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garden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
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拴在木樁上,由於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都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後,只要把象繫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的被繩子拴在木樁上。
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牠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使得牠不敢去移動木樁。
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了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了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潛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你生命裡該拔掉的木樁還很多嗎?還不動手嗎?

eagles
有一天,一位自然學家經過一座農場,看到雞舍裡的雞群中有一隻老鷹,於是就問農夫主人,為什麼鳥中之王會落魄到與雞群為伍的地步。農場主人說:「因為我一 直餵牠吃雞飼料,把牠訓練成一隻雞,所以牠一直都不會飛,牠的一舉一動根本就是隻雞,而且也不再認為自己是一隻老鷹了。」
那位自然學家說:「不過,牠到底還是一隻老鷹,應該一教就會的。」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兩個人終於同意試試看是否可行。自然學家輕輕的把老鷹放在手臂上,然後說:「你屬於藍天而不是大地,張開翅膀飛翔吧!」可是那隻老鷹有點疑惑,因為牠不知道自己是誰。然後牠看到雞群在地上啄食,於是又跳下去與牠們作伴了。
自然學家不死心,又把老鷹到屋頂上慫恿牠飛。他說:「你是一隻老鷹,張開翅膀飛翔吧!」可是老鷹對牠的不明身份和這個陌生的世界感到恐懼,於是又跳到地上去啄食了。
到了第三天,自然學家起了個大早,把老鷹帶到高山上。他把鳥中之王高舉在頭上,再次鼓勵他說:「你是一隻老鷹,屬於藍天和大地,張開翅膀飛翔吧!」
老鷹回頭看了看遠方的農場,再看了看天空。但還是沒有飛。自然學家把牠舉起來向著太陽。接著,奇蹟發生了,老鷹的身子開始顫抖了起來,然後慢慢地張開翅膀。最後,發出了勝利的叫聲,衝向了天際。
故事中的老鷹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富有無限的能力和潛力。雞群則代表那顆被世俗的恐懼和限制所束縛的心靈,以及旁人加諸在我們身上,而我們也默認的無形限制。
我們也曾像那隻老鷹一樣,因為模糊的身份而蒙受痛苦。我們屈服在心靈的健忘症之下,忘記了萬物之靈的本性。雖然這種情形不會改變我們原本的面貌,但卻使我們的行為失去了應有的創造力和力量;像是一個不該發生在上帝子民身上的無解謎題。
因此,在驚醒的過程中,我們的目標並不在於改變自己,而是要回歸我們的本性。你是雞還是老鷹呢?你天生註定是要在地上啄食,還是在天空中翱翔呢?你的答案決定了你的命運。

lmountain2如何解決現代焦慮?要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焦慮,需要改變我們面對壓力的方式。
1. 認識壓力公式
鄭石岩教授在多年的諮商經驗中發現,人的壓力,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現:
壓力=負載/自我能力
負載等於是卡車上所載的東西,自我功能就好像這部卡車的承載能力。如果上面負載的東西並沒有增加,可是你現在很難過,這就表示有幾個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減弱了,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別的東西、太多垃圾。
例如,在辦公室跟同事處不好,回家後跟家人處不好,這些壓力、這些情緒,全都加到工作上去,就變成垃圾負載。這些衝突、情緒,其實跟你的工作並沒有關係,但都全部被加到你的工作裡面去。
2. 減輕垃圾負載
對於這些人來講,鄭石岩教授並不主張馬上把他們原來的主題負載減少,要減少的是他們的垃圾負載。根據這個壓力公式來分析,鄭石岩教授為那位女主管開了三個處方。
第一個處方是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使人的心情變好。
第二個處方,是儘量表現出開心的樣子。鄭石岩告訴那位女主管每天進辦公室前,就深深吸一口氣,裝一裝,假裝高興,感覺自己的胸口鬆開,把眉毛揚一揚,很高興,振作起來,再走進辦公室,並且要記得跟人打招呼。鄭石岩解釋,一旦你經常這樣作,行為影響情緒,人真得會變得比較快樂。
第三樣處方,就是笑。因為笑的時候可以產生內臟按摩。而且笑的時候,通常都會深呼吸,也會刺激身體產生令人舒服、愉快的分泌物。
幾個星期下來,這位女主管真的有很好的轉變,她保持運動,心情也變好了,也不再有辭職的念頭了。
3. 開發使人感到充實寧靜的想法
思考的習慣,其實是可以改變的。在二次大戰時,有位焦慮過度而病重的士兵向醫生求助,醫生了解他的情況之後,對他說:「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上面雖然堆滿了成千上萬的沙粒,它們只能一粒、一粒,緩慢平均地通過瓶頸,你我都沒有辦法讓一粒以上的沙粒通過瓶頸。你我每一個人都是沙漏。每天早晨,我們都有一大堆該辦的事,如果我們不是一件一件慢慢處理,像一粒、一粒沙粒通過漏頸,我們可能對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統造成傷害。」
這個沙漏的比喻,點醒了這名焦慮的士兵,不但治好他的病,戰後他也依照這個思考方式紓解生活中的壓力。
在聖經裡,耶穌曾對他的信徒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就好了。」《紐約時報》出版人索茲柏格,在二次大戰時,也曾受到類似的啟發,那時他經常失眠,常半夜起來拿著畫布與顏料,對著鏡子畫自畫像,雖然他完全不會畫畫,仍以此消除憂慮,但是憂愁煩惱依舊,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聖經讚美詩的一段,「懇請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遠方,但求一步之明。」他才真正能感到寧靜安心。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樂觀的思考模式,也成為他面對困難最大的力量。他在《松下靜思錄》提到,「有人常常對我說:『你吃過不少苦頭吧?』我本身從來沒有感覺到真正吃過什麼苦頭,因為從九歲到大阪當學徒至今,我一直抱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工作。在大阪碼頭當學徒時,寒冷的早上,手幾近凍僵,仍要用冷水擦洗門窗,或是做錯事挨老闆打罵,有時簡直吃不消。但隨即回心轉意一想,『吃苦就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之後,痛苦反而變為喜悅了。
從學徒養成的樂觀想法,給了我後來很多正面的影響,例如景氣不佳時,我仍不會嘆氣,反而積極認為,不景氣正是改善企業體質的好機會。
這樣的看法和想法,不但有助於克服困難和苦惱,而且能豐富人的內心,使人每日過著積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