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

1840491-f23d654fe992d2e2.jpg 

去年的一场车祸,让我们全家陷入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太太在生死关头打转好几次,也失去了一只手。幸运的是,医疗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家人亲友、全国民众的真诚祝福,让她活了过来。由于大家的爱,把「不可能」化为「可能」,促使奇蹟降临在太太身上。
太太的伤疤虽然渐渐褪去,复健仍在持续进行中,但是,未来还有一条漫漫长路要走。
有一次我到医院看她,出病房后并没马上离开,在外头与医生讨论事情。突然听到病房传来一阵凄厉的叫喊声,我当下愣住了,现在想来,真的只能用「惨绝人寰」四个字来形容。
原来我走出病房之后,护士开始替晓铃换药,因为伤口实在太痛了,她忍不住叫了出来。当她知道我并没有离开,还听到了她的叫喊,居然露出小孩子做错事的羞赧与歉意。
我心中真是万分不舍,直觉是我的错才造成她的苦,该道歉的也是我。但是,这一声惨叫也让我了解,她平常在我们面前装得如此不在乎,实在很勇敢!这几个月以来,她为了怕我们担心,人前人后,一直努力克制自己身体与情绪上刻骨铭心的痛,一个人默默承受偌大的压力。
为什么过去娇柔瘦弱的太太,现在意志可以这么强韧坚忍、笑容可以如此热情灿烂?仔细想想,我觉得她心中最大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对我们无尽的爱。
爱的力量多么惊人!因为爱,她愿意勇敢、坚强,忍受疼痛,义无反顾地寻找生命的出口;也让社会上更多身心受苦的人,因为她的例子,得到鼓励与安慰。这样的经历,让我在看《为爱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这本动人心弦的书时,更加感同身受。
1972年10月13 日星期五,一架满载橄榄球运动员与家属的飞机从乌拉圭起飞,后来在飞越安地斯山脉时碰上乱流,坠毁在冰天雪地的山脉上,十多人当场丧命。劫后余生的二十七人受困在险峻寒冷、渺无人迹的冰封山中,进退无路,眼见搜救队已放弃救援,到最后物资全无,幸存者只好怀抱着「代死者活下去」的信念,割下亡者身上的肉…… 他们历经七十二天的艰苦奋斗,自行下山求援,最后有十六人获救。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之一,史称「安地斯山奇蹟」。
这个述说著勇气与坚持、绝望处艰难求生的故事,描写得丝丝入扣,也不断地引导我们探索:一个人在毫无身外之物时,如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和死神的挑战?如何怀抱着「为所爱的人活下去」的意志,挑战自己生命的极限?
在母亲与妹妹相继过世,又要寻求活路的痛苦时刻,作者形容:「我们是在跟一个摸不清底细又绝不留情的对手进行比赛,输赢结果很可怕,不是很好就是死掉,然而我们却连比赛规则都不知道。」
经过多次生死边缘的挣扎,最后,父爱就像一条安全索,引领他脱离险境。这些严山峻岭虽然深具威力,但威力却没有大过他对父亲的依恋,也无法粉碎他爱人的能力。
事后他发现,死亡有个对立面,但这对立面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也不是勇气或信心或人的意志。死亡的对立面,是爱。
走过生死边缘,作者诚恳地提醒我们:「空难之前,我不懂得惜福,但安地斯山让我看到了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任何生命,都是个奇蹟。
「即使是在受苦,生命仍然是值得活的;即使样样都被剥夺掉了,照样可以想着我们所爱的人,照样可以在心中留住他们,珍惜他们如同我们的生命宝藏。」这本以「生命」写成的书,充满著智慧与启示。我从这些勇者和太太的身上,看到生命的力量和深度。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遭遇提醒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再浪费生命的每一个片刻和每一次呼吸,因为,每一秒的生命,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和晓铃,也是从善良的台湾人手上,接下这一份生命大礼。我们的心中,永存无限的感激。
(胡志强(台中市市长)/本文为远流出版公司即将出版的《为爱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序文)

