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普天率土,只有伯多祿一人被選,他在萬民的蒙召中高居首位,而領導使徒和教會的一切教父。雖然在天主的子民中有許多祭司和牧者,卻都由伯多祿管轄,而主要地都由基督所管轄。親愛的教友們,天主竟屑於恩賜伯多祿分享祂自己的偉大而奇妙的權力。祂也願教會其他的領袖們與伯多祿享有同樣的恩惠,凡祂未曾拒絕賜與其他人的,都是藉伯多祿而賜給他們。

可是當主要求使徒們表示意見時,首先承認主的,便是在使徒地位上的第一人,當他說:「禰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時,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血和肉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意即你是有福的,因為我父教導了你,世俗之見沒有欺騙了你,而是上天的啟示教誨了你;不是血肉,而是那身為祂獨生子的指示給你的。

耶穌說:「我對你說」:意指,正如我的父把我的天主性顯示給你,同樣地,我讓你知道你的崇高地位:「你是伯多祿。」意思是說:我是不可動搖的磐石,我是「屋角的基石,我使這兩塊石頭合而為一;我是基石,除我以外,沒有別的基石;可是你也是磐石,因為你因我的能力得以堅強有力,而使你也能分享我的權力。

「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不能戰勝它。」祂是在說:我要在這堅固的基礎上建立一座永久的宮殿。我的教會要高聳入天,將在這堅強的信德上矗立。

這種信德的表明,陰間的門不能攻破,死亡的鎖鍊也不能束縛;因為這聲音就是生命的聲音。它把承認信德的人送到天堂上,同樣,也把不承認信德的人拋到地獄裏去。

所以,基督對最有福的伯多祿說:「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

誠然,基督也把這個權柄交給其他使徒們,並且由這命令所產生的制度,把這權柄傳授給教會的所有首長。但祂把那應傳於眾人的權柄託付給一個人,不是沒有理由的。祂特別委託給伯多祿,因為祂願意伯多祿成為教會所有首長的典型

建立聖伯鐸(伯多祿)宗座

一、歷史源流

「建立聖伯鐸宗座」的慶節歷史相當複雜,近代的研究才使人較清楚此慶節的源始與意義。此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年初為三月一日),自二月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二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個座位,表示為某固定亡者保留。由於聖伯鐸殉道的實際日期並不為羅馬教友確知,因而定在二月二十二日,以追念他的逝世日。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以後,教友團體才把此座位解釋為:主教在教導教友時所坐的座位,並且把此慶節視為紀念伯鐸就職管理羅馬教會的日子。

古代時,高盧地區於一月十八日紀念伯鐸首席特權(見以上所述),羅馬教會以後也接納了此慶節,並在第七世紀時,視此日為伯鐸在羅馬建立宗座日,而二月二十二日則為伯鐸在安提約基(Antioch)建立宗座日。據歷史考證,伯鐸曾於安提約基居住七年之久。最初這兩慶節只是地方性的,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教宗保祿四世才把此兩日定為普世教會應遵行的慶節。1960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時修訂禮規,刪除了一月十八日的,而只保留了二月二十二日的慶節。所修訂的禮儀年曆也予以保留,稱之為「聖伯鐸建立宗座」,定為慶日。

此慶節的主要目的在尊敬伯鐸的宗座權威,強調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職責,一如在本日彌撒經文中所表達的:「主對伯鐸說:『我已經為你祈禱,使你不致失去信德,等你回頭以後,要堅強你弟兄們的信心』。」

二、聖伯鐸宗徒介紹

伯鐸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他原名西滿,是貝特塞達人,與兄長安德肋以捕魚為生。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超過其他宗徒。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刻法」(磐石)(若一42),從最初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

伯多祿生平最大的轉機應是在耶穌由伯多祿的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伯多祿雖已徒勞無獲地工作了一整夜,仍照耶穌所說,投網下海,那知竟捕得滿網大魚,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作捕人的漁夫。」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五4-11)。

百姓和門徒在聽到耶穌講論聖體的道理後,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去。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六60-69)之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子」(瑪十六16, 19)。耶穌見時機成熟,遂鄭重地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間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瑪十六17-19)

伯多祿在耶穌受難時曾三次背主,因此當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路二十四34),聽耶穌的指示,帶領其他宗徒回加里肋亞,重做漁夫。有一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加里肋亞湖邊。若望立即認出耶穌,伯多祿滿腔熱火,迫不急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我」,伯多祿鑒於以往背主的愧疚,心中早已有所警惕,謙虛地回答:「主,是的,禰知道我愛禰。」耶穌見伯多祿的心理狀態已做好準備,於是將之前預許給祂的教會中最高的職權,正式委託給他。

伯多祿大約在64-67年,尼祿執政迫害教會時,倒懸十字架而死。教友解下他的遺體後,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現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

三、教宗的職務與世界的關係

伯多祿是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199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發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文中論及羅馬主教身負合一之職,雖經歷個人的軟弱與無助,然在這個職位上,他完全服務天主充慈悲的計劃,要把陷於罪惡與邪惡中的世界,在天主的慈悲中,轉化人心趨向合一,使人人進入祂的共融中。

這種合一的服務是根植於天主慈悲的行動上,在世界主教團裡,託付給了他們當中的一位。這一位從聖神手中接受這項任務,不是在人之上行使任務,如同外邦人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大人物所做的一樣,而是帶領他們到寧靜的牧場上。教宗的職務是天主眾僕之僕,猶如主耶穌,教會的元首親自說:「我在你們中間,像似一個服務人的。」(路廿二27),祂也曾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來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十42-45)

