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参观日本 ISUZU汽车公司时,该公司的高阶主管拿出一幅有趣的漫画,来解析该公司的经营哲学。这幅漫画叙述这么一则故事:
某户人家养著一只小狗,有一天,小狗忽然走失了,这户人家马上报了警,盼能找回小狗,几天后,小狗被善心人士找到了,并且将牠送到警察局,警察立刻通知了这家人。正在等待主人至警局领回小狗时,警察突然发现这只小狗不但没有欢喜的神情,反而悲伤地流泪,警察相当好奇,低头问小狗:「你走丢了,现在好不容易可以回家,应该高高兴兴的,怎么在流泪呢?」小狗回答:「警察先生啊,你有所不知,我是离家出走的!」
警察吃惊问道:「你家主人虐待你吗?为什么要离家呢?」
小狗悲伤的说:事情是这样的:
「我在主人家已经待了好多年,从一开始就负责家人的安全,平时看门,偶尔四处走走,看看有没有陌生人闯入,一直很尽忠职守地执行我的工作。当然主人也感觉到了,平时见到我会摸摸我、拍拍我,一有假日也会带我出去散散步,那种保卫一家人的成就感,那种受重视、疼爱的感觉,让我更加提醒自己,好好照顾这一家人。直到有一天……。
「怎么样?」警察关心地问道。
「有一天家里请来几个工人,在门口装了防盗器,从此我失业了,看门不再是我的职责,家人也不需我保护了。整天无所事事,对家庭一点用都没有,虽然主人还是一样地饲养我,但是实在受不了这种受冷落的感觉,所以才会离家出走,宁愿过著流浪的日子,心里头也来得舒服。」
这幅漫画虽然只是个短短的寓言,实则在管理学上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心理学家兰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养老院内一群年纪和身心状况都差不多的老人分为两组,分别作不同的生活管理。他以传统的方式对待A组的老人,让他们享有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住所、起居作息等等都有妥当的安排,完全不劳他们费心;相对于A组,B组的老人则没有受到如此细腻的安排,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仅仅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服务而已,但是让他们自己享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可以自己设计作息表,可以自己布置住所以及种植盆栽等等。
一年半过去了,受到完善照顾的A组有30%的老人过世了,相对地,照顾虽较不完备却享有较大自主权的B组,死亡比例竟然只有A组的一半,而且整体来说,B组比A组在情绪上更显得活泼快乐。
心理学家由此得到一个结论:每一个生命最需要的,不全然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心灵层面所获致的成就及充实,往往影响更大。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成就感,不是生命中「额外的」享受,而是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因子。
作者:许哲铭
Category: 下午茶会
炭火一样的眼睛
这篇文章,给现在觉得冷的朋友。
两小时的温暖
台湾下雪了!
冷天躲在家里整理,发现两瓶高粱,想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拿起手机开始约人。
朋友分好几类:爬山的、看戏的、旅行的、把妹的。不要约爬山的看戏,他们坐不住。也不要约看戏的把妹,他们不主动。
朋友类别很多,就是没有酒友。这年纪找到一起有高血压的朋友,比找到一起喝高粱酒的容易。
于是随意把最熟的几个拉到群组,直接问:
「今晚六点到八点见面?我有一瓶高粱。」
这样问其实很冒失。周末大家都有各自生活,谁六点有空?而且六点的聚会,怎么到了下午才约?更扯的是主人自己八点要走,还好意思张罗?
