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577135-4bc6f7036ff93829
If tomorrow never comes...
If I knew it would be the last time that I'd see you fall asleep,
I would tuck you in more tightly, and pray the Lord your soul to keep.
If I knew it would be the last time that I'd see you walk out the door,
I would give you a hug and kiss, and call you back for just one more.
If I knew it would be the last time I'd hear your voice lifted up in praise,
I would tape each word and action, and play them back throughout my days
If I knew it would be the last time, I would spare an extra minute or two,
To stop and say "I love you," instead of assuming you know I do.
So just in case tomorrow never comes, and today is all I get,
I'd like to say how much I love you, and I hope we never will forget.
Tomorrow is not promised to anyone, young or old alike,
And today may be the last chance you get to hold your loved one tight.
So if you're waiting for tomorrow, why not do it today?
For if tomorrow never comes, you'll surely regret the day
That you didn't take that extra time for a smile, a hug, or a kiss,
And you were too busy to grant someone, what turned out to be their one last wish.
So hold your loved ones close today, and whisper in their ear,
That you love them very much, and you'll always hold them dear.
Take time to say "I'm sorry," "Please forgive me," "thank you" or "it's okay".
And if tomorrow never comes, you'll have no regrets about today.

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2575314-d427278c5f178f07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范。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后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后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里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系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資訊)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窮人為什么窮?
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援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頻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斗。
例二:時間不夠怎么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干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資訊過載?不,有效資訊匱乏。
我們每天都處於資訊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資訊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資訊過載。事實上這不是資訊過載,而恰恰是“有效資訊”匱乏的惡果。
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資訊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資訊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資訊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資訊。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資訊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資訊篩選機制,幫助自己挑選重要資訊。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資訊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資訊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Smiley_2
“如果有人利用你的柔軟攻擊你,利用你的善良欺負你,利用你的宽容践踏你,请不要哭泣。
你的柔软善良宽容是你值得擁有更好生活的资本,也是你立於這世界真實的支撑。
人活着不是為了證明苦難,而是親歷過黑暗才配擁有光明。
不要為不值得的人浪费你寶貴的淚水,要為爱你的人保留你最好的微笑。”
面對生活请記得保持微笑,就算生活用淚水给你回报。