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garden
马戏团里表演的大象,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
小时候的小象很调皮,玩性又大,故用绳子把小象拴在木桩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经过很多次都试验都无法将木桩拖出来,当时间久了之后,只要把象系在木桩上,象知道自己无法挣脱,也就会很安分了。
小象长大变成了大象,在马戏团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无穷,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的被绳子拴在木桩上。
大象的力量其实是很大的,但是牠因为从小的经验,觉得木桩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东西,使得牠不敢去移动木桩。
其实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观念所束缚,不了解自己的体力已有很大的改变了,因而放弃了想移动木桩的念头。
木桩,就像是妨碍个人发挥潜力的障碍;或许不是具体可见的阻力,而是由个人过去细微的经验所产生的无名恐惧。
你生命里该拔掉的木桩还很多吗?还不动手吗?

eagles
有一天,一位自然学家经过一座农场,看到鸡舍里的鸡群中有一只老鹰,于是就问农夫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与鸡群为伍的地步。农场主人说:「因为我一 直喂牠吃鸡饲料,把牠训练成一只鸡,所以牠一直都不会飞,牠的一举一动根本就是只鸡,而且也不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那位自然学家说:「不过,牠到底还是一只老鹰,应该一教就会的。」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两个人终于同意试试看是否可行。自然学家轻轻的把老鹰放在手臂上,然后说:「你属于蓝天而不是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可是那只老鹰有点疑惑,因为牠不知道自己是谁。然后牠看到鸡群在地上啄食,于是又跳下去与牠们作伴了。
自然学家不死心,又把老鹰到屋顶上怂恿牠飞。他说:「你是一只老鹰,张开翅膀飞翔吧!」可是老鹰对牠的不明身份和这个陌生的世界感到恐惧,于是又跳到地上去啄食了。
到了第三天,自然学家起了个大早,把老鹰带到高山上。他把鸟中之王高举在头上,再次鼓励他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
老鹰回头看了看远方的农场,再看了看天空。但还是没有飞。自然学家把牠举起来向着太阳。接着,奇蹟发生了,老鹰的身子开始颤抖了起来,然后慢慢地张开翅膀。最后,发出了胜利的叫声,冲向了天际。
故事中的老鹰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富有无限的能力和潜力。鸡群则代表那颗被世俗的恐惧和限制所束缚的心灵,以及旁人加诸在我们身上,而我们也默认的无形限制。
我们也曾像那只老鹰一样,因为模糊的身份而蒙受痛苦。我们屈服在心灵的健忘症之下,忘记了万物之灵的本性。虽然这种情形不会改变我们原本的面貌,但却使我们的行为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力量;像是一个不该发生在上帝子民身上的无解谜题。
因此,在惊醒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改变自己,而是要回归我们的本性。你是鸡还是老鹰呢?你天生注定是要在地上啄食,还是在天空中翱翔呢?你的答案决定了你的命运。

lmountain2如何解决现代焦虑?要解决现代人的烦恼、焦虑,需要改变我们面对压力的方式。
1. 认识压力公式
郑石岩教授在多年的咨商经验中发现,人的压力,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现:
压力=负载/自我能力
负载等于是卡车上所载的东西,自我功能就好像这部卡车的承载能力。如果上面负载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可是你现在很难过,这就表示有几个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减弱了,一是你在上面加了太多别的东西、太多垃圾。
例如,在办公室跟同事处不好,回家后跟家人处不好,这些压力、这些情绪,全都加到工作上去,就变成垃圾负载。这些冲突、情绪,其实跟你的工作并没有关系,但都全部被加到你的工作里面去。
2. 减轻垃圾负载
对于这些人来讲,郑石岩教授并不主张马上把他们原来的主题负载减少,要减少的是他们的垃圾负载。根据这个压力公式来分析,郑石岩教授为那位女主管开了三个处方。
第一个处方是运动,因为运动可以刺激脑下垂体分泌脑内啡,使人的心情变好。
第二个处方,是尽量表现出开心的样子。郑石岩告诉那位女主管每天进办公室前,就深深吸一口气,装一装,假装高兴,感觉自己的胸口松开,把眉毛扬一扬,很高兴,振作起来,再走进办公室,并且要记得跟人打招呼。郑石岩解释,一旦你经常这样作,行为影响情绪,人真得会变得比较快乐。
第三样处方,就是笑。因为笑的时候可以产生内脏按摩。而且笑的时候,通常都会深呼吸,也会刺激身体产生令人舒服、愉快的分泌物。
几个星期下来,这位女主管真的有很好的转变,她保持运动,心情也变好了,也不再有辞职的念头了。
3. 开发使人感到充实宁静的想法
思考的习惯,其实是可以改变的。在二次大战时,有位焦虑过度而病重的士兵向医生求助,医生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对他说:「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上面虽然堆满了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只能一粒、一粒,缓慢平均地通过瓶颈,你我都没有办法让一粒以上的沙粒通过瓶颈。你我每一个人都是沙漏。每天早晨,我们都有一大堆该办的事,如果我们不是一件一件慢慢处理,像一粒、一粒沙粒通过漏颈,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统造成伤害。」
这个沙漏的比喻,点醒了这名焦虑的士兵,不但治好他的病,战后他也依照这个思考方式纾解生活中的压力。
在圣经里,耶稣曾对他的信徒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就好了。」《纽约时报》出版人索兹柏格,在二次大战时,也曾受到类似的启发,那时他经常失眠,常半夜起来拿着画布与颜料,对着镜子画自画像,虽然他完全不会画画,仍以此消除忧虑,但是忧愁烦恼依旧,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圣经赞美诗的一段,「恳请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远方,但求一步之明。」他才真正能感到宁静安心。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乐观的思考模式,也成为他面对困难最大的力量。他在《松下静思录》提到,「有人常常对我说:『你吃过不少苦头吧?』我本身从来没有感觉到真正吃过什么苦头,因为从九岁到大阪当学徒至今,我一直抱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在大阪码头当学徒时,寒冷的早上,手几近冻僵,仍要用冷水擦洗门窗,或是做错事挨老板打骂,有时简直吃不消。但随即回心转意一想,『吃苦就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之后,痛苦反而变为喜悦了。
从学徒养成的乐观想法,给了我后来很多正面的影响,例如景气不佳时,我仍不会叹气,反而积极认为,不景气正是改善企业体质的好机会。
这样的看法和想法,不但有助于克服困难和苦恼,而且能丰富人的内心,使人每日过着积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