圣诞第一台子时弥撒,就有「集会祈祷于圣母大殿」的字样;第二台黎明弥撒,就有「集会祈祷于圣女亚纳大西亚堂」的字样;第三台天明弥撒,就有「集会祈祷于圣母大殿」的字样,就是这个出典。圣诞节三台弥撒也含有奥秘的意义:第一台弥撒纪念吾主自无始之始生自圣父,本台弥撒的进台咏摘自圣咏第二章:上主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第二台弥撒标志着耶稣是世界的真光,旭日东升,驱除黑暗的夜:「今日一道曙光要射在我们身上,因为主为人诞生了……」(本台弥撒进台咏)。第三台弥撒纪念圣婴耶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是我们万民的君王:「有一个婴孩为我们诞生了,有一个儿子赐给了我们,王权负在他的肩上……」(本台弥撒进台咏)。「全球四极都看见了我们天主的救恩,全球都要想上主欢跃……请万民来朝拜主……」(本台弥撒默思歌咏)。

「永援圣母」源自非常古老敬礼圣母的传统,可回朔到五世纪前东正教的传统,我们只能确定的是在公元431厄弗所大公会(土耳其、前东罗马帝国东正教的诞生地)就立定出「天主之母」信理dogma。圣像中拥有非常丰富的符号象征,能默观她的奥迹和信理符号。

1.天主之母希腊文的开头Θεο τόκος = Teotokos
2.皇冠象征我们母后历代无计的奇蹟与恳求
3.圣母头巾上的星星是暗夜中海洋之星引领我们到安全的码头
4.圣弥额尔希腊文开头,之下可看到长枪和海绵象征著基督的受难。
5.圣加百略希腊文开头,之下是十字架和钉子。
6.圣母的口嘴是闭着,象征的是她话不多。
7.圣母的大眼睛因她可看到我们的问题,并总是凝视着我们。
8.红色着衣是耶稣时代仅有贞女可穿著的衣裳。
9.耶稣基督希腊文开头。
10.基督的手,手掌朝下握著圣母的手象征著救赎的恩宠同在玛利亚的手上。双眼直视著十架…
11.黄色背景象征著天国的美好与致丽,而在衣裳上黄色的折纹隐喻著世俗的波折与来自国的救赎。
12.蓝色的衣裳是以色列身为母亲后所得穿着的颜色。而玛利亚即是同贞也是母亲。
13.玛利亚的左手抱着小耶稣,而另一手是领收众生的恳求,同时也表达小耶稣的献出。
14.掉落的鞋子或许是象征的是小耶稣奔回圣母玛利亚的怀抱


教友给炼灵求弥撒,

到底给神父多少钱才合适?教会有规定吗?

“我想给去世的亲人求弥撒?你说给神父多少钱合适呢?”

“神父,我为某某炼灵求弥撒,这20块钱 您 别嫌少啊。”

“神父,这100块钱,来两台弥撒,一台给若瑟,一台给玛利亚。”

其实,这不是 笑话,而是实际发生在我们教友信仰生活中的事情。

弥撒献仪是我们 天主教 会自古以来的重要传统,但弥撒绝不是 买卖,更不是 交易 —— 好像给的钱多,弥撒就更加有效,好像请主教做台弥撒,就比某个神父的效果更好,某个炼灵就更能得救 ......

我们必须要清楚,弥撒不是属于我们个人的,而是祭献 天主 的最高敬礼。

说真的,天主 不缺钱!天主 缺的只是我们那颗虔敬而真诚的心!天主 看人心,然而我们求弥撒时往往又把 天主 忽略了,好像我们把钱给神父了,神父就是主宰那个人得救与否的人,一切就万事大吉了,这是极为错误而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的意向向 天主 祈祷,那是多么可悲啊!

天主 真的看人心,而不是看献仪的数额。并且,很重要的,只有 天主 才有权决定谁能够得救,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那种“强迫”或是“挑战” 天主 的行为,把自己变成一个主宰。天主 的无限仁慈,就是每个人得救的根本!

说真的,其实我们如果真的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拿不出献仪,神 父也绝不会拒绝为我们的意向做弥撒(除非他已经不能称职为一位神父)!