本来不期待有任何回应,没想到立刻就有人答应了。原来大家在家都无聊,就等一个冒失鬼来约。
五位朋友围着火炉喝到八点,一瓶也才喝了四分之一。我起身说:「抱歉我还有事,你们继续聊。」
没想到大家都如释重负,一哄而散。出了餐厅我跟朋友抱歉早走,他却偷笑说:「还好你LINE中有说只到八点,否则我就不来了。」
在酒池肉林中走过一圈后,知道彻夜狂欢的party很多,余韵无穷的聚会很少。喝到失态很容易,喝到想念太太很难。Party和人生,都难在见好就收。
就这样,在今年最冷的一天,偷到两小时的温暖。
感动容易、行动难
过年前,是朋友们相聚的季节。我总是在这时,算自己的帐。
算今年讲了多少次「嘿,好久不见!最近好吗?找一天一起吃饭,聚一聚」,然后没有下文。
算今年拿了多少名片,交换名片的当下热情洋溢,几天后连名片主人的脸都想不起来。
算今年发了多少封群信,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收件者有谁。
算今年「脸书」上加了多少新朋友,可是当临时要揪团喝高粱,不知道可以找谁。
算今年听到并发誓过多少次「珍惜所有,不要视为理所当然」、「人生无常,要活在当下」,但觉悟了两天后,又开始为名利张牙舞爪。
这样算下来,我体会到:相识容易、维持难;感动容易、行动难。
我们总是为了要「建立人脉」,认识一大堆新朋友,但后来并没有心思去维持那些关系。最后那些「人脉」就像动脉,慢慢硬化。
我们也因为一时感动,立下了誓言和心愿。但那些心愿的强度,就像许愿的蜡烛。一阵风,就灭了。
那些感动可能来自于事业挫败、朋友焠逝、或看到某一篇动人的文章。但感动很难化成持久的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爱、想过的生活、想追求的梦想,以及其他一切想改变现状的意念,都只是某个特定的场合、气氛、和流行的产物。一但事业转好、朋友下葬、新的文章出现,我们的行动力又没了。
不强求,但要做球
这样看来,没有行动力似乎不好,其实未必。
事业上太剑及履及,有时造成天下大乱。汲汲营营找人吃饭,不熟的人觉得你很烦。理想的方式,是顺其自然,但偶尔制造惊喜。顺其自然,不但要顺自己的自然,也顺别人的自然。
很多时候我们感叹「人情冷暖」,是只想到了自己的状态。我失意了,没有人关心我,这世界真冷漠!但别人怎么知道你失意?别人失意时你也未必知道或关心!就算别人知道也关心,但别人的生活有很多更紧急的事你不知道,不该期待别人放下那些事来关心你。
人情没有冷暖,人情一直是这样。事实上,得意时身旁的熙来攘往,也不是「暖」,只是大家凑热闹。现在热闹没了,大伙散了,不是变「冷」,只是恢复常态。
每个人的一天有不同的行程,每个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情节。到头来,行程和情节能搭配的,便成为好友。搭不到一起,不见得他或你冷漠,只是没缘。
高粱宴,我约了很多人,没来的比来的多。这并不表示没来的就「不够意思」或「不给面子」,只是在那一个人生的点,我们搭不上。
人际关系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付出,有过多的期待;而对别人的回应,有过度的诠释。很多失落感没有必要,因为「搭不上」不是我们或对方故意的选择,只是机率上必然的错过。 但顺其自然,不表示就不用心思。 比如说公司尾牙的时间,我乔了两个礼拜。运筹帷幄,只为了选一个最多人能参加的时间。值不值得?太值得了!因为这一ㄊㄨㄚ的组合,这一生不会再有。
事实上,这一路上任何组合,这一生都不会再有。
所以难约的人,就提早一个月约。迟到大王,不必再问「你在哪里」。凡事不强求,但还是要做球。一切随缘,但邀请函和提醒信还是要各发一遍!
缘份像天气
今年,几个朋友离开了我,甚至离开了这世界。还在身边的,也经历著大大小小的磨难。我猛然醒悟:认识一个人是这么容易,但失去他也是如此突然。而在这年纪失去,不再是年少时朋友绝交或情人分手。在这年纪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了。
不是说好是暖冬吗?怎么还下雪了呢?就像曾经热络的朋友,也会分分合合。缘份像天气,我无法控制。只能天冷加衣、点个火炉。
今晚好冷!那瓶58度的高粱,让好友们把寒意锁在杯底。炭在脚下焖烧,火在眼底升起。眼中不是青春的熊熊大火,而是中年的缓缓余温。也是,最适合友情长存的温度。
这58度的友情,不太浓,也不太淡。不会疏离,也不会造成负担。友情像高粱,喝起来冰凉,喝完之后,立刻回温。
今夜,管他体感几度!想想那些一路走来的好友,带着回温入眠。
--王文华
年轻的男孩个性十分急躁,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怀大志却没有发展的舞台,为此郁郁寡欢。
他的祖父看到了,告诉他:「听说森林里有许多萤火虫,只要见到这些萤火虫的人,就会拥有智慧,也许你可以去找看看。」
青年听了很心动,当天晚上就兴冲冲地跑到森林里。
但是他却失望了,找了一整晚,不但一只萤火虫也没见到,还被蚊子叮得满头包。
青年埋怨地对祖父说:「森林里根本没有萤火虫,您是在寻我开心吗?」
但祖父坚持地说:「不,我没有骗你,那里真的有很多萤火虫!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于是,这天晚上,孙子高举着火把,与祖父一起进入了森林。孙子不停地拨开草丛寻找,希望看到萤火虫的身影,却一无所获。
突然,祖父接过孙子手上的火把,接着浇水把火熄灭。
孙子着急地说:「您这是在做什么!森林已经这么黑了,没有火把,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怎么可能找到萤火虫?」
祖父没有回答,只是示意孙子不要说话。孙子只好闷闷不乐地站在一旁。
奇怪的事发生了。几分钟过去,刚才一片漆黑的森林,渐渐出现了几个小光点……
光点愈来愈清晰,竟然是一只只的萤火虫!