聖奧斯曾指出基督就是唯一的牧人,在祂的至一中眾人合而為一。他繼續熱心勸說:「因此,願所有的牧人在至一的善牧中合而為一;願他們讓唯一牧人的聲音能被聽到;願群羊聽到這個聲音而跟隨他們的牧人,不是這個牧人或是那個牧人,而是唯一的牧人;在祂內,願眾人只聽到祂唯一的聲音,而不是嘮嘮叨叨的雜音……願羊群所聽到的聲音是免於所有分裂,從所有異端中得到淨化的聲音。」

羅馬主教在所有牧人團中的使命,正在於看顧(Episkopeina),如同一個哨兵,因此,藉著牧人們的努力,基督牧人的真實的聲音,可以在所有的個別教會中被聽到。以這個方式,在每一個託付給些牧人的個別教會中,這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所有的教會都在完全和可見的共融之中,因為所有的牧人都與伯多祿共融,而因此也都聯合在基督內。

如果沒有權力和權威,這樣的一種職務將成為虛幻不實。因此,羅馬主教(亦是教宗)必須以權力和權威,來保證所有教會的共融。為這個理由,他是合一的首要僕人。這一項首席權行使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注意聖言的傳承、禮儀和聖事的舉行、教會的使命、風紀,和基督徒的生活。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就是要喚起注意教會公益的需求,是否有人企圖為個人的利益而忽視它。他有義務勸誡、警告,有時候,當某些與信仰合一互不相容的見解四處流傳時,他也要宣布、澄清。當環?需要時,他就以全體與他共融的牧人的名義說話。他也能——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清楚訂下的明確條件下——以宗座名義(EX Cathedral)宣布某些教義是屬於信仰的寶庫。以此對真理的見證,聖伯鐸的繼承人為合一服務。

以下是 ‘Still Alice’ - “我想念我自己” 電影原著作者Lisa Genova 去年在Vancouver Ted Talks 關於老人癡呆症的演講。她是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的博士。

保持身體和大腦的健康活躍非常重要。

日本女作家兼商界聞人曾野綾子在八十多歲時,出書 (熟年的才情/天下雜誌出版)論述「如何怡然自得、樂觀奮進的度過晚年?」

她和夫婿三浦朱門同為日本優雅老化的典範。她先不論社福或立法,直接向自己和年長者提出六項挑戰,從「要求自己」做起;
此處以英文字母歸納為wiffar,方便記憶:

1. 工作 (work):

「人應工作死方休」雖然富裕,她沒僱用傭人,家事如買菜、做飯、清潔、洗衣、種花,凡事自己動手做。其實這符合「非運動式活動療法 \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的學理和主張。在沖繩島長壽村的住民一生工作,沒有65歲退休的概念。

2.獨立(independent)

許多老人習慣依賴,成為「幫我族」,或倚老賣老。例如在公車上,長者要學習不期望別人讓位。自己執行該做又能做的事,少麻煩別人。

3. 通達 (flexible):「恰如其分」的生活,立志不依賴配偶或兒女照顧。通情達理,沒有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若已身無分文,也要有「死無葬身之地」的覺悟。

4.信仰(faith):
曾野綾子四十歲時開始勤讀聖經,她說上帝的話就像是一付度數正確的眼鏡,可以把人生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人世,也有個好去處。

5.獨處 (alone):
孤獨是必然的,不當做負面或自憐,反而是感受人生寧靜、喜悅的大好機會。不但可以發現自己,也可以嘗試合情合理的的冒險。

6.面對 (realistic):
老化、孤獨、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學習開朗而不愁煩的面對現實,從中找尋樂趣或安慰。活著時要將身後事安排妥當,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寫得真好!看了真是很有感觸!~~~讚啦!
俄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唯一秘訣。”。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進入老年後如何讓自己更快樂呢?

1.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你早已經不是超人,不要整日疲於奔命,應該活得從容。比如飯應一口一口吃,事要一點一點做。光從容還是不夠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秀一下自己,讓平淡的日子亮起來。

2.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生活品質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天天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不見得就是生活品質高。只有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才是品質生活。

3.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親情的疏離是切膚的傷痛。淡一些、諒一些、忍一些,會使我們的心寬一些、和一些、暖一些。

4.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選擇朋友很重要。和樂觀、志同c道合的人交朋友,你也會變得樂觀開朗。

5.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學到老。關注與自己職業和愛好相關的新知識。大膽嘗試感興趣的事,如滑雪、衝浪、跳傘等。

6.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有些問題是需要自己去解決的。要相信自己,直面挑戰,視困境為機遇,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7.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地位和榮譽只不過是一個杯子,而您的修養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東西。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濁水。粗瓷盞裡未見得就是白開水,很可能悶的是一盞極品龍井。

8.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心存感恩的人過得更快樂。對於任何祝福,無論大小都應懂得感恩。擁有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都應知道感激,不妨親口告訴他們,生活中因為有了他們,你才感到快樂。

9.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笑一笑十年少, 笑口常開沒煩惱。對自己對生活都不要過分嚴肅。試著發現身邊的點滴樂趣,適時地幽默一下,讓生活充滿笑聲。

10. 如果你已經 50-70歲了,就該明白:有個照顧你的人,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照顧你的人,就自己照顧自己。要保證休息、運動和健康飲食,經常以有趣、刺激的方式練習大腦,活躍思維。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養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