为炼灵诵

恳求天主,怜悯炼狱灵魂,使他们早日脱离炼苦,到祢台前永远享福。阿们。

为凡诸信者灵魂诵

天主 生人,欲人在世立功,膺主预备之真福。我今为已亡炼狱众灵,在世识奉真主,信从圣教。求主垂悯宽赦,免其苦难,命天神庆报出期。又赐我今世痛悔往罪,不敢再犯,脱身后永苦,偕诸信者,享见天主圣容。阿们。

Poem by Mother Mary of St. Austin
(Foundress of the Helpers of the Holy Souls)
O! It were bliss
After life’s plenitude of miseries
And death’s alarms
To lie within the everlasting arms
Awakened by God’s kiss.
Heaven’s joy were all in this,
To lose all pain and dread,
And be thus comforted
By Love’s own kiss – the kiss that wakes the dead.

For He Himself will wipe away all tears;
The pent-up grief of years
Shall sob itself to rest
Childlike, upon His breast.
With more than mother’s love
He shall caress
And bless
With joys, all joy above,
The comfortless.
Earth could not weep
To pass through death’s eclipse,
Could she but know Whose lips
Would raise her from that sleep.
Ye, who have understood,
Be not afraid,
Nor dread
It is God’s Kiss – God’s kiss that wakes the dead.

圣小德肋撒(St. Therese of Lisieux)

圣女婴孩耶稣德肋撒是加尔默罗圣衣会的一位年轻修女。从外表看来,她和千千万万其他修士修女没有显著的分别。对这位圣女的敬礼普遍流传,确是近代圣教史上少见的奇迹。圣女婴孩德肋撒(亦称小德肋撒)的父亲路易玛尔定是一位钟表匠,有五个子女,德肋撒最小。德肋撒生于一八七三年一月二日,自幼聪慧异常。她的姐姐莱奥尼有一次拿了几件玩具给两个妹妹,她和赛琳选择。赛琳选了一根丝带,德肋撒说:「我全都要。」她后来自述道:「我全部都要。」这句话是我一生生活的准绳,我后来年纪长大了,对天主说:「我全部都要,我不愿意做一个百分之五十的圣人。」

一八七七年,她的慈母去世。德肋撒的父亲就带了儿女从亚冷松迁往里修,姐姐宝琳负起母亲的责任,悉心教养几个妹妹。冬日昼短夜长,宝琳就每晚念圣书给妹妹们听,给她们灌输圣德的知识。德肋撒九岁那年,宝琳弃俗修道,入了里修的圣衣会修院。不久后,德肋撒也步姐姐的后尘,献身事主。

德肋撒的圣德,一天比一天有进展。有一天,她拿了一角钱给一个跛足的乞丐,那乞丐对她微笑,但不肯收钱,大步向前走去。德肋撒想追上去,父亲就给了她一块蛋糕,送给那个可怜的乞丐,可是她生性怕羞,没有勇气追上去。她很后悔,就立下决心,说道:「将来我初领圣体那一天,一定不忘记给这个可怜的人祈祷,求上主特别宠佑他。」

德肋撒十四岁那年,她的另一位姐姐玛利,也入了里修的圣衣会。就在那年圣诞夜,德肋撒遭遇了一场精神的考验。这段考验,她后来常常比作她个人的「归化」。在她的自传里,这样写道:「在这个神圣的晚上,温柔的婴孩耶稣,给我的黑暗的灵魂充满了光明。为了爱我的缘故,耶稣化成软弱幼小的婴儿。祂的软弱,祂的幼小,使我成为坚强的人。祂把自己的武器送给我,使我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一个「巨人」。

第二年,德肋撒告诉父亲说:她已经决定,随两位姐姐入圣衣会修道。父亲对这计划表示同意,可是修会当局和当地主教,因为德肋撒尚未到圣教法律所定的年龄,表示暂时不能接受她的修道申请。

几个月以后,德肋撒跟随父亲参加了法国教友的罗马朝圣团。那一年是教宗良十三世晋铎五十周年金庆纪念。觐谒教宗时,大家鱼贯而入,跪在教宗面前领受教宗祝福。德肋撒打破一般觐谒者保守静默的惯例,大胆对教宗说:「为了纪念您的金庆,请您破例准许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进入加尔默罗圣衣会。」教宗看见这个天真少女的神情和态度,非常感动,但是认为这件事应当由主教决定。他安慰她说:「假如天主的圣意要你入圣衣会,你的计划一定会实现的。」同年年底,胡国年主教批准了德肋撒的入会申请。第二年(一八八八年)四月九日,德肋撒正式加入里修圣衣会修院。初学导师对于这位少女的印象如下:「德肋撒入院那一天起,全体修女对于她的举止态度就觉得惊奇;她的一切举动,绝不像一个普通的十五岁少女。」

德肋撒初学期间,耶稣会毕勋神父到里修领导退省神工,他后来追述当时的情形说:「辅导这位少女,一点也不费力。天主圣神在引导她,我根本不需要向她提出甚么劝告。在这次退省神工中,我观察到了德肋撒神修生活所受的种种考验。