「爷爷!萤火虫出来了!」青年兴奋地说。
「不,牠们其实一直都在。」祖父说。
「可是我刚才怎么一直没有看到?」
「因为你的火把太亮了。唯有熄灭火把,让眼睛逐渐适应黑暗,才能看到萤火虫微小的光点。」
祖父慢条斯理地说:「你的人生正处于黑暗,但在黑暗之中,也最容易看到希望的光。这就是萤火虫教给我们的智慧。」
青年在黑暗中红了眼眶,感受到祖父的用心良苦。
故事中的青年,第一次没有找到萤火虫,是因为他不肯放下火把,不肯让自己身处一片漆黑之中。
然而,唯有愿意置身黑暗,才能看到萤火虫闪烁的光芒;唯有让双眼习惯黑夜,才能发现夜色中的美丽。
圣诞礼物
这一年的耶诞节,富家子弟彼得从他哥哥那里得到了一辆作为耶诞节礼物的新车。一天,彼得看到一名男孩正在他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并时不时地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彼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很一般,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彼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分钱?”
彼得点点头。
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彼得以为小男孩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彼得深受感动的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之后,小男孩转身向彼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彼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跑回家,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他因患小儿麻痹而跛著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自己紧靠着坐下,然后指著彼得的车子说:
“看见了吗?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分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彼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的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著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短途旅程。
在这个耶诞节,彼得明白了一个道理:施比受有福
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
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
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Selma Lagerlöf)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榆树的伤痕
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的一棵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
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嵌进了树身,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圆几十公里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颗箍了铁圈的榆树却存活下来。
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榆树带来伤痕的铁圈拯救了它。因为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铁份,所以榆树才对真菌产生了特殊的免疫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农场里。这棵树至今仍生长在美国密歇根州比犹拉县附近的那个农场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不仅是树,人也是如此。我们也许在生命中受过各种各样的伤害,但这些伤害又成为生命的一道养料,让生命变得更刚毅,更坚强,更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同时也让伤害成为一个警醒,让我们及时从迷惑中解脱。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在你生命中出现。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甚深的因缘。爱你的人给了你感动,你爱的人让你学会奉献,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接纳,不喜欢你的人,促使你自省与成长。所以,如果你曾受过伤害,请感谢那些你认为伤害了你的人。
在人生的修行中,让我们接纳一切因缘,无论是顺缘,还是逆缘,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让我们随缘、惜缘、了缘,历境炼心,自在而行。
Po Bronson, in his book WHY DO I LOVE THESE PEOPLE? (Random House, 2005), tells a true story about a magnificent elm tree. The tree was plan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on a farm near Beulah, Michigan (USA). It grew to be a magnificent tree.
In the 1950s, the family that owned the farm kept a bull chained to the elm. The bull paced around the tree, dragging a heavy iron chain with him, which scraped a trench in the bark about three feet off ground. The trench deepened over the years, though for whatever reason, did not kill the tree.
After some years, the family sold the farm and took their bull. They cut the chain, leaving the loop around the tree and one link hanging down. Over the years, bark slowly covered the rusting chain.
Then one year, agricultural catastrophe struck Michigan in the form of Dutch Elm Disease. It left a path of death across vast areas. All of the elms lining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farm became infected and died. Everyone figured that old, stately elm would be next. There was no way the tree could last, between the encroaching fungus and its chain belt strangling its trunk.