453911746_609e192d79.jpg
THERE IS no SAINT WITHOUT A PAST
THERE IS No SINNER WITHOUT A FUTURE.
(Persian Saying)
St. Augustine's Words;
"This was the mother, now dead and hidden awhile from my sight, who
wept over me for many years so that I might live in your sight."
"Late have I learned to love you: Beauty at once so ancient and so new.
Late have I learned to love you;
You were within me and I was in the world outside of myself.
You were within me but I was not with you."
"You have made us for yourself, O Lord, and our hearts are restless
until they rest in your."
"Give me chastity and continence, but not yet"
"Leave the past to the mercy of God, the present to His love, and the
future to His providence."

begger-in-prague-750×500.jpg    老杨是我们银行里的首席分析师。在总经理要做重大决定以前,老杨一定要给总经理作一个相当彻底的分析。分析永远在于这个决定的得和失。所谓得,当然是可能的得,所谓失,也当然是可能的失。老杨在分析的时候,会用很多数学,可是他在做报告的时候,却不会强调数学,而用非常直观的方法来解释他的分析。
        为什么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视,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资料非常正确而完整。如果我们要在某个地点设立分行,老杨一定会知道这个地区居民的收入、职业等等。我们有时会奇怪老杨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得到资料,据他说,他其实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据我所知,他的统计学学得非常好,这使得他的资料得以非常完整。
        因为老杨常常要收集资料,他养成了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有一次,我们在一家百货公司一楼的咖啡馆喝咖啡,一个小时下来,他告诉了我这百货公司情况不妙,因为提袋率太低了。果真不久,这家百货公司传出了财务危机的消息。更有一次,我们一齐到国外出公差,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个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后查证,他的确猜得很准。据他说,他是看街上汽车的牌子以后估算出来的。
       老杨一直是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应手,薪水非常高,他从来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因为他仅仅负责分析而已。最后决策的决定总是别人做的。何况他的分析向来非常有用。
       前一阵子,老杨忽然显得有点心情不好。他过去很喜欢讲笑话,现在比较少讲了。有人和他聊天,他也会发呆,好像没有听到你在讲什么。有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去找他,谈完公事以后,忽然发现他的墙上挂了一个镜框,框内只有一张白纸,纸上写了阿拉伯字的六十八,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呢?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
       老杨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离开,他要解释给我听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前些日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馆里,他住的房间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意到对街有一个小乞丐,来来回回地向行人求乞。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计算平均这个小乞丐在经过多少次求乞以后,可以得到一次反应,因为绝大多数的路人是不理会他的,一个小时以后,他得到了答案,这个小乞丐平均要乞讨六十八次以后,才有一次成功。
       老杨得到了这个答案,心中难过至极。因为他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了解做小乞丐的滋味了。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职,要写六十八封求职信,才会有一封回应,已经非常沮丧了,这位小乞丐却终其一生,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讨。老杨想,这种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如果要过几十年如此没有尊严的生活,他是无法想像的。
       老杨当天晚上睡不着觉,他想起有人用数羊来使自己入眠,因此他就数起羊来,可是他每次数到六十七,就数不下去了。六十八忽然变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他从头再来,依然到不了六十八。所以老杨在床上醒了好久,才能入睡。老杨的经验使他觉得人人都应当在平时就假设自己是一个小乞丐,因为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乞丐没有尊严的痛苦。他的儿子才参加饥饿三十回来。老杨却告诉他,他应该虚拟实境,假设自己是一个乞丐。他的儿子试了一次,发现做乞丐的痛苦并不在于感到饥饿,而是感到个人毫无尊严可言。
      
       老杨已经不能去豪华饭店吃饭了。对于任何奢侈的东西,他都失去了兴趣。他常常去一家专门照顾穷苦老人的单位做义工,有人曾经看到过他做义工的情形。有一位同事说他从未看过这种态度的义工,我问他是怎么一种态度,他想了半天,最后结结巴巴地说,老杨不是普通地在做服务而已,他是在侍奉。我懂得这是因为老杨知道穷人最需要的不是面包而已,而是尊严。老杨当义工时的态度,无非是要使穷人感到尊严。自从老杨开始侍奉穷人以后,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设备。老人吃饭的碗换成了比较好看的磁碗,是淡蓝色的,茶具也换了。最使老人感到高兴的是新的床单和被套。
       我们通常会说我们应该同情穷人,要对穷人有慈悲心。老杨显然在告诉我们,我们该尊敬穷人,因为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别人对他的尊敬。这种想法,来自一个数字:六十八。老杨常常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他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李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