德肋撒非常爱好阅读圣经,她也爱好诵念教会礼仪所定的各种经文。值班唱集祷经的时候,常有这种思想:「这些经文,神父做弥撒的时候,也都念的。如今我在耶稣圣体前,也能高声朗诵同样的经文。在晨祷经的时候,我也能唱念神父在弥撒中所念的福音,我高兴极了。」

一八八九年德肋撒的父亲患神经麻痹,送入医院,三年后逝世。这为德肋撒和她两个姐姐确是很大的打击。可是圣女写道:「父亲三年的疾病,在灵魂方面,给予我最丰富的收获。就是拿最甘饴的『神魂超拔』来交换,我也不肯呢。」

一八九O年九月八日,德肋撒发圣愿。几年前,她写信给姐姐宝琳道:「耶稣问我喜欢走哪一条路?喜欢到甚么地方去?我的答复是:我只有一个愿望,直抵『爱』的山岭的最高峰。于是我的救主带我到一条地道,那里不冷也不热,没有阳光,没有风雨,那是一个隧道。我在那里看见一道一半遮掩的光,这道光是耶稣的圣目发射出来的……我渴望获得圣女依搦斯的荣冠,假如不能用鲜血为代价的话,至少用爱为代价,获取这个荣冠。」

为司铎们祈祷,那是圣衣会修女主要本分之一。这本分,德肋撒每天都尽好。她不断为神职班祈祷,因为她知道神职班需要我们的祈祷。当时,圣女的身体很瘦弱,可是圣衣会所规定的一切苦行,她都踊跃去做。德肋撒的自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我初入修院时,对于若干苦行,感到有些不习惯。可是我好像看见主耶稣恳切地望着我,要求我做这些牺牲,我的勇气就来了。」

圣女很怕冷,里修圣衣会修院,冬日酷寒,并不生火,对于她确是一件最大的痛苦;这痛苦,德肋撒很高兴地忍受着,别人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她临终的时候,才透露出来。圣女非但高兴受苦,而且求天主赏赐她多吃些苦。她常常这样祈祷:「耶稣,求你赏赐我心灵受苦,身体受苦,最好心灵和身体同时受苦。我已达到了不能不受苦的程度,因为一切痛苦为我都是甘饴的。」

德肋撒奉了院长的命令,将她一生灵修经验记录下来,作成一篇自传。这篇自传是灵修书籍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内容非常精彩,细腻深刻,生动感人,她把自己的灵修经验,详细分析,介绍给众人,供我们参考,供我们模仿。

圣女对祈祷的看法如下:「所谓祈祷,就是将自己的心灵高举,归向天主,在痛苦和喜乐中,发出感恩之心,发出孝爱之心。总括一句话,祈祷是一件神圣的、超性的行为。它使我们的心灵与天主结合……我祈祷时,就好像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把我所有需要的事,坦白告诉主耶稣,祂明白我的心事。」

德肋撒克服魔鬼诱惑的战略是这样的:「每一次我的敌人向我挑战,我立刻发出勇气,回过头来,向我主求援,并立誓向祂效忠,甘愿为祂流泪。」

圣女自传的最后一章对于天主的圣爱分析得非常透彻:「我求袮垂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小灵魂』,我求袮挑选一大批灵魂作圣爱的牺牲。」德肋撒也认为自己是『小灵魂』之一:「我是一个小灵魂,我只能奉献渺小的事给我主。」

一八九三年,德肋撒被任命为初学导师的辅导员。事实上,她负有初学导师的全部责任。所缺的,就是初学导师的名义而已。她对于辅导初学修女所得的经验如下:「表面看来,为别人的灵魂服务,引导别人爱慕天主,依照我们个人的理想,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一旦实行起来,就知道:要引导别人作善事,单凭个人的工作和努力是不够的,非有天主的援助不可。」那时候,德肋撒还只有二十岁。

一八九四年,德肋撒的老父路易玛尔定去世。平日照顾玛尔定的是德肋撒的姐姐赛琳。父亲死后,赛琳也入了里修修院。一家四姐妹都在圣衣会修道,堪称佳话。

十八个月后,建定圣体瞻礼的晚上,德肋撒好像听见远处有声音传来,报告她耶稣快要来了。就从那一天起,她口部患病,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德肋撒本来想到越南圣衣会修院工作,可是由于疾病的关系,这个计划不得不打消。这场疾病历时十八个月之久。德肋撒除了身体的痛苦外,灵魂也饱受考验。就在那段时期,她发表了三件著名的预言:「我献给仁慈的天主的,只有『爱』。天主一定以爱还爱,用他的圣爱来报答我。」「我死后,将要撤下玫瑰花的雨。我到了天堂,一定要为世界上的人服务。」「我的『小方法』是:从心灵深处,作一个小孩,一心依靠天主,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天主。」