The farm's owners considered doing the safe thing: pulling it out and chopping it up into firewood before it died and blew over onto the barn in a windstorm. But they simply could not bring themselves to do it. It was as if the old tree had become a family friend. So they decided 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mazingly, the tree did not die. Year after year it thrived.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y it was the only elm still standing in the county!
Plant pathologists from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ame out to observe the tree. They observed the scar left by the iron chain, now almost completely covered by bark and badly corroded.
The plant experts decided that it was the chain that saved the elm's life. They reasoned that the tree must have absorbed so much iron from the rusting chain, that it became immune to the fungus.
It's said that what doesn't kill you will make you stronger. Or, as Ernest Hemingway put it, "Life breaks us all, but afterwards, many of us are strongest at the broken places."
The next time you're in Beulah, Michigan, look for that beautiful elm. It spans 60 feet across its lush, green crown. The trunk is about 12 feet in circumference.
Look for the wound made by the chain. It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because of our wounds, we can have hope! Our wounds can give us resources we need to cope and survive. They can truly make us strong.
善良无须考核
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 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
就 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著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
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藉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 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
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 谢”后,一溜烟的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的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 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的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
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 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
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溼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
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祕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的出去一 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
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的他很善良,在自己面临困境的时候,却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 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Vinícius de Oliveira。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体《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怪声音的窗户
有一个老妇人,住在一间老旧的房子里。最让她受不了的,就是又老又旧的木头窗户,不但总是关不紧,而且只要轻轻一推,窗子就会发出尖锐的「吱吱」声,总是让老妇人感到刺耳又不舒服。
因此,她自己从来不去打开那扇窗户,而且也规定老公、儿子、女儿都不准去开那扇窗子,否则她就会大发雷霆!
就这么过了一年又一年,全家都非常了解老妇人的这个怪癖。某一年,儿子娶了媳妇。媳妇自然不知道这个规矩,每天一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推开那扇窗户。天天听到那恐怖的声音,让老妇人的怒气几次差点爆发,但媳妇其实很乖巧,她实在不想破坏跟媳妇之间的感情……
正当老妇人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儿子发现了这件事。儿子当着母亲的面,跟妻子说:「妈妈不喜欢那扇窗户的声音,所以妳以后别再碰那扇窗户了。」而媳妇也顺从地点了点头。
不料,隔天一早,媳妇起床的第一件事,仍是毫不迟疑地走向窗户,然后伸手推开它!老妇人连忙摀住耳朵,但奇怪的事发生了──窗子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媳妇发现老妇人惊讶的表情,笑着说:「妈,我昨天把窗户上了几滴润滑油,它以后再也不会响了!」
老妇人这才发现,窗外原来有翠绿的原野、起伏的山脉,还有一阵徐徐的风从窗外吹进来……这扇窗户关了太久,让她已经忘记外面的风景有多美了!
老妇人多年来被窗户的怪声困扰著,却没有想到其实只要几滴润滑油,就可以让这个问题烟消云散;我们面对生活中大小不顺遂的时候,也常发生一样的错误──我们总是把时间花在烦恼、苦闷、抱怨上,却没有想过,让烦恼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决它!
是的,问题永远不会自己消失不见,那怕那个问题再简单也不过,仍不例外──因为,即使困扰我们的问题,只是一扇会发出怪声音的窗户,也要我们「愿意去上油」,才能解决呀!