一八九七年六月,德肋撒病重。八月十六日起已不能领圣体,九月三十日安逝。

德肋撒死后,所显的神蹟多不胜数。她的敬礼迅速地传遍普世各地。一九二三年,教宗比约十一世将德肋撒列入真福品。两年后(一九二五年)教宗宣布德肋撒荣列圣品。一九二七年,教延钦定圣女为传教主保。

圣女德肋撒是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外表看来,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少女。她的一生,她的行为,丝毫没有奇特出众的地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渺小的人物,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人尊重的圣女,这对于我们一般人,是多么大的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我们不必做甚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我们不必做伟人,只要在小事情上,在日常生活上,处处顺从天主的圣意,只要尽好每天的本分,我们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圣女德肋撒说:「仁慈的天主绝不叫我们做不可能的事。我虽然是一个渺小的人物,我有志走圣德的道路,我决定找出一条新的路通达天国。这是一条捷径,走起来毫不费力。我太渺小了,我没有能力沿着那条狭窄难行高超的圣德道路,一级一级走上去。我决定找一条捷径,毫不费力的抵达耶稣的宫殿。我打定了主意,就在圣经上找这条捷径;果然,耶稣在圣经上,对我说:『谁是渺小的,让他到我这儿来』」。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看完下文才了解这八个字的含意,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是冯友兰先生的作品,是文人对高寿的雅称。

“米”字暗含八十八,故米寿为88岁;
而“茶”则是八十八上再加廿,茶寿即108岁。

米是形而下求温饱,尚留物质层面;
茶则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因此,从米寿到茶寿
也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故“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对长者期许,

老了不止要丰衣足食,而且相约一起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长寿是目的之一,通达自在更是真谛!

值此秋节之际,向您道贺: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


我日用粮 / 李家同

我的老同学老张是一位非常能干的人,在矽谷他算是很有成就的了。每次我去美国,一定会去找他,他也常常带我去他的俱乐部吃饭;对我来说,吃这种饭,真是受罪。
首先,我必须穿西装,打领带。然后必须吃那种毫无味道的洋餐,我最怕吃血淋淋的牛排。在那些讲究的餐厅里吃的牛排,每块又都奇大无比,我吃了一半,已经饱了,而且肉已经冷掉了。可是老张好像习以为常,无论多大的牛排都可以吃掉。

老张住的房子并不大,可是据说是在矽谷的好地段。他家在一个小山上,坐在客厅里,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山谷,还可以看到一个湖,湖边是一个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到了黄昏的时候,坐在老张的客厅里,从大玻璃窗看出去,简直舒服得难以想像。

我有时会埋怨为什么我们不去一个小馆子吃碗面,老张的理由是他已经付了俱乐部的月费,不去白不去,而且小馆子附近又没有停车场。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老张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你叫他去小馆子人挤人,他受不了的。

老张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如此成功,有其原因,我认为他最大的优点是好问。每次见到我,必定问我好多问题。比方说,他会问台湾的某某公司最近状况如何,某某公司为何如此赚钱?为何某某公司最近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老张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兴趣,他对新的技术,甚至古老的历史、文字等等,都喜欢问。而且他的问题常常很难回答。

但是老张毕竟老了,有一次,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大病一场。医生劝他休息。他决定退休,反正他钱多得不得了,早就可以退休了。

我又出差到美国了,这次老张和我从圣荷西坐上火车去旧金山玩。在旧金山四处乱逛,一路上不用找停车位,忽然发现旧金山的街景多美,而且多适合我们散步。我们走了一阵,发现中午到了,开始找饭馆吃饭。走着走着,看到一座教堂门口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了「汤与面包」。

老张好奇心又来了,进去以后才知道这个餐厅专门供应汤、面包和水果给街上的流浪汉吃。汤是肉汤,里面也有相当多的蔬菜,热腾腾的;水果当然是普通的水果,但也是新鲜的;面包就不一样了,全是才烤出炉的法国面包和俄国黑麦大面包,香味扑鼻而来。
我和老张都想坐下来吃它一顿。管事的主动邀请我们进去,他说我们也可以吃,流浪汉当然不用付钱,我们不是流浪汉,吃了以后,希望捐一点即可。

老张二话不说,立刻拿出几十元美金作为捐助,我们就坐下吃汤与面包了。吃到一半,那位教徒拿出一个小喇叭,吹奏了两首歌,第一首歌是美国人都熟悉的〈当圣徒来的时候〉。这首歌有点爵士风味,用小喇叭吹奏,特别有劲,听得我们十分陶醉。吃完以后,我们两人都发现,有肉汤、面包和水果可吃,我们已很满足了。

老张在吃饭的时候,注意到墙上挂了一张标语,「请给我们我日用粮」。老张的老毛病又发了,他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这是耶稣亲自写的祈祷文。

这下老张的问题就更多了。他问我耶稣讲什么语言,我告诉他耶稣所用的语言叫作「阿拉美语」,是中东地区的一种土话,至今叙利亚南部的一些小村庄里仍有人讲这种话,而且他们都是基督徒,念这段祈祷文的时候仍用阿拉美语。

老张对这篇祈祷文大感兴趣,问了一大堆问题,我有的也答不出来。尤其使我不知如何回答的是为什么耶稣在祈祷文中用了「日」(英文是daily)这个字,我说我实在弄不清楚。在我看来,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所以耶稣就用了「日」这个字,表示每天的意思,没有什么特别。我当时的感觉是老张真太喜欢乱问一通了。

这是两年以前的事。前天,我收到老张的信,才知道老张已经回台湾定居了。他的新居在苗栗,我立刻去找他,发现他的新居和他在矽谷的家简直有天壤之别。新家是一间公寓,大约只有三 十坪左右,里面的陈设倒是很舒服,但是毫无气派。

客厅没有落地大玻璃窗,也看不到什么湖和高尔夫球场。老 张太太烧了雪菜肉丝面给我们吃,还有一些小菜。我是满心欢喜,因为我想起了当年他请我吃的牛排大餐,余悸犹在。

吃完饭,老张忽然又洋派了起来,请我喝了一杯咖啡。他的咖啡机倒是很讲究,好像这是他唯一讲究的东西。 我忍不住问老张为什么决定回台湾过如此「简朴」的生活,老张告诉我全是因为「我日用粮」的原因。

他对「日」字困惑不已,最后又去那间教堂吃饭。饭吃完,他问那位教徒为什么耶稣会用「日」这个字。那位教徒二话不说,拉他进入一间办公室,打开电脑,找到了一个投影片档案,这个档案的名称是「我们没有我日用粮」,里面每一张投影片都是世界上人饥饿得骨瘦如柴的照片。

尤其令老张难过的是孩子因为饥饿而大肚子的照片,他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但他说他立刻了解耶稣说「我日用粮」的意义,这句话是指我们不应该向上天祈求过多的东西,只要求得每天所需要的食粮就够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得温饱。

对于老张来讲,「我日用粮」中间的「日」字意义非常深远,当基督徒念这句祈祷文的时候,应该同时想起那位教徒给他看的话:「我们没有我日用粮」。老张发现自己有了太多用不完的钱,他的孩子也都争气,个个有好的职业,因此他卖掉了在矽谷的房子,其实他在美国其他州也有房子,这一概都变成了现金,他留下一小部分,其他全部捐给了穷人,他告诉我他只需要「我日用粮」。

我常常被老张问倒,现在,我要反攻了。我问他,如果你早就知道「我日用粮」的意义,难道你会只拿微薄的薪水吗?我知道老张一辈子薪水都极高,叫他只拿低薪,乃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故意找他的麻烦,看他如何回答。

老张说薪水高,代表能力强,拿高薪,并无不对。但他认为人赚了很多钱以后,世人已经知道他很厉害,他又何必死抱着财富不放呢?他大可将他赚来的钱捐给穷人,自己只要能过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他就觉得他当年幸亏赚了好多钱,高薪多多少少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事后可以使很多穷人受惠,一举两得也。

今天,我早上去教堂,当我念到「请你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的时候,想起了老张。世界上,总有数以亿计的基督徒每天都很熟悉「我日用粮」这个名词,可是有谁像老张那样地能解释这个名词的深沉意义呢?我敢说,我们其实早已丰衣足食了,所以我们祈求的绝对不是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粮而已,而是去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日用的食粮阿!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die.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长眠。
我是劲吹的千风中,散落在皑皑的雪原。
我是温柔的秋雨,滋润金黄的麦田。
我是百鸟盘旋的黎明。我是点缀夜晚的群星。
我是绽放的百花中,妆点宁静的屋檐。
我是高歌的飞鸟,留存在美好的人间。
不要在我的坟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从不长眠。

Mary Elizabeth F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