空盒子
一次,县令寻找到了一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个心腹送到李浚的身边做侍仆。因为李浚毫无“防人之心”,所以这个心腹很快获得他的信任,并找到机会偷走了李浚的御史官印。当李浚办公要用印的时候,这才发现印盒里已经空了。李浚想了又想之后,从一些细碎的蛛丝马迹中判断出来这是县令干的。
李浚的部下知道后,便想带兵去县官家搜察,李浚当即阻止了,因为光是心里知道没用,根本没有证据。若是兴师动众地去搜察,很可能会使对方在慌乱中扔掉“赃物”,那样李浚不仅无法取回官印,反而还会将自己逼向死胡同,因为丢大印可是一件罪很重的失职事件。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丢失了官印,李浚只能装作生病停止处理公事。
就这样过了几天后,李浚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能让县官主动把官印送回来,但前提是必须给他搭了一个台阶!主意拿定后的当天晚上,李浚当作大病初愈,精神焕发地邀请把县令请到家里来喝酒庆贺。两人正喝着酒,不知道为什么李浚家的厨房突然著起了火,李浚连忙从卧室里取出一个印盒交到县官的手上说:“代我保管一晚,明早将其送回,此刻我先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官有什么推辞的机会,直接跑开救火去了。
厨房的火其实是李浚自己提早就安排好家仆放的,火势当然也不会烧得很大,三下五除二就被扑灭了。然而,县令可就不一样了,他捧著空盒子回到家,如果原样送回,那就意味着他把御史大印给弄丢了,那可是关连全家祸福的大罪!左思右想之下,县令只能把自己命人从李浚身边偷来的官印重新放回到盒子里。第二天早早地把印盒送回到李浚家。李浚接过盒子后当场打开“检验”,里面的大印赫然在目!此时,两人都心知肚明而又心照不宣地笑了,只不过一个是笑得坦然大度,另一个却笑得羞愧难挡!
在遭到他人伤害时,我们如果一味地自恃有理、举拳相对,结果往往于事无补,不仅糟蹋我们自己的形象,而且还会继续恶化与对方的关系,把双方都推入两难的境地;而不动声色地给对方一个“空盒子”,在无形中为对方搭一架台阶,则实在是一种玄妙的生活智慧。
三角形的零钞
吉姆在一个风景区工作,每天去上班时,邻居老杰克都会递来一张5美元的钞票,请他从景区的咖啡店买一包4美元的咖啡,这习惯已保持了好几年,当然,作为回报,老杰克总是将吉姆家的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
时间久了,卖咖啡的女主人,对吉姆就熟悉了,总会准备好咖啡和一美元零钞,有时,吉姆也会好奇地问老杰克:「咖啡保质期很长,你为什么不能一次多买些?」
他摇摇头,笑着说:「不,我更喜欢现在这样,每天一包咖啡,刚刚好。」
一次,吉姆急着去朋友家聚会,就从别的店买了咖啡,不料,杰克都没开包,就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咖啡。」吉姆吓了一跳,后来他又试过几次,就算包装一模一样,只要咖啡不是从风景区的店里买的,老杰克都能一眼识破,吉姆再也不敢偷梁换柱。
过了几年,老杰克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但他每天还是会委托吉姆买咖啡,每次把5美元交给吉姆时,他的神情都充满了期待。
一天,在吉姆又一次买回咖啡时,躺在病床上的老杰克虚弱地伸出手,轻轻摩挲著那张一美元,问吉姆:「这么久了,难道你真不知道,我为什么总买那家店的咖啡吗?」
吉姆看着老邻居,摇摇头。
「因为卖给你咖啡的是艾莉娜呀!」
老杰克的语气突然温柔了许多:「她是我最深爱的人,当年,她父母嫌我是个穷光蛋,硬是把我们拆散了,我也只能伤心地离开,多年以后,我妻子病故了,孩子们 也各自成了家,我就想回来看看,后来,我打听到艾莉娜在风景区卖咖啡,也早就为人母了,我不愿意打扰她平静的生活,就悄悄在这里定居,并开始委托你帮我买 咖啡,从你第一次帮我带回咖啡的那天,我就知道,艾莉娜同样没忘记我……」
「难道,你没去看望过她?」吉姆不解地问。
老杰克摇了摇头:「当年,我们恋爱时,没办法经常见面,就偷偷订了一个暗号,将一美元的零钞折叠成三角形,装到信封里,让邮递员送给对方代表平安。所以, 我每次请你买咖啡,总是把钱折叠成三角形,而艾莉娜让你带回来的零钞也是叠成三角形的。这样,我们虽然不曾见面,却每天都能得到对方平安的消息,仿佛又回 到了当年的时光……
「现在,我就要去见上帝了,可如果艾莉娜得不到我的消息,该有多么伤心呀。我床下面有个箱子,里面全是折叠好的零钞,请你继续帮我买咖啡,拜托了……」
老杰克断断续续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在老杰克的葬礼上,吉姆默默地搬出另一个箱子,里面全是包装好的咖啡,还有很多折叠成三角形的零钞,原来,早在半年前,艾莉娜就因病去世了,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她最后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咖啡和零钞交给吉姆,请他代替自己,向杰克传递